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清朝最鼎盛的時候沒有將朝鮮半島收入囊中,究竟是什么原因?
視察清朝全盛時期的領土圖,你會發(fā)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近似海棠葉的國界險些將整個東亞陸地席卷其中,卻唯獨留下咫尺之遙的朝鮮半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洲八旗無論面臨長城、長江黃河,還是各大山脈,都沒有絲毫留情,為什么獨獨對朝鮮半島網開一面呢?其實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尺度的回覆,因為要說朝鮮半島貧瘠多山、價值不大的話,它的情況比青藏高原還惡劣嗎?要說清朝不屑對朝鮮用兵的話,丁卯之役和丙子胡亂又怎么解釋呢?
朝鮮半島三面環(huán)海,北邊連著亞洲陸地。朝鮮半島上現在有兩個國家,北邊的朝鮮面積約12.28萬平方公里,與福建省相當;南方的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與浙江省或江蘇省相當。
縱觀清朝與朝鮮王朝(李氏朝鮮)之間的來往,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如果李氏朝鮮的不那么恭順,或許早已被滿清納入直接統(tǒng)治之下。建州女真崛起之初面臨的是明朝、蒙古和朝鮮的三面夾擊,而三者之中顯然以明朝的實力最為雄厚。為了集中全力敷衍大明,當清朝還是后金的時候就著力剪除蒙古和朝鮮帶來的威脅,為此努爾哈赤以攀親的計謀不?;\絡蒙古各部,同時以軍事手段擊潰林丹汗部落。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大汗的努力下,蒙古問題基本解決,而接下來的目的正是朝鮮王朝。
公元1627年,后金天聰汗皇太極派貝勒阿敏為主將,發(fā)兵朝鮮半島,因該年為丁卯年,史稱“丁卯之役”。平心而論,此時的后金軍隊并沒有一戰(zhàn)吞并朝鮮王朝的計劃和野心,其對朝鮮的軍事行動更像是抨擊對方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追隨明朝,同時也警告朝鮮與大明劃清界線。不外從厥后的效果來看,只管李氏朝鮮戰(zhàn)敗,但后金卻并未告竣預定的戰(zhàn)略目的。在阿敏的指揮下,后金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并很快攻陷朝鮮王朝國都漢城府,而李氏朝鮮王室則倉皇逃往江華島遁跡,此時后金尚未有足夠的水上氣力,朝鮮國王因此躲過一劫。
然而國家破敗的現狀使得朝鮮王朝不得不屈膝投降,此戰(zhàn)之后朝鮮與后金約為兄弟之國,雙方通商互市,永結盟好。后金退兵之后,朝鮮只管在明、金之間騎墻張望,但卻并未隔離與明朝的宗藩關系,其在身份上仍舊是明朝的藩屬國。丁卯之役顯然沒能將朝鮮從明朝陣線一側徹底拉過來,而在厥后的明金反抗中,朝鮮頻頻黑暗支持明朝的抗金行動,這使得皇太極感受自己受到了欺騙。于是在將國號由“金”改為“清”之后,皇太極親統(tǒng)十萬雄師討伐朝鮮王朝,而這次李氏朝鮮國王遭到生俘。
皇太極的這次軍事行動史稱“丙子胡亂”,按理清朝應該將朝鮮直接并入國界才對,但皇太極卻一反常態(tài)地將朝鮮國王放回,而價格是朝鮮必須放棄與明朝的宗藩關系,轉而事清朝為宗主國。如果從表象上看,我們似乎很難明白清朝的舉措,但仔細分析其時的形勢,或許就能夠明確皇太極的用意。其時明清堅持正進入緊要階段,清朝必須集中全力確保對明作戰(zhàn)的勝利,因此在朝鮮王朝臣服之后,不行能在當地留駐重兵,而李氏朝鮮得以延續(xù)也就在情理之中。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李氏朝鮮的恭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體現得更為真誠,而朝...
查看詳情>>與“清朝最鼎盛的時候沒有將朝鮮半島收入囊中,究竟是什么原因?”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