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開屏 kǒng què kāi píng
雄性孔雀,尾有長羽,能張開成扇狀,有翠綠斑紋,非常美麗,借以吸引異性。 -
孔雀 kǒng què
(1)東南亞和東印度群島產(chǎn)的一種非常大型的陸棲雉類(屬名Pavo),有羽冠,雄的尾毛很長,展開時像扇子,有綠孔雀和白孔雀兩種。群居在熱帶森林中或河岸邊,羽毛可做裝飾品 -
拿三搬四 ná sān bān sì
裝模作樣,故意刁難。 -
銅雀臺 tóng què tái
1.亦作"銅爵臺"。漢末建安十五年冬曹操所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間﹐連接榱棟﹐侵徹云漢。鑄大孔雀置于樓頂﹐舒翼奮尾﹐勢若飛動﹐故名銅雀臺。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古鄴城的西北隅﹐與金虎﹑冰井合稱三臺。2.樂府平調(diào)曲名。又名"銅雀妓"。 -
大煞風(fēng)趣 dà shà fēng qù
煞:通“殺”,削弱,損傷。大大破壞了美好的景致。比喻敗壞了興致,使人掃興。也作“大殺風(fēng)景”、“殺風(fēng)景”。 -
雀屏中選 què píng zhòng xuǎn
讓求婚人射兩箭,誰能射中屏上孔雀兩眼,女兒就許配給誰 -
花翎 huā líng
即孔雀翎。清朝以孔雀羽制成拖在帽后表示官品的帽飾。本來由皇帝賜給建有功勛的人或貴族,后來五品以上的官就可以出錢捐花翎戴?;嵊袉窝?、雙眼、三眼之別,以三眼花翎為最貴。 -
瞠然自失 chēng rán zì shī
1.瞪著眼就像失落什么似的。 -
感恩懷德 gǎn ēn huái dé
感激別人的恩德。 -
抵鵲 dǐ què
1.漢桓寬《鹽鐵論.崇禮》:"南越以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以玉璞抵烏鵲。"本謂中原所貴者,邊陲賤之。后因以"抵鵲"喻大材小用。2.借指玉璞。 -
丟包 diū bāo
1.舊時江湖上的一種詐騙術(shù)。詐騙者遠(yuǎn)遠(yuǎn)看見有人來,故意把一個包裹拋在路上,然后躲起來,若有人拾取,就裝做尋找失物,說包內(nèi)有珍寶,對拾者恐嚇勒索,拾者只好給錢了事。 2.小偷或流氓突然搶奪別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錢的東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丟包"。 3.傣族等西南少數(shù)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時聚集于曠場或草地上,用蕎殼裝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拋為戲,謂之"丟包"。 -
補(bǔ)服 bǔ fú
明清時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bǔ)子,故稱。通常文官繡鳥,武官繡獸。各品補(bǔ)子紋樣,均有規(guī)定。如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用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fēng)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其后補(bǔ)紋亦有所改易。清代規(guī)定,命婦受封,亦得用補(bǔ)服,補(bǔ)子各從其父之品以分等級。 明清時于品服之外,綴有隨時依景而制的補(bǔ)子的衣服。 -
孔雀舞 kǒng què wǔ
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地區(qū)。舞者多為男子,舞時一人或兩人,身上套著孔雀形狀的道具,舞姿模仿孔雀的形象。 -
孔雀扇 kǒng què shàn
用孔雀尾制作的長柄大扇。橢圓形,徑約三尺,柄長丈余,為宮廷儀仗用品。 -
蜂腰 fēng yāo
亦作'蠭腰'。 蜂體中部細(xì)狹的部分。比喻人的細(xì)腰。 蜂腰中間細(xì)﹐比喻居中者最差。 比喻事物之間的轉(zhuǎn)折。 舊詩作法中的八病之一。相傳為南朝梁沈約所提出。 槽碓轉(zhuǎn)動裝置的代稱﹐因其中細(xì)﹐故名。 -
乾皋 qián gāo
鸚鵡的別名。 -
孔鳥 kǒng niǎo
即孔雀。 -
雀屏 què píng
后因以'雀屏'為擇婿許婚的典故。 -
孔雀裘 kǒng què qiú
用孔雀毛織成的衣裘。 -
中瑞 zhōng ruì
猶言預(yù)兆吉祥。 -
誤國殃民 wù guó yāng mín
1.給國家人民帶來禍害。 -
扇拂 shàn fú
1.即拂塵。用以拂除塵埃和驅(qū)除蚊蠅的用具。 -
越禽 yuè qín
1.南方的鳥。2.指孔雀。 -
羽冠 yǔ guān
(1)鳥類頭上長的羽毛 -
田漁 tián yú
1.打獵和捕魚。2.耕田和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