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宋濂    sòng lián 明代詩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xué)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本    名
      宋濂
      別    稱
      宋太史、宋學(xué)士、宋文憲、宋潛溪、宋龍門
      字    號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金華浦江
      出生時間
      1310年11月4日
      去世時間
      1381年6月20日
      主要作品
      《皇仙引》 《淵明祠》 《越歌》 《題李易安書琵琶行》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主要成就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文學(xué)成就

        宋濂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jīng)師古,強調(diào)“辭達(dá)”,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nèi)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shù)功力。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fēng)氣者,首推宋濂。散文或質(zhì)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劉基贊許他“當(dāng)今文章第一”,四方學(xué)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xué)士文集》。紀(jì)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xì)節(jié),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huán)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著作計有《孝經(jīng)新說》、《周禮集說》、《龍門子》又名《諸子辯》、《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后合刻為《宋學(xué)士全集》七十五卷?!端蜄|陽馬生序》收錄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八年級下學(xué)期文言文單元。

      評價

        宋濂高啟、劉基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稱頌為“一代名儒”和“當(dāng)今文章第一”。朱元璋贊頌他是“開國文臣之首”。幼英敏強記,就學(xué)于聞人夢吉,通《五經(jīng)》,復(fù)往從吳萊學(xué)。已,游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時已改寧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xué),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jīng)》師。明年三月,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yīng)天,除江南儒學(xué)提舉,命授太子經(jīng),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fù)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糗娭兄\議,濂亦首用文學(xué)受知,恒侍左右,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jìn)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茍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碧嬗碎T,口釋黃石公《三略》。濂曰:“《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jīng)大法畢具,愿留意講明之?!币?,論賞賚,復(fù)曰:“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碧嫦しQ善。乙巳三月,乞歸省。太祖與太子并加勞賜。濂上箋謝,并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jìn)德修業(yè)。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札褒答,并令太子致書報焉。尋丁父憂。服除,召還。

        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xué)士。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tǒng)以后事跡還朝,仍命濂等續(xù)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yè),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yuǎn)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是時,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shù)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yè),命濂為之師。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于道,至有關(guān)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dāng)如是,不當(dāng)如彼?!被侍用繑咳菁渭{,言必稱師父云。

        濂性誠謹(jǐn),官內(nèi)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溫樹”。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p>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xué)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shù)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xué)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勛業(yè)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xiàn)王慕濂名,復(fù)移塋華陽城東。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dǎo)著績。久死遠(yuǎn)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下禮部議,復(fù)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謚文憲。

      紀(jì)念建筑

      故居遺址
        宋濂故居遺址位于浙江金華市金東區(qū)。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上柳家與禪定寺中間,潛溪南岸:面積約400多平方米。 在距上柳家東北角約200米處,這座據(jù)說始建于南北朝時期(距今1800多年)的古老寺廟——“禪定古寺”,這里香火旺盛,來自義烏和金華本地的香客絡(luò)繹不絕。據(jù)“金東區(qū)人民政府網(wǎng)站”記載,禪定寺曾經(jīng)是金義浦抗日根據(jù)地的重要活動場所,是金東區(qū)對人民進(jìn)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最好場所。

      祠堂
        蘭溪梅江鎮(zhèn)宋宅聚居宋濂后裔三千,建有家廟一處,橫溪宋宅村宋濂祠堂離蘭溪市區(qū)37公里。這位明初文學(xué)家的祠堂如今隱沒在一片荒草之中,雖然蘭溪市政府于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現(xiàn)實是無人照看無人修繕,根據(jù)文物保護“分級保護。屬地管理”的原則,蘭溪市文廣局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繕組織。盡快實施修繕保護,目前在宋宅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已籌集資金7萬余元,將在近期動工修繕。地方政府也將根據(jù)修繕工程量,給予首期2萬元的資金補助。

      介紹

        宋濂青年時代因元末戰(zhàn)亂遷居浦江,于青蘿山中筑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 房”。兵禍之后,官私藏書毀損嚴(yán)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澹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后,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fēng)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shù)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后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栋偎我烩苜x》:“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弊ⅲ骸啊堕L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庚寅一炬,種子斷絕,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庇钟兴伪尽洞呵锝?jīng)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nèi)府,《天祿琳瑯續(xù)編》有記。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后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道統(tǒng)文學(xué)觀由來已久,但這里也有區(qū)別:以韓愈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論上主張“文以明道”,強調(diào)“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輕視“文”;宋代理學(xué)家看到他們的不徹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論點,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誘惑。宋濂的文學(xué)思想便是沿著理學(xué)家的極端觀點。在《文原》一文中,他強調(diào)了文“非專指辭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顯現(xiàn),文與道相始終,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復(fù)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家,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tài)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復(fù)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經(jīng)之文”。至于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biāo)準(zhǔn)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論是一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一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自范曄《后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qū)分經(jīng)學(xué)之士與文學(xué)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襲之。《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qū)分,單立《儒林傳》,認(rèn)為“經(jīng)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文不本于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這樣做當(dāng)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xué)的發(fā)展帶來災(zāi)難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著美化、歌頌明初統(tǒng)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jié)婦女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tǒng)”文學(xué)的集中表現(xiàn)。但歷史已經(jīng)獲得的進(jìn)展,即使用強力去扭轉(zhuǎn),也還是有困難。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后,他為之作墓志銘,對楊的文學(xué)才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dāng)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dá)”和“玩世”的生活情態(tài),這和他的嚴(yán)厲的理論頗不諧調(diào)。他另外還有一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如《王冕傳》,寫出一個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書情形的一節(jié),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驙颗碡?zé)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fù)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觯鹣ド?,?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dá)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志銘》詳細(xì)介紹陳樵“屏去傳注,獨取遺經(jīng)”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傳》寫出一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性能取一種同情的態(tài)度,都寫得較出色?!端蜄|陽馬生 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xué)的艱苦,也很真實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dāng)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么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fēng)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規(guī)范的特征,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yǎng)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xué)風(fēng)尚的典范。

        對于宋濂來說,非??杀氖侵煸案静怀姓J(rèn)他是什么“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制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想指導(dǎo)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導(dǎo)者。宋濂最后其實是死于無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嚴(yán)酷。

        他的散文清新簡潔,行文善于變化,思想也比較深刻。

        朱元璋稱他是“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dāng)今文章第一”,四方學(xué)者稱他“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生平

        宋濂生于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明代散文家,文學(xué)家,字景濂,號潛溪,謚號文憲或太史公。浦江(今浙江金華市付村鎮(zhèn)上柳村)人。遠(yuǎn)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其后裔屢次遷徙,至六世祖始從義烏遷金華潛溪(今金東區(qū)傅村上柳家村),后舉家遷居浦江青蘿山,又謂浦江人。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xué),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 苦學(xué)習(xí),“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xué)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修道著書。

        在我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散文質(zhì)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dāng)今文章第一”,四方學(xué)者稱他“太史公”。著有《宋學(xué)士文集》。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xué)提舉,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jīng)”師,為太子(朱標(biāo))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朱元璋本欲殺戮,經(jīng)皇后、太子力勸,改為全家流放茂州(現(xiàn)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途中病死于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縣),后謚文憲。

        明初,讀書于青蘿山中,藏書樓名“青蘿山房”,又名“蘿山書室”聚書8萬余卷,史稱“明初藏書家首推宋濂”。多聚善本、孤本。如《長慶集》、《春秋經(jīng)傳集解》、《史記》、《文選》、《群書事林廣記》等,為北宋縷版,后經(jīng)兵火戰(zhàn)亂,復(fù)本已毀,唯獨他藏有小宋版,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本。他的藏書流傳至清代,錢曾、黃丕烈、潘祖蔭等人曾分別遞藏過。藏書印有“宋景濂藏書”、“金華宋氏景濂”、“景濂印”、“太史氏”、“玉堂學(xué)士之印”等。

      人物生平

      英敏強記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與其祖父同日生,故名為壽,后改名濂。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至宋濂時才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因其母懷孕僅滿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時多病。為人聰明、記憶力強,號稱“神童”。曾受業(yè)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精通《五經(jīng)》。他一生刻苦學(xué)習(xí),“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xué)無所不通”。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舉薦,順帝召宋濂為翰林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華山為道士,實則入山著書。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龍門山著書。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軍隊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諸暨勾無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顯宗以“五經(jīng)”師聘,宋濂推辭。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顯宗在郡中設(shè)學(xué)堂,召宋濂為婺州郡學(xué)《五經(jīng)》師。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被朱元璋召至應(yīng)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為江南等處儒學(xué)提舉。十月,奉命為朱元璋子朱標(biāo)教授“五經(jīng)”,后又參與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禮賢館,宋濂等人均在館中。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詔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祎為總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詔修《元史》,至二月開修,宋濂、王祎為總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學(xué)士、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同年八月,《元史》書成,宋濂被任命為翰林院學(xué)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歐陽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跡還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開局續(xù)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祎為總裁,至七月一日,全書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職為翰林編修。

      國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yè),卻因祭祀孔子未按時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貶為安遠(yuǎn)知縣。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還任禮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贊善大夫。

      同年,甘露屢降,朱元璋問宋濂這樣的天象是什么預(yù)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訴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響。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為朱文正求情,說可以將朱文正貶到邊遠(yuǎn)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問宋濂作為帝王,應(yīng)該讀什么書為主,宋濂推薦給朱元璋《大學(xué)衍義》,朱元璋于是命將書中內(nèi)容貼在宮殿兩邊墻壁之上,召集大臣,讓宋濂給大臣講《大學(xué)衍義》中的內(nèi)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張唯、王輝等數(shù)十人,將他們都任命為翰林編修,以宋濂為其師。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講學(xué)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仍兼贊善大夫。八月十六日,與詹同同任總裁,奉命修《大明日歷》,九月開館,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輯其中五卷為《皇明寶訓(xùn)》。同年九月,朱元璋為散官分階定俸,任命宋濂為中順大夫,命他參中書大政,宋濂婉辭。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喪禮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隨太子朱標(biāo)及諸位講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與朱右等定王國所用禮。六月,除任翰林學(xué)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親自餞行,并命宋濂之孫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頭叩地辭謝,并約定說:“臣沒死之前,請允許臣每年來宮內(nèi)覲見陛下一次?!被剜l(xiāng)后,宋濂每年乘著帝慶節(jié)的機會如約進(jìn)京陛見。

      老而罹禍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jìn)胡惟庸案中,導(dǎo)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與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jīng)馬皇后及太子朱標(biāo)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卒于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dāng)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于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zhuǎn)葬華陽城東。

      明憲宗成化(1465—1487年)年間,蜀王朱申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撫馬俊為宋濂上奏申訴,孝宗經(jīng)禮部商議后下詔恢復(fù)宋濂的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其所葬之地舉行祭祀。

      明武宗正德年間(1491年—1521年),宋濂獲追謚為“文憲”。

      宋濂的詩(共101首詩)
      • 《皇仙引》
        橫塘風(fēng)斷愁紅淺,舊燕銜春春信滿。鶴馭遙空不可攀,繡扆斜張香夢懶。暖蕭不到茱萸帳,寶露空薄五云盌。風(fēng)前白鬢幾人悲,萬里青蘋一時晚。銅仙含淚辭青瑣,渺渺空嗟西日短。弱川無力不勝骯,騎龍難到白云鄉(xiāng)。玉棺琢成已三載,欲葬神仙歸北
      • 《淵明祠》
        官航晚泊潯陽郭,把酒長懷靖節(jié)賢。折腰竟辭彭澤米,攢眉寧種遠(yuǎn)公蓮。歸來松菊開三徑,老去柴桑受一廛。晉代衣冠誰避世,劉家社稷自書年。雖云富貴非吾愿,已有清高獨爾偉。千載令人吊遺跡,好山青立縣門前。
      • 《越歌》
        戀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一股在南一股北,幾時裁得合歡袍?
      • 《題李易安書琵琶行》
        佳人薄命紛無數(shù),豈獨潯陽老商婦。青衫司馬太多情,一曲琵琶淚如雨。此身已失將怨誰?世間哀樂長相隨。易安寫此別有意,字字欲訴中心悲。永嘉陳侯好奇士,夢里謬為兒女語?;亣萆蠅m,朽骨何堪污唇齒。生男當(dāng)如魯男子,生女當(dāng)如夏侯
      •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宋濂簡介,宋濂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宋濂古詩大全,宋濂的詩,宋濂作品目錄

      http://www.ahhzjsj.com/shiren_view_9b9d4b43ac9b9d4b/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