基本解釋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延續(xù)約三千萬年。在這個紀中,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巖石多為砂巖、石灰?guī)r等。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叫做三疊系。
詞語來源
該詞語來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
詞語造句
1、牙形刺在三疊紀末期滅絕了,這正是恐龍開始演化的時代。
2、只有十分之一的生物物種存活下來,而這些生物在隨后的時間里成為了生命重生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三疊紀時期。
3、紅、赭、粉等顏色來自三疊紀干燥期緩慢形成的沉積物,在足夠長的時間里,侵蝕與氧化作用創(chuàng)造出這種奇跡。
4、但是,三疊紀末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一直廣為爭議。
5、那時已是三疊紀末期。
6、恐龍,是在地球上一次最大規(guī)模滅絕事件(發(fā)生在約二疊紀-三疊紀的2.5億年前)發(fā)生以后才出現(xiàn)的。
7、發(fā)生在約于2.5億年之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規(guī)模滅絕事件是最致命的:所有物種的90%以上滅亡了。
8、研究者猜測西伯利亞Traps火山在一千萬年前的噴發(fā),是造成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二疊紀-三疊紀生物滅絕事件的原因。
9、這次撞擊2500萬年后,也就是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中,crurotarsan和其它至少一半的動物都滅絕了。
10、直到現(xiàn)在,人們都一直將三疊紀的終結歸因于持續(xù)了60萬年的大規(guī)?;鹕絿姲l(fā)。
11、最大的一次大滅絕事件是距今2億5千萬年前的二疊紀末或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地球上多達95%的物種滅亡。
12、二疊紀-三疊紀最嚴重的大滅絕發(fā)生在兩億五千萬年以前,殺死了所有物種的95%。
13、Asilisaurus生活在三疊紀時期,也就是鱷魚與類鱷生物統(tǒng)治地球的時期,而恐龍在侏羅紀時期對地球統(tǒng)治則是35萬年后的事了。
14、約在2億年前從大西洋中部巖漿領域所爆發(fā)出來的大量的熔巖洪流可能用來解釋這些在三疊紀-侏羅紀期間所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物種滅絕。
15、在那段時期的中間,也就是三疊紀時期,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16、然而魯爾博士卻認為火山噴發(fā)不是導致三疊紀終結的原因或者至少不是直接原因。
17、在整個三疊紀演化的不同時期,逆沖擠壓應力逐漸增強又逐漸減弱,各時期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不同。
18、三疊紀是中生代中最老的一一個紀,然后依次為侏羅紀和白堊紀。
19、二疊紀開始西天山地區(qū)處于后碰撞造山階段,該階段的巖漿活動可能一直持續(xù)到早三疊紀。
20、在我們頭三個田野季節(jié)里,島上西南部三疊紀巖層露頭處上面覆蓋的碎石,我們從不留意。
21、哺乳動物與恐龍同時出現(xiàn)于三疊紀末期,即約兩億兩千萬年前。
22、以脊椎動物為基礎的陸相三疊紀年代地層劃分方案有待在推廣應用中得以完善。
23、晚期三疊紀爬行動物的判斷依據(jù)是他們的牙齒與高大的鋸齒鱷魚或恐龍的牙齒相似。
24、這些證據(jù)為華南的三疊紀造山作用和構造演化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5、錳的成礦高峰期發(fā)生在早震旦世、晚泥盆世、二疊紀和三疊紀。
26、殼灰?guī)r-由多種構造不同的沙巖組成的土壤。在阿爾薩斯常見有泥灰、白云石和小圓石,源于中三疊紀。
27、安徽省姑山鐵礦床的礦石產(chǎn)在中生代輝長閃長巖與以三疊紀頁巖、粉砂巖和砂巖為主的圍巖的接觸帶上。
28、首次于壤塘縣曼迪鄉(xiāng)上三疊統(tǒng)侏倭組的滑塌堆積層中,采獲異地埋葬珊瑚群化石,建立三疊紀雙殼類兩個生物帶;
29、BS盆地是發(fā)育在奧陶紀、志留紀、石炭紀及三疊紀基底地層之上的第三紀沉積盆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