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黃道周    huáng dào zhōu 明代詩人

      黃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從莆田遷徙至漳州。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時,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因抗清失敗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壯烈殉國,隆武帝賜謚“忠烈”,追贈文明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謚“忠端”。為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民族英雄。與劉宗周并稱“二周”。

      本    名
      黃道周
      別    稱
      石齋先生
      字    號
      字幼玄,又字幼平、幼元、螭若、螭平號石齋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福建漳州府漳浦縣
      出生時間
      1585年3月9日
      去世時間
      1646年4月20日
      主要作品
      《辭黃山》
      主要成就
      抗清死節(jié),書法哲文
      祖    籍
      莆田文賦里雙牌鋪(莆田山牌村)

      人物生平

      早年苦學

      祖籍莆田文賦里雙牌鋪(今莆田山牌村),是福建莆田始祖唐進士桂州刺史開國公謚忠義黃岸 公三十世孫、興化軍城始祖北宋會元鄭獬榜傳臚進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謚文正黃中庸二十一世孫、宋隆興癸未特奏進士潭州知府黃豐十八世孫。黃道周乞言自序狀云:“先代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省東山縣)再世矣。” 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九(3月9日),道周生于漳浦縣銅山所,即今東山縣銅陵鎮(zhèn),出生世家,年少家貧,自幼聰穎好學,5歲就學于銅山崇文書院;11歲即善文章;14歲游學廣東博羅,獲譽“閩海才子”;18歲居銅山海中塔嶼耕讀攻《易》;20歲開始與靈通山結(jié)緣;23歲始致力講學著作;25歲攜母遷居漳浦縣城;28歲后隱于縣城東郊的東皋攻書。

      仕宦隱退

      天啟二年(1622年)三十八歲的黃道周中進士,與倪元璐、王鐸同科。道周先后任明天啟朝翰林編修、經(jīng)筵展書官,崇禎朝翰林侍講學士、經(jīng)筵展書官。黃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賞識,為先師作《節(jié)寰袁公傳》,記述其一生坎坷多艱的為官歷程。袁可立是明萬歷年間著名的言官,曾因直言進諫被萬歷皇帝罷官回籍二十六年,又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對黃道周一生影響很大,后來黃道周為錢龍錫辯冤和反對楊嗣昌議和直諫皇帝二事,都頗有先師袁可立剛直之風。 崇禎興大獄,株連甚眾,原大學士錢龍錫亦牽連論死。事發(fā),舉朝無敢出一言者。唯黃道周激于義憤,“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于國”。崇禎帝大怒,“以詆毀曲庇”,著令回奏。黃道周再疏辯解,表明自己“區(qū)區(qū)寸心”,“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他此次抗疏“幾坐重典”,降三級調(diào)用。由于他據(jù)理爭辯,錢龍錫方得不死。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黃道周因病請求歸休。將離京時,他又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懷干命之心”,以致“士庶離心,寇攘四起,天下騷然,不復樂生”,建議崇禎帝“退小人,任賢士”,并舉薦一批有才有志之士。疏上,獲“濫舉逞臆”之罪,削籍為民。 黃道周罷官返鄉(xiāng)南歸,途經(jīng)浙江,應浙中諸生之請,在余杭大滌山建書院授業(yè);后返鄉(xiāng)在漳州紫陽書院聚徒講學。 崇禎九年(1636年),召復黃道周原官,遷左諭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充經(jīng)筵日講官。崇禎十一年(1638年),黃道周因指斥大臣楊嗣昌等私下妄自議和,七月初五崇禎帝在平臺召開御前會議,黃道周“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zhàn)栗”。崇禎帝袒護楊嗣昌,斥黃道周:“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黃道周高聲爭辯:“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他厲聲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這場有名的辯論之后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diào)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禎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解學龍說:“我明道學宗主,可任輔導(相)。”崇禎一聽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獄,以“偽學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幾位大臣力諫,改為廷杖八十,永遠充軍廣西。此番杖謫,使黃道周聲名愈重,“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崇禎十四年,楊嗣昌暴病而亡。崇禎回想起黃道周當初的預言,便下旨將黃道周復官,入京召見。此時,河南已被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占,關(guān)外大明領(lǐng)土也皆被清軍占領(lǐng),黃道周見朝廷昏庸無道,國運已盡,遂告病辭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結(jié)廬先人墓側(cè),專心著述。

      抗清死節(jié)

      明亡后,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嚴冷方剛,不偕流俗”,楊廷麟曾力薦他充講官兼直經(jīng)筵。弘光亡后,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但兵權(quán)落入鄭芝龍手中,時清廷頒布剃發(fā)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龍養(yǎng)兵自重,不發(fā)一兵一卒。黃道周只得返鄉(xiāng)籌兵籌糧。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眾數(shù)千人,馬僅十余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guān),與清兵抗擊。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募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fā)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隊向婺源出發(fā),至童家坊,得知樂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時遇伏,參將高萬容逃隊,于是全軍崩潰。道周被徽州守將張?zhí)斓摲@,送至南京獄中,獄中吟詠如故,有詩云: 六十年來事已非,翻翻復復少生機。老臣擠盡一腔血,會看中原萬里歸。清廷派使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睂⑹房煞ㄅc洪承疇對比。洪承疇又羞又愧,上疏請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準。后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nèi)顧”。 隆武二年三月五日(4月20日)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并給家人留下了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就義之日,其老仆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說:“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乃從容就刑。黃道周因抗清死節(jié),大義凜然!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留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迸R刑前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最后頭已斷而身“兀立不仆”,死后,人們從他的衣服里發(fā)現(xiàn)“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其門人蔡春落、賴繼謹、趙士超和毛玉潔同日被殺,人稱“黃門四君子”。 訃訊傳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罷朝”,特賜謚“忠烈”,贈文明伯,并令在福州為黃道周立“閔忠”廟,樹“中興大功”坊;另在漳浦立“報忠”廟,樹“中興藎輔”坊,春秋奠祭。百年后,清乾隆帝為褒揚黃道周忠節(jié),改謚“忠端”;道光四年(1824),旨準黃道周從祀孔廟。

      個人成就

      黃道周通天文、理數(shù)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講學于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龍溪鄴業(yè)等書院,培養(yǎng)了大批有學問有氣節(jié)的人才。世人尊稱之黃圣人、石齋先生。著作甚豐。有《儒行集傳》、《石齋集》、《易象正義》、《春秋揆》、《孝經(jīng)集傳》等,后人輯成《黃漳浦先生全集》,現(xiàn)存詩兩千余首,被俘后“見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詩,出自憂憤,最為感人。 他被視為明代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行書和草書,行筆轉(zhuǎn)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態(tài),是黃道周行草書的主調(diào)。他以隸書鋪毫和方折行筆,點畫多取隸意;字雖長,但強調(diào)向右上橫勢盤繞,讓點畫變得綿而密,雖略帶習氣,但奇崛剛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尤顯出其人剛直不阿的個性。其立軸代表作有行草書《贈蕨仲兄聞警出山詩軸》、《聞奴警出山詩軸》等,兩作均加大行距,以連綿草書而成,有奮筆直下之勢,激情燃紙,振迅耳目,如聞鐘聲、蹄聲于道。他的楷書主要學習鐘繇,比起鐘繇的古拙厚重來,更顯得清秀、飄逸。 黃道周善楷、行、草諸體書,又工隸書。他的楷書,如《孝經(jīng)卷》、《張溥墓志銘》,字體方整近扁,筆法健勁,風格古拙質(zhì)樸,十分類似鐘繇楷法。不同處是,鐘書于古拙中顯得渾厚,黃書則見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響。他的行草書,如《五言古詩軸》,大略類其楷書的體勢,行筆轉(zhuǎn)折方健,結(jié)字欹側(cè)多姿,樸拙的風格同樣接近鐘繇。他的隸書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點,不如楷書那樣古拙清剛。從黃道周書論中,反映出他對魏晉書法是比較傾心的,尤其對鐘繇、索靖等具有古樸書風的書法更為欣賞,而對其當代書法,如董其昌的書法,則并非如此。

      歷史評價

      清初宋犖說:“石齋先生楷法尤精,所謂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令人叫絕?!保ā堵脮嫲稀罚┑乐芤嗄芾L畫。 徐霞客評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nèi)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李光地:“①石齋雖當時用之,恐無益于亂亡,救亂須有體有用之人?!薄阿诿鞔看蠓蛉缡S輩,煉出一股不怕死風氣,名節(jié)果厲。第其批鱗捋須,九死不迥者,都不能將所爭之事,于君國果否有益,盤算個明白。大都是意見意氣上相競耳,行有余而知不足,其病卻大。 ” 清代著名學者蔡世遠概括其一生: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淵博的學問可比邵雍,忠貞為國直言敢諫可比李綱,慷慨赴難從容就義可比文天祥。 明史贊:“學貫古今,所至學者云集”。 乾隆帝亦說他:“不愧一代完人”。 《四庫全書·黃道周儒行集傳》序:以直節(jié)清德,見重一時”。

      崇禎十一年(1638年),楊嗣昌、陳新甲、方一藻皆有家喪,崇禎帝依舊“奪情”起用。對此,黃道周連上三疏,指責此三人不忠不孝。顧誠《南明史》評價劉宗周和黃道周皆非棟梁之材。他們“守正”而不能達變;敢于犯顏直諫而闊于事理;律己雖嚴而于世無補。 實際上,顧誠《南明史》忽略了當時的客觀形勢而過分苛求于黃道周的作用,他所謂的“律己雖嚴而于世無補”實際上無非就是指黃道周等人并沒有通過自己的“守正”和“律己雖嚴”來阻止或挽救明朝最終的滅亡。黃道周人品高潔,至大至公至上,在當時大勢已去的背景下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忠義盡職行為。他在給先師袁可立所作的《節(jié)寰袁公傳》中就明明說過:“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wèi),義者不能決,賴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彼@樣寫作的目的就是贊揚其先師袁可立在魏忠賢全面秉政難以作為的艱難背景下進行堅決斗爭正直持朝的高尚人格和頑強精神。他是在為明朝獲得一息尚存的機會盡力而為。黃道周在就義前將史可法與洪承疇進行對比所作的對聯(lián)把這一觀點也表述得再清楚形象不過:“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边@和文天祥所說“父不幸有疾,雖明知不可為,豈有不下藥之理?盡吾心焉,不可救,則天命也?!笔怯挟惽ぶ畹摹H绻^分苛求一個歷史人物,難免會掉進“成王敗寇”和“事后諸葛亮”的窠臼之中,甚至會降低一些脊梁性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際所起的鼓舞和領(lǐng)導作用。從立國和振興本民族精神的大是大非立場來看,這遠比清初魏象樞、湯斌、于成龍等漢人知識分子率先屈從臣服異族高壓統(tǒng)治的所謂馴服清官享用主義遠高一個層次。其身雖亡,而精神永存,此乃中華民族危機存亡之根基。

      明史記載

      黃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啟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為經(jīng)筵展書官。故事,必膝行前,道周獨否,魏忠賢目攝之。未幾,內(nèi)艱歸。 崇禎二年起故官,進右中允。三疏救故相錢龍錫,降調(diào),龍錫得減死。五年正月方候補,遘疾求去。瀕行,上疏曰: 臣自幼學《易》,以天道為準。上下載籍千四百年,考其治亂,百不失一。陛下御極之元年,正當《師》之上六,其爻云:“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北菹滤假t才不遽得,懲小人不易絕,蓋陛下有大君之實,而小人懷干命之心。臣入都以來,所見諸大臣皆無遠猷,動尋苛細,治朝寧者以督責為要談,治邊疆者以姑息為上策。序仁義道德,則以為迂昧而不經(jīng);奉刀筆簿書,則以為通達而知務(wù)。一切磨勘,則葛藤終年;一意不調(diào),而株連四起。陛下欲整頓紀綱,斥攘外患,諸臣用之以滋章法令,摧折縉紳;陛下欲剔弊防奸,懲一警百,諸臣用之以借題修隙,斂怨市權(quán)。且外廷諸臣敢誑陛下者,必不在拘攣守文之士,而在權(quán)力謬巧之人;內(nèi)廷諸臣敢誑陛下者,必不在錐刀泉布之微,而在阿柄神叢之大。惟陛下超然省覽,旁稽載籍,自古迄今,決無數(shù)米量薪,可成遠大之猷,吹毛數(shù)睫,可奏三五之治者。彼小人見事,智每短于事前,言每多于事后。不救凌圍,而謂凌城必不可筑;不理島民,而謂島眾必不可用;兵逃于久頓,而謂亂生于無兵;餉糜于漏邑,而謂功銷于無餉。亂視熒聽,浸淫相欺,馴至極壞,不可復挽,臣竊危之。自二年以來,以察去弊,而弊愈多;以威創(chuàng)頑,而威滋殫。是亦反申、商以歸周、孔,捐苛細以崇惇大之時矣。 帝不懌,摘“葛藤”、“株連”數(shù)語,令具陳。道周上言曰: 邇年諸臣所目營心計,無一實為朝廷者。其用人行事,不過推求報復而已。自前歲春月以后,盛談邊疆,實非為陛下邊疆,乃為逆珰而翻邊疆也;去歲春月以后,盛言科場,實非為陛下科場,乃為仇隙而翻科場也。此非所謂“葛藤”、“株連”乎?自古外患未弭,則大臣一心以憂外患;小人未退,則大臣一心以憂小人。今獨以遺君父,而大臣自處于催科比較之末。行事而事失,則曰事不可為;用人而人失,則曰人不足用。此臣所謂舛也。三十年來,釀成門戶之禍,今又取縉紳稍有器識者,舉網(wǎng)投阱,即緩急安得一士之用乎!凡絕餌而去者,必非?魚;戀棧而來者,必非駿馬。以利祿豢士,則所豢者必嗜利之臣;以箠楚驅(qū)人,則就驅(qū)者必駑駘之骨。今諸臣之才具心術(shù),陛下其知之矣。知其為小人而又以小人矯之,則小人之焰益張;知其為君子而更以小人參之,則君子之功不立。天下總此人才,不在廊廟則在林藪。臣所知識者有馬如蛟、毛羽健、任贊化,所聞習者有惠世揚、李邦華,在仕籍者有徐良彥、曾櫻、朱大典、陸夢龍、鄒嘉生,皆卓犖駿偉,使當一面,必有可觀。 語皆刺大學士周延儒、溫體仁,帝益不懌,斥為民。 九年用薦召,復故官。明年閏月,久旱修省,道周上言:“近者中外齋宿,為百姓請命,而五日內(nèi)系兩尚書,未聞有人申一疏者。安望其戡亂除兇,贊平明之治乎?陛下焦勞于上,小民展轉(zhuǎn)于下,而諸臣括囊其間,稍有人心,宜不至此?!庇稚鲜柙唬骸氨菹聦捜屎脲?,有身任重寄至七八載罔效、擁權(quán)自若者。積漸以來,國無是非,朝無枉直,中外臣工率茍且圖事,誠可痛憤。然其視聽一系于上。上急催科則下急賄賂;上樂鍥核,則下樂巉險;上喜告訐,則下喜誣陷。當此南北交訌,奈何與市井細民,申勃溪之談,修睚眥之隙乎。”時體仁方招奸人構(gòu)東林、復社之獄,故道周及之。 旋進右諭德,掌司經(jīng)局,疏辭。因言己有三罪、四恥、七不如。三罪、四恥,以自責。七不如者,謂“品行高峻 ,卓絕倫表,不如劉宗周;至性奇情,無愧純孝,不如倪元璐;湛深大慮,遠見深計,不如魏呈潤;犯言敢諫,清裁絕俗,不如詹爾選、吳執(zhí)御;志尚高雅,博學多通,不如華亭布衣陳繼儒、龍溪舉人張燮;至圜土累系之臣,樸心純行,不如李汝璨、傅朝佑;文章意氣,坎坷磊落,不如錢謙益、鄭鄤?!编劮奖徽饶复笤?,帝得疏駭異,責以顛倒是非。道周疏辯,語復營護鄤。帝怒,嚴旨切責。 道周以文章風節(jié)高天下,嚴冷方剛,不諧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乃藉不如鄤?wù)Z為口實。其冬,擇東宮講官。體仁已罷,張至發(fā)當國,擯道周不與。其同官項煜、楊廷麟不平,上疏推讓道周。至發(fā)言:“鄤?wù)饶?,明旨煌煌,道周自謂不如,安可為元良輔導?!钡乐芩煲萍财蛐荩辉S。十一年二月,帝御經(jīng)筵。刑部尚書鄭三俊方下吏,講官黃景昉救之,帝未許。而帝適追論舊講官姚希孟嘗請漕儲全折以為非。道周聽未審,謂帝將寬三俊念希孟也,因言:“故輔臣文震孟一生蹇直,未蒙帷蓋恩。天下士,生如三俊,歿如震孟、希孟,求其影似,未可多得。”帝以所對失實,責令回奏。再奏再詰,至三奏乃已。凡道周所建白,未嘗得一俞旨,道周顧言不已。 六月,廷推閣臣。道周已充日講官,遷少詹事,得與名。帝不用,用楊嗣昌等五人。道周乃草三疏,一劾嗣昌,一劾陳新甲,一劾遼撫方一藻,同日上之。其劾嗣昌,謂: 天下無無父之子,亦無不臣之子。衛(wèi)開方不省其親,管仲至比之豭狗;李定不喪繼母,宋世共指為人梟。今遂有不持兩服,坐司馬堂如楊嗣昌者。宣大督臣盧象升以父殯在途,搥心飲血,請就近推補,乃忽有并推在籍守制之旨。夫守制者可推,則聞喪者可不去;聞喪者可不去,則為子者可不父,為臣者可不子。即使人才甚乏,奈何使不忠不孝者連苞引蘗,種其不祥以穢天下乎?嗣昌在事二年,張網(wǎng)溢地之談,款市樂天之說,才智亦可睹矣,更起一不祥之人,與之表里。陛下孝治天下,縉紳家庭小小勃溪,猶以法治之,而冒喪斁倫,獨謂無禁,臣竊以為不可也。 其論新甲,言: 其守制不終,走邪徑,托捷足。天下即甚無才,未宜假借及此。古有忠臣孝子無濟于艱難者,決未有不忠不孝而可進乎功名道德之門者也。臣二十躬耕,手足胼胝,以養(yǎng)二人。四十余削籍,徒步荷擔二千里,不解扉屨。今雖逾五十,非有妻子之奉,婢仆之累。天下即無人,臣愿解清華,出管鎖鑰,何必使被棘負涂者,祓不祥以玷王化哉! 其論一藻,則力詆和議之非。帝疑道周以不用怨望,而“縉紳”、“勃溪”語,欲為鄭鄤脫罪,下吏部行譴。嗣昌因上言:“鄤?wù)饶福莴F不如。今道周又不如鄤,且其意徒欲庇兇徒,飾前言之謬,立心可知?!币蜃云蛄T免,帝優(yōu)旨慰之。 七月五日,召內(nèi)閣及諸大臣于平臺,并及道周。帝與諸臣語所司事,久之,問道周曰:“凡無所為而為者,謂之天理;有所為而為者,謂之人欲。爾三疏適當廷推不用時,果無所 為乎?”道周對曰:“臣三疏皆為國家綱常,自信無所為?!钡墼唬骸跋葧r何不言?”對曰:“先時猶可不言,至簡用后不言,更無當言之日。”帝曰:“清固美德,但不可傲物遂非。且惟伯夷為圣之清,若小廉曲謹,是廉,非清也?!睍r道周所對不合指,帝屢駁,道周復進曰:“惟孝弟之人始能經(jīng)綸天下,發(fā)育萬物。不孝不弟者,根本既無,安有枝葉?!彼貌鲎嘣唬骸俺疾簧丈?,豈不知父母?顧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臣固在父子前。況古為列國之君臣,可去此適彼;今則一統(tǒng)之君臣,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且仁不遺親,義不后君,難以偏重。臣四疏力辭,意詞臣中有如劉定之、羅倫者,抗疏為臣代請,得遂臣志。及抵都門,聞道周人品學術(shù)為人宗師,乃不如鄭鄤?!钡墼唬骸叭?,朕正擬問之?!蹦藛柕乐茉唬骸肮湃诵臒o所為,今則各有所主,故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說。古之邪說,別為一教,今則直附于圣賢經(jīng)傳中,系世道人心更大。且爾言不如鄭鄤,何也?”對曰:“匡章見棄通國,孟子不失禮貌,臣言文章不如鄤?!钡墼唬骸罢伦硬坏糜诟福M鄤?wù)饶刚弑?。爾言不如,豈非朋比?”道周曰:“眾惡必察?!钡墼唬骸瓣愋录缀我宰咝皬剑薪葑??且爾言軟美容悅,叩首折枝者誰耶?”道周不能對,但曰:“人心邪則行徑皆邪?!钡墼唬骸皢使虄炊Y,豈遭兇者即兇人,盡不祥之人?”道周曰:“古三年喪,君命不過其門。自謂兇與不祥,故軍禮鑿兇門而出。奪情在疆外則可,朝中則不可?!钡墼唬骸叭思瓤捎茫畏謨?nèi)外?”道周曰:“我朝自羅倫論奪情,前后五十余人,多在邊疆。故嗣昌在邊疆則可,在中樞則不可;在中樞猶可,在政府則不可。止嗣昌一人猶可,又呼朋引類,竟成一奪情世界,益不可?!钡塾衷憜柧弥?。帝曰:“少正卯當時亦稱聞人,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辨,順非而澤,記丑而博,不免圣人之誅。今人多類此?!钡乐茉唬骸吧僬男g(shù)不正,臣心正無一毫私?!钡叟?。有間,命出候旨。道周曰:“臣今日不盡言,臣負陛下;陛下今日殺臣,陛下負臣?!钡墼唬骸盃栆簧鷮W問,止成佞耳!”叱之退。道周叩首起,復跪奏:“臣敢將忠佞二字剖析言之。夫人在君父前,獨立敢言為佞,豈在君父前讒諂面諛為忠耶?忠佞不別,邪正淆矣,何以致治?”帝曰:“固也,非朕漫加爾以佞。但所問在此,所答在彼,非佞而何?”再叱之退。顧嗣昌曰:“甚矣,人心偷薄也。道周恣肆如此,其能無正乎?”乃召文武諸臣,咸聆戒諭而退。 是時,帝憂兵事,謂可屬大事者惟嗣昌,破格用之。道周守經(jīng),失帝意,及奏對,又不遜。帝怒甚,欲加以重罪,憚其名高,未敢決。會劉同升、趙士春亦劾嗣昌,將予重譴,而部擬道周譴顧輕。嗣昌懼道周輕,則論己者將無已時也,亟購人劾道周者。有刑部主事張若麒謀改兵部,遂阿嗣昌意上疏曰:“臣聞人主之尊,尊無二上;人臣無將,將而必誅。今黃道周及其徒黨造作語言,虧損圣德。舉古今未有之好語盡出道周,無不可歸過于君父。不頒示前日召對始末,背公死黨之徒,鼓煽以惑四方,私記以疑后世,掩圣天子正人心息邪說至意,大不便。”帝即傳諭廷臣,毋為道周劫持相朋黨,凡數(shù)百言。貶道周六秩,為江西按察司照磨,而若麒果得兵部。 久之,江西巡撫解學龍薦所部官,推獎道周備至。故事,但下所司,帝亦不覆閱。而大學士魏照乘惡道周甚,則擬旨責學龍濫薦。帝遂發(fā)怒,立削二人籍,逮下刑部獄,責以黨邪亂政,并杖八十,究黨與。詞連編修黃文煥、吏部主事陳天定、工部司務(wù)董養(yǎng)河、中書舍人文震亨,并系獄。戶部主事葉廷秀、監(jiān)生涂仲吉救之,亦系獄。尚書李覺斯讞輕,嚴旨切責,再擬謫戍煙瘴,帝猶以為失出,除覺斯名,移獄鎮(zhèn)撫司掠治,乃還刑部獄。逾年,尚書劉澤深等言:“二人罪至永戍止矣,過此惟論死。論死非封疆則貪酷,未有以建言者。道周無封疆貪酷之罪,而有建言蒙戮之名,于道周得矣,非我圣主覆載之量也。陛下所疑者黨耳,黨者,見諸行事。道周抗疏,只托空言,一二知交相從罷斥,烏睹所謂黨,而煩朝廷大法乎?且陛下豈有積恨道周,萬一圣意轉(zhuǎn)圜,而臣已論定,悔之何及?!比砸栽瓟M請,乃永戍廣西。 十五年八月,道周戍已經(jīng)年。一日,帝召五輔臣入文華后殿,手一編從容問曰:“張溥、張采何如人也?”皆對曰:“讀書好學人也。”帝曰:“張溥已死,張采小臣,科道官何亟稱之?”對曰:“其胸中自有書,科道官以其用未竟而惜之。”帝曰:“亦不免偏。”時延儒自以嗣昌既已前死矣,而己方再入相,欲參用公議,為道周地也,即對曰:“張溥、黃道周皆未免偏,徒以其善學,故人人惜之?!钡勰?。德璟曰:“道周前日蒙戍,上恩寬大,獨其家貧子幼,其實可憫?!钡畚⑿Γ菰唬骸捌涫掠H亦極孝?!毙挟`曰:“道周學無不通,且極清苦?!钡鄄淮?,但微笑而已。明日傳旨復故官。道周在途疏謝,稱學龍、廷秀賢。既還,帝召見道周,道周見帝而泣:“臣不自意今復得見陛下,臣故有犬馬之疾。”請假,許之。 居久之,福王監(jiān)國,用道周吏部左侍郎。道周不欲出,馬士英諷之曰:“人望在公,公不起,欲從史可法擁立潞王耶?”乃不得已趨朝。陳進取九策,拜禮部尚書,協(xié)理詹事府事。而朝政日非,大臣相繼去國,識者知其將亡矣。明年三月,遣祭告禹陵。瀕行,陳進取策,時不能用。甫竣事,南都亡,見唐王聿鍵于衢州,奉表勸進。王以道周為武英殿大學士。道周學行高,王敬禮之特甚,賜宴。鄭芝龍爵通侯,位道周上,眾議抑芝龍,文武由是不和。一諸生上書詆道周迂,不可居相位,王知出芝龍意,下督學御史撻之。 當是時,國勢衰,政歸鄭氏,大帥恃恩觀望,不肯一出關(guān)募兵。道周請自往江西圖恢復。以七月啟行,所至遠近響應,得義旅九千余人,由廣信出衢州。十二月進至婺源,遇大清兵。戰(zhàn)敗,被執(zhí)至江寧,幽別室中,囚服著書。臨刑,過東華門,坐不起,曰:“此與高皇帝陵寢近,可死矣?!北O(jiān)刑者從之。幕下士中書賴雍、蔡紹謹,兵部主事趙士超等皆死。 道周學貫古今,所至學者云集。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臥其中,故學者稱為石齋先生。精天文歷數(shù)皇極諸書,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璣》及《太函經(jīng)》,學者窮年不能通其說,而道周用以推驗治亂。歿后,家人得其小冊,自謂終于丙戌,年六十二,始信其能知來也。

      后世紀念

      紀念館

      黃道周紀念館面對旗鼓山,占地1.7畝,是典型的明代閩南古民居建筑。館內(nèi)以豐富的圖片和翔實的文字,展示黃道周一生的貢獻和生平事跡。館中存有他制作的天地盤,由兩層石板重疊構(gòu)成,正方形,盤面刻有16 384個方格和八個直徑不等的同心圓,相互交錯,謂之“天圓地方,方圓相削,凡十八變而返于原”。天地盤石案是他釋天論地、研究和講授易學數(shù)理的儀器,是稀世罕見的科技史信物,其中的奧秘至今無人破解。黃道周紀念館和位于縣城北郊的黃道周墓均為省級重點文物。 黃道周館建于明代崇文書院原址之上(崇文書院,始建于明正德元年,為東山歷史上三大書院之一,黃道周童年曾就讀于此,清康熙初年實行“遷界”政策,書院遂廢。),與寶智寺、關(guān)帝廟相毗鄰。該館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千平方米,屬泥石結(jié)構(gòu)仿古建筑,紅墻綠瓦,頗為壯觀。 黃道周就義后,邑人在其出生地銅山深井村舊居設(shè)神牌祭祀,在其執(zhí)教的明誠堂設(shè)館紀念。相傳在他就義后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里,看見一個黃衫朱履的老者策杖優(yōu)游于林泉間,酷似黃圣人。于是為之建廟崇祀,享受人閱香火。人們視黃道周為神,尊稱“助順將軍”,以避清廷忌視。 乾隆年間,有黃姓移民奉其香火人臺,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廟供奉。臺北市康定路也有助順將軍廟,專祀黃圣人。臺灣廟宇如位于西門町的臺北晉德宮和淡水的晉德宮等皆祀奉黃道周,多為國姓爺鄭成功配祀神。 從祀孔廟東廡第六十二位。

      靈通之神

      黃道周是靈通七賢之首,被后世尊為“靈通之神”。靈通山,前稱大峰山,直至黃道周為大峰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個字后,人們始稱大峰巖為靈通巖,把大峰山稱之為靈通山。黃道周一生與靈通山有不解之緣,他青少年時代曾經(jīng)在靈通山上讀書,靈通山下教書?!岸聪贾v舍荒初業(yè),空屬流云寄掃壇?!背擅笥侄啻窝埿煜伎?、林軒、陳天定、陳楊美等友人游覽靈通山,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 1632年黃道周先生因上《小人勿用》疏,獲罪,削籍歸漳海,舟行至留都,便作五十日游,歷經(jīng)黃山、白岳、九華、皖臺、匡廬諸勝境,遂歸石養(yǎng)山。他獨愛二山蕭然屹立于人世之外,不求人知,猶如古代的君子,避楊離居而開所惆悵,有感而寫下《梁峰二山賦》,在序言中,詳細地介紹了天峰(即大峰)山,他說: “臨漳之西九十余里,有天峰之山,飛頡饞睨,亦可萬仞,洞壑綿亙,鉤梯懸絕猿鳥,四時騰空塞徑。其巖廊詭巔,或數(shù)千步,皆在山膂,如束腰帛;其垂瀑瓢注,或數(shù)百尺,皆自山鹵而下,如散鬢結(jié)。其峰有獅子、文殊、玉女、靈祠、鳶嘴、白塔、積石、天池、龍蹲、鸞舉,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當無不及,或有過之。”接著遺憾地說:“然以僻在遐荒,舟車修阻,瓢鼓限于魚津,冠蓋回于雁翼,徒為樵夫牧豎指顧動色,雖在鄉(xiāng)邑之內(nèi),無復知音之者?!钡撬麖闹形蚣耙粭l人生哲理,“故德無崇卑,通涂者貴;聲無奄達,習耳者隆。茍托處之離群,恐修名之不立;信清明之在躬,雖遁世基何悶?”三年后,黃道周邀請徐霞客同游靈通山,成一段旅游佳話。 靈通寺南側(cè)有個洞穴,就是他藏書和讀書的地方。在靈通巖寺令一側(cè)的石穴中,至今乃供奉有黃道周先生的靈位,龕前楹聯(lián)題“大節(jié)不渝刀鑊下,典型常在閭里中”,這里儼然已成為一座小神廟。寺外山崖邊有一處叫“七星排井”的水洼,清泉如注。據(jù)稱是當年黃道周與徐霞客等七位賢士游山時發(fā)現(xiàn)的,今也成了一處投錢祈福的靈異處。清宵亭邊,有一小碑,上刻“蕭然人外”四字,“蕭然人外”出自黃道周的《梁峰二山賦》。靈通山賦于黃道周智慧和靈感;黃道周的名聲和文章詩賦也為靈通增色不少,此所謂“名山名士兩相益”也。

      詩作選摘

      【辭黃山有序】 就俘以來,義在必死,生平所歷,黃山、白岳、匡廬、九華、浮丘、龍首、穹窿、玄墓、洞庭、三茅、天目、徑山、西陵、宛委、天臺、雁宕、羅浮、懷玉一十八翁,要當一一謝之。生死千秋,未必再晤;風雷楮墨、載其精神,亦使山靈聞之,謂吾不薄也。 亦是吾家峰,神物不可譜。 頂髻在心眸,一一屈指數(shù). 梁峰二山賦 故德無崇卑,通涂者貴;聲無奄達,習耳者隆。茍托處之離群,恐修名之不立。

      黃道周的詩(共1首詩)
      • 《辭黃山》
        亦是吾家峰,神物不可譜。頂髻在心眸,一一屈指數(shù).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黃道周簡介,黃道周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黃道周古詩大全,黃道周的詩,黃道周作品目錄

      http://www.ahhzjsj.com/shiren_view_9b9d1243ac9b9d12/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