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唐代]韓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
      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其躍也,或激之;
      其趨也,或梗之;
      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
      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
      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
      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
      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
      伊尹鳴殷,周公鳴周。
      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
      傳曰: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其弗信矣乎!
      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
      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
      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
      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
      秦之興,李斯鳴之。
      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
      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
      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
      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
      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
      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鳴信善矣。
      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
      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送孟東野序譯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一般說來各種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fā)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搖動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震蕩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浪騰涌,或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湍急,或是有東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騰,或是有火在燒煮它。金屬石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fā)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才發(fā)言。人們唱歌是為了寄托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凡是從口中發(fā)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音樂,是人們心中郁悶而抒發(fā)出來的心聲,人們選擇最適合發(fā)音的東西來奏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樂器,是各類物質中發(fā)音最好的。上天對于一年四季也是這樣,選擇最善于發(fā)聲的事物借它來發(fā)聲。因此春天讓百鳥啁啾,夏天讓雷霆轟鳴,秋天讓蟲聲唧唧,冬天讓寒風呼嘯。一年四季互相推移變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逼涓バ乓雍?!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對于人來說也是這樣。人類聲音的精華是語言,文辭對于語言來說,又是它的精華,所以尤其要選擇善于表達的人,依靠他們來表達意見。在唐堯、虞舜時,咎陶、禹是最善于表達的,因而借助他倆來表達。夔不能用文辭來表達,他就借演奏《韶》樂來表達。夏朝的時候,太康的五個弟弟用他們歌聲來表達。殷朝善于表達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達的是周公。凡是記載在《詩經》、《尚書》等儒家六種經典上的詩文,都是表達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時,孔子這類人表達看法,他們的聲音洪大而傳播遙遠?!墩撜Z》上說:“上天將使孔子成為宣揚教化的人?!边@難道不是真的嗎?周朝末年,莊周用他那廣大無邊的文辭來表達。楚國是大國,它滅亡時候的情景靠著屈原的創(chuàng)作來表達。臧孫辰、孟軻、荀卿等人用他們的學說來表達。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這些人,都通過各自的主張來表達。秦朝的興起,李斯是表達者。在漢朝,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是其中最善于表達的人。此后的魏朝、晉朝,能表達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絕跡。就其比較好的人來說,他們作品的聲音清輕而虛浮,節(jié)奏短促而急迫,辭藻艷麗而傷感,志趣頹廢而放曠;他們的文辭,雜亂而沒有章法。這大概是上天厭棄這個時代的丑德敗行而不愿照顧他們吧?為什么不讓那些善于表達的人出來表達呢!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唐朝建立以后,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都憑他們的出眾才華來表達心聲。其后還活著的人當中,孟郊開始用他的詩歌來表達感情。這些作品超過了魏晉,有些經過不懈的努力已達到了上古詩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漢朝的水準。同我交往的人中間,李翱、張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們三位的文辭表達確實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將應和他們的聲音,使他們作品表達國家的強盛呢,還是將讓他們貧窮饑餓,愁腸百結,使他們作品表達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們三位的命運,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東野將到江南地區(qū)去就任縣尉,心里好像有想不開的地方,所以我講這番命由天定的話來解開他心中的疙瘩。

      送孟東野序注解

      1
      激:阻遏水勢。后世也用以稱石堰之類的擋水建筑物為激。
      2
      炙:烤。這里指燒煮。
      3
      假:借助。
      4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指我國古代用這八種質料制成的各類樂器的總稱,也稱“八音”。如鐘屬金類,罄屬石類,瑟屬絲類,簫屬竹類,笙屬匏類,塤(xūn)屬土類,鼓屬革類,柷(zhù)屬木類。
      5
      推敚:推移。敚,同“奪”。
      6
      唐、虞:堯帝國號為唐,舜帝國號為虞。
      7
      咎陶:也作咎繇、皋陶。傳說為舜帝之臣,主管刑獄之事?!渡袝酚小陡尢罩儭菲?。
      8
      禹:夏朝開國君主。傳說治洪水有功,舜讓位于他?!渡袝酚小洞笥碇儭?、《禹貢》篇。
      9
      夔:傳說是舜時的樂官。
      10
      《韶》:舜時樂曲名。
      11
      五子:夏王太康的五個弟弟。太康耽于游樂而失國,五子作歌告誡。
      12
      伊尹:殷湯時的宰相,曾佐湯伐桀。名旦,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王朝。后又輔佐幼主成王,曾代行政事,制禮作樂。
      13
      六藝:漢代以后對《詩經》、《尚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種儒家經典的統(tǒng)稱。
      14
      孔子: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
      15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語出《論語·八佾》。木鐸,木舌的鈴。古代發(fā)布政策教令時,先搖木鐸以引起人們注意。后遂以木鐸比喻宣揚教化的人。
      16
      莊周:即莊子,戰(zhàn)國時宋國蒙(今山東蒙陰縣)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17
      荒唐:漫無邊際,荒誕不經。《莊子·天下》篇說莊周文章有“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的特色。
      18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時楚國人。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聯(lián)齊抗秦。后遭讒被貶。楚頃襄王時,國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投汨羅江自盡。著有《離騷》等不朽詩篇。
      19
      臧孫辰:即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蹲髠鳌?、《國語·魯語》載有他的言論。
      20
      孟軻:即孟子。戰(zhàn)國時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是繼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學大師。著有《孟子》。
      21
      荀卿:即荀子。戰(zhàn)國時趙國人,儒家學者,著有《荀子》。
      22
      楊朱:字子居,戰(zhàn)國時魏國人。其說重在為我愛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言論散見于《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即墨子。春秋、戰(zhàn)國之際魯國(一說宋國)人。墨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其言行主要見于《墨子》。字仲,春秋時齊國人,輔佐齊桓公稱霸。后人輯有《管子》一書。
      23
      晏嬰:即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景公賢相,以節(jié)儉力行,顯名諸侯。其言行見于《晏子春秋》。即老子。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人。道家學說的始祖,相傳五千言《老子》(又名《道德經》)即其所作。戰(zhàn)國時鄭國人。韓昭侯時為相十五年,國治兵強。其說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戰(zhàn)國時韓國公子,后出使入秦為李斯所殺。著名法家代表,其說見《韓非子》。
      24
      慎到:戰(zhàn)國時趙國人,著有《慎子》。
      25
      田駢:戰(zhàn)國時齊國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
      26
      鄒衍:戰(zhàn)國時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時稱“談天衍”。
      27
      尸佼:戰(zhàn)國時晉國人。著有《尸子》,《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
      28
      孫武:即孫子。春秋時齊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
      29
      張儀:戰(zhàn)國時魏國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時入秦為相,主“連橫”說,游說六國與秦結盟,以瓦解“合縱”戰(zhàn)略。
      30
      蘇秦:戰(zhàn)國時東周洛陽人,著名縱橫家。曾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
      31
      李斯:戰(zhàn)國時楚國人。秦始皇時任廷尉、丞相。他對秦統(tǒng)一天下起過重要作用。有《諫逐客書》。
      32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
      33
      相如: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成都人。著名辭賦家,著有《子虛賦》、《上林賦》等。
      34
      揚雄:字子云,西漢成都人。辭賦家,著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又有《太玄》、《法言》等專著。
      35
      節(jié)數:弛,松弛,引申為頹廢。肆,放蕩。
      36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詩人,韓愈《薦士》詩稱其“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陳伯玉集》。
      37
      蘇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寶年間(—)進士。詩文散見于《全唐詩》、《全唐文》。
      38
      元結:字次山,河南洛陽人。有《元次山文集》。
      39
      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
      40
      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
      41
      李觀:字元賓,趙州贊皇人。年(貞元八年)與韓愈同登進士第。擅長散文,有《李元賓文集》。
      42
      浸淫:逐漸滲透。此有接近意。
      43
      李翱:字習之,隴西成紀人。他是韓愈的學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
      44
      張籍:字文昌,吳郡人。善作樂府詩,有《張司業(yè)集》。
      45
      役于江南:指赴溧陽就任縣尉。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

      送孟東野序賞析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中唐著名詩人。他壯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十歲時被授為溧陽縣尉。懷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際,韓愈寫此文加以贊揚和寬慰,流露出對朝廷用人不當的感慨和不滿。

      文章內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論述“物不平則鳴”的道理。從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動而發(fā)出聲音,論及人的言論、歌、哭,都是因為有所不平的緣故。

      第二段,列舉自然界多種現象論證“不平則鳴”的觀點。例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樂器,就是最善于發(fā)出聲音的東西;而上天則用鳥鳴、雷鳴、蟲鳴、風聲來告訴人一年四季的推移。這就為下文闡述“人也亦然”打下論證的基礎。

      第三段,論證人也如此,不平則鳴。文章承接上文,從自然界論及人類社會,從唐虞、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一直談到隋、唐,列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論證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論點。

      第四段,從唐朝的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一直說到孟郊、李翱、張籍,認為他們都是善于用詩文來抒發(fā)情懷的人。作者發(fā)問:孟郊、李翱、張籍三人的優(yōu)秀詩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們的聲音和諧來歌頌國家的興盛,還是要使他們窮困饑餓、心情憂愁,而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終點明題旨:“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苯枰允惆l(fā)對孟郊懷才不遇的感慨。

      文章運用比興手法,從“物不平則鳴”,寫到“人不平則鳴”。全序僅篇末用少量筆墨直接點到孟郊,其他內容都憑空結撰,出人意外,但又緊緊圍繞孟郊其人其事而設,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顯得空疏游離,體現了布局謀篇上的獨到造詣。歷數各個朝代善鳴者時,句式極錯綜變化之能事,清人劉海峰評為“雄奇創(chuàng)辟,橫絕古今”。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韓愈
      韓愈[唐代]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更多

      韓愈的詩(共661首詩)
      •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查看譯文
      • 《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
        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
        愿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
        查看譯文
      • 《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蹉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查看譯文
      • 《石鼓歌》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珮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fā)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jié)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zhàn)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查看譯文
      •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正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千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查看譯文
      • 送虞說擢第東游
        錢起錢起〔唐代〕
        湖山不可厭,東望有馀情。
        片玉登科后,孤舟任興行。
        月中嚴子瀨,花際楚王城。
        歲暮云皋鶴,聞天更一鳴。
      • 晝寐·筠桂晚蕭疏
        李群玉李群玉〔唐代〕
        筠桂晚蕭疏,任人嘲宰予。
        鳥驚林下夢,風展枕前書。
        正作莊生蝶,誰知惠子魚。
        人間無樂事,直擬到華胥。
      • 自鄆鄉(xiāng)北歸
        司空圖司空圖〔唐代〕
        巴煙冪冪久縈恨,楚柳綿綿今送歸。
        回避江邊同去雁,莫教驚起錯南飛。
      • 竹樓
        李嘉佑李嘉佑〔唐代〕
        傲吏身閑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樓。
        南風不用蒲葵扇,紗帽閑眠對水鷗。
      • 謝書
        李商隱李商隱〔唐代〕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

      古詩大全

      http://www.ahhzjsj.com/shici_view_9a459e43ac9a459e/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