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唐代]韓愈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
      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
      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皇甫湜曰:
      “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
      ”愈曰:
      “然。
      ”  律曰:
      “二名不偏諱。
      ”釋之者曰:
      “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
      ”律曰:
      “不諱嫌名。
      ”釋之者曰:
      “謂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
      ”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
      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
      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
      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
      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
      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
      將不諱其嫌者乎?
      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
      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
      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
      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
      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
      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諱辯譯文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庇唬骸叭弧!?/span>我寫信給李賀,勸他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李賀如去參加進士科考試就會考中,所以和他爭名的人就攻擊這件事情,說:“李賀父親名晉肅,李賀不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才是對的,勸他考進士的人是不對的?!甭牭竭@種議論的人沒有仔細想,就異口同聲,跟著附和?;矢泴ξ艺f:“如果不把這件事說清楚,你和李賀將要蒙受壞名聲?!蔽艺f:“是這樣的”。

      律曰:“二名不偏諱?!贬屩咴唬骸爸^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律曰:“不諱嫌名?!贬屩咴唬骸爸^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苯褓R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禮記》上的規(guī)定說:“名字的兩個字不必都避諱?!苯忉尩娜苏f:“孔子的母親名‘征在’,這是說如果說‘征’就不說‘在’,說到‘在’就不說‘征’。”《禮記》上的規(guī)定又說:“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苯忉尩娜苏f:“說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類的字就是這樣?!爆F(xiàn)在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李賀去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是違犯了名字的兩個字不必都避諱的規(guī)定呢?還是違犯了聲音相近的字不避諱的規(guī)定呢?父親的名字叫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假如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嗎?避諱這個規(guī)定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制定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嗎?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對人名的兩個字也不都避諱,《春秋》也不譏諷不避諱人名聲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釗的孫子,實際上就是昭王。曾參的父親名晳,曾參不避諱“昔”字。周朝時有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個人叫杜度,他們的兒子應(yīng)怎樣避諱?是為了避諱和名字聲音相近的字,就連他們的姓也避諱了呢,還是不避諱和名字聲音相近的字呢?漢朝避諱武帝的名,把“徹”改為“通”,但沒有聽說為避諱把車轍的“轍”改作別的字。避諱呂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雞”,可沒有聽說為避諱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別的字。現(xiàn)在上奏章和下詔諭,沒有聽說避諱“滸”、“勢”、“秉”和“饑”字。只有宦官宮妾才不敢說“諭”字和“機”字,認為說了就是觸犯皇上。君子著書做事,應(yīng)該遵守什么禮法呢?現(xiàn)在考察經(jīng)典,查對規(guī)定,考核前代避諱的規(guī)定,李賀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是可以呢?還是不可以呢?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參那樣,就能不被人指責(zé)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樣,也可以說是到頂點了?,F(xiàn)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學(xué)習(xí)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諱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卻一定要超過曾參、周公、孔子,這也可以看出他們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不可能超過的。在避諱上超過了周公、孔子、曾參,就只能和宦官、宮妾一樣了。那么這些宦官、宮妾對父母的孝順,能比周公、孔子、曾參還好嗎?

      諱辯注解

      1
      進士:唐制,士人應(yīng)禮部考試,考中的叫進士。
      2
      毀:毀謗,攻擊。
      3
      察:仔細看。此唱彼和,結(jié)成一氣。
      4
      皇甫湜:字持正。唐憲宗元和年間進士,曾從韓愈學(xué)古文。
      5
      明白:說清楚,辯明是非。
      6
      且:將要。
      7
      得罪:蒙受壞名聲。
      8
      律:這里指《禮記》。
      9
      二名不偏諱:兩個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諱其中的一個字;即下文所說的“二名律”。
      10
      釋之者:指《禮記》的注釋者漢朝人鄭玄。指鄭玄對“二名不偏諱”的注釋,即“謂二名不一一諱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諱單稱。
      11
      不諱嫌名:謂臣子避諱君父的名諱時,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跋用?,謂聲音相近,若禹與雨,邱與丘也?!奔聪挛乃f的“嫌名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是……嗎?還是……嗎?”的反詰句。
      12
      夫:用在句首,表示闡發(fā)議論的語氣。
      13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傳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
      14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15
      周公作詩不諱: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發(fā),周公作詩不諱“昌”字、“發(fā)”字,《詩經(jīng)》周頌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駿發(fā)爾私,終三十里”等句。
      16
      《春秋》不譏不諱嫌名:《春秋》不譏諷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如衛(wèi)桓公名完,“完”與“桓”同音,屬于嫌名,《春秋》不譏。
      17
      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釗;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釗”同音,周人不諱;原文“孫”應(yīng)作“子”。曾參,即曾子,春秋時魯人,孔子的學(xué)生,對父親極為孝順;其父名點,字晳,也是孔子的學(xué)生;“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薄拔簟焙汀皶憽蓖?,曾子不諱;原文“名”應(yīng)作“字”。春秋時楚國人。漢朝人。這兩個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諱同音字,連他們的姓也不能說了。姓劉,名徹,當時為避武帝諱,把“徹侯”改為“通侯”等。名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曾臨朝稱制,當時為避呂后諱,稱“雉”為“野雞”。
      18
      滸、勢、秉、機: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滸”、“勢”、“秉”、“機”四個字分別同“虎”、“世”、“昞”、“基”四個字同音。
      19
      乃:竟。
      20
      諭:唐代宗名豫,“諭”、“豫”二字同音。
      21
      士君子:古時候指有志操和學(xué)問的人。
      22
      法守:效法和遵守。
      23
      考:考察。
      24
      質(zhì):詢問,對照。
      25
      稽:考核,考查。
      26
      典:文獻典籍。
      27
      譏:指責(zé),非難。
      28
      止:到頂。
      29
      務(wù):致力。前一個“行”系動詞,實行,學(xué)習(xí);后一個“行”系名詞,品行,品德。
      30
      卒:終于,到底。

      諱辯賞析

        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謚號等,不能直接寫出或說出,必須用其他字來代替,如漢高祖名邦,改“邦”為“國”;唐太宗名世民,改“世”為“代”,改“民”為“人”,尚書六部中的“民部”,則改為“戶部”,等等??逃」艜鴷r,也要把當世應(yīng)諱的字改掉或缺筆。這叫做避諱。避諱的要求很嚴格,違犯者會招致非議,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才氣橫溢,少年成名,但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在他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時就遭到了非議(晉、進同音),終于不能如當時其他讀書人那樣取得功名。韓愈曾鼓勵李賀應(yīng)進士試,也被人指責(zé)。面對這種陳腐的時尚,韓愈十分憤慨,《諱辯》就是為這件事而寫的。韓愈不敢反對避諱,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經(jīng)典和法律依據(jù),找出矛盾,從而反對將避諱搞得過濫。文章層層設(shè)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說理痛快。全文沒有一句從正面說出作者的主張,讀者卻可從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結(jié)論。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韓愈
      韓愈[唐代]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潞3粮。圻w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dǎo)“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更多

      韓愈的詩(共661首詩)
      •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查看譯文
      • 《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jīng)》
        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
        愿借圖經(jīng)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
        查看譯文
      • 《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蹉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查看譯文
      • 《石鼓歌》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珮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fā)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shù)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xué),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jīng)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jié)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jīng)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fù)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zhàn)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shù)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查看譯文
      •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fēng)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正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千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查看譯文
      • 寄樂天·莫嗟虛老海壖西
        元稹元稹〔唐代〕
        莫嗟虛老海壖西,天下風(fēng)光數(shù)會稽。
        靈泛橋前百里鏡,石帆山崦五云溪。
        冰銷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
      • 隋堤·搔首隋堤落日斜
        吳融吳融〔唐代〕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無余柳可藏鴉。
        岸傍昔道牽龍艦,河底今來走犢車。
        曾笑陳家歌玉樹,卻隨后主看瓊花。
        四方正是無虞日,誰信黎陽有古家。
      • 長沙開元寺昔與故長林許侍御題松竹聯(lián)句
        李群玉李群玉〔唐代〕
        墻陰數(shù)行字,懷舊慘傷情。
        薜荔侵年月,莓苔壓姓名。
        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長生。
        獨立秋風(fēng)暮,凝顰隔郢城。
      • 歸山夜發(fā)湖中
        許彬許彬〔唐代〕
        廣澤去無邊,夜程風(fēng)信偏。
        疏星遙抵浪,遠燒似迎船。
        響岳猿相次,翻空雁接連。
        北歸家業(yè)就,深處更逾年。
      • 賤士吟·南風(fēng)發(fā)天和
        元結(jié)元結(jié)〔唐代〕
        南風(fēng)發(fā)天和,和氣天下流。
        能使萬物榮,不能變羈愁。
        為愁亦何爾,自請說此由。
        諂競實多路,茍邪皆共求。
        嘗聞古君子,指以為深羞。
        正方終莫可,江海有滄洲。

      古詩大全

      http://www.ahhzjsj.com/shici_view_9a46a643ac9a46a6/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