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詠鵝古詩原文以及翻譯
《詠鵝》因為其字少且意簡,讀起來朗朗上口,幾乎是小朋友們會背的第一首詩,而家長也要完全把古詩的知識點吃透,才能在小孩提問時不被打得猝不及防,這里,就有好工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詠鵝》的知識點,可供參考。
詠鵝古詩原文
詠鵝
駱賓王 〔唐代〕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翻譯
鵝呀,彎曲著脖子對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綠水之上,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澈的水波。
注釋
1.詠:用詩、詞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
2.曲項:彎著脖子。
3.歌:長鳴。
4.紅掌:紅色的腳掌。
5.撥:劃動。
賞析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扒椣蛱旄琛0酌【G水,紅掌撥清波?!币环蓯鄣膭討B(tài)的形象。
創(chuàng)作背景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腿艘娝嫒萸逍悖斆袅胬?,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chuàng)作了此詩。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zhuǎn)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余情不絕。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yè)(又名李敬業(yè))作《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敬業(yè)敗,王那相斬其首降。
查看詳情>>七歲寫下《詠鵝》古詩的駱賓王,是靠什么文名滿天下的呢?
提到駱賓王,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除此之外就未必知道他的更多信息了。所以很有必要講講駱賓王的生平故事,看看這位少小神通,青年才子,晚年遁入空門的歷史文化名人傳奇一生。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曾經(jīng)做過縣令。《詠鵝詩》傳說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詩句,細致的觀察力,嫻熟的寫作手法,讓他從小就“神童”的美譽。聰明好學的駱賓王沒有長歪,他尊師好學,青年時期進入道王李元慶的府中做門客。李元慶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異母弟弟。
駱賓王在李元慶府中還有一段傳奇經(jīng)歷。初入李元慶府中,大家覺得他年紀小,沒有重視他,就這樣駱賓王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三年。直到有一天李元慶詢問門客如何遴選人才,這時候駱賓王提筆寫了一篇策論,強調(diào)人才不應該僅僅有能力,還要人品過硬,不能阿諛奉承。這樣的意見讓李元慶無法接受,于是駱賓王繼續(xù)去坐冷板凳。
一直到駱賓王30多歲,他還是一介布衣。在唐代初年,想要入仕可以由達官顯貴推薦,駱賓王在無奈之下也想走這條道路。不過在官吏的眼中,駱賓王這個人無趣剛直,過于傲慢,不但沒人幫助他還紛紛落井下石,群嘲駱賓王汲汲于功名利祿。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駱賓王寫了一篇文章贊頌李治泰山封禪才被舉薦進了官場。
駱賓王在官場中幾起幾落,沒做過什么大官,反而屢遭貶斥,后來被攆到西域軍營之中。駱賓王的抗打擊能力很強,到了軍營之后他發(fā)揮自己的文采為統(tǒng)帥寫各種軍中文書,于是有了機會被提拔為侍御史。這一次,在侍御史的任上,駱賓王被誣陷貪腐,最后落入獄中,關押一年之后才脫身。這一次駱賓王徹底死心了,對功名的渴望越來越淡薄。
幾年之后,駱賓王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成為聞名天下的名人。李治病逝之后,武則天手握朝政大權(quán),任人唯親,打擊李唐宗室子弟。唐朝開國元勛的子弟紛紛起兵反抗武則天的統(tǒng)治,其中最有聲望的是徐敬業(yè)的軍隊,駱賓王作為一名幕僚參與到徐敬業(yè)的大軍之中。他寫了一篇《討武氏檄》,文中歷數(shù)武則天的罪狀,寫明各地軍隊討伐武則天是為了匡扶正義。這篇文章有理有據(jù),用詞犀利,很有煽動性,一下子就成了人人誦讀的名篇。駱賓王靠這篇檄文名滿天下,成為人人皆知的才子名士。傳說武則天看了這篇檄文都認為駱賓王是人才,這樣的人沒有在朝堂之上是宰相的過失。
其實李治統(tǒng)治時期駱賓王一直沒有受到重用,李唐宗室是否執(zhí)政跟他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徐敬業(yè)不是駱賓王的知己,駱賓王加入到討伐武則天的隊伍中主要是為了發(fā)聲吶喊。他不甘心平凡度此生,他想要得到一次閃耀發(fā)光的機會。這樣說駱賓王也許有些過分,但仔細想一下,神童,才子,身上有著這些標簽的駱賓王是不是格外渴望功成名就。
徐敬業(yè)沒有什么軍事上的才能,很快就被武則天鎮(zhèn)壓下去,駱賓王在亂軍之中生死不明。有人說他隱姓埋名跑到杭州出家避禍,通過偶爾流傳出來的詩句才被世人發(fā)現(xiàn)行蹤。駱賓王的主要成就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他和王勃等人并稱為“初唐四杰”。
與“七歲寫下《詠鵝》古詩的駱賓王,是靠什么文名滿天下的呢?”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