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宋詩

      發(fā)布時間:2020-07-03
      1、

      南宋詩人朱淑真的詩《初夏》賞析,詩中描寫的海棠是哪個品種?

      朱淑真最著名的詩
      朱淑真的詩
      朱淑真詞的代表作

      小編要講的是南宋詩人朱淑真的詩《初夏》賞析,詩中描寫的海棠是哪個品種?

      朱淑珍,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又因其詩詞多描寫愛情,故后人又稱其為“紅艷詩人”。

      后人曾評價:朱淑真詞,風致之佳,詞情之妙,真不亞于易安(李清照)。宋婦人能文者不少,易安為冠,次則朱淑真,次則魏夫人(魏玩)也。詩人這首立夏所作的詩,寄情于景,直教人看后傷神。讓我來欣賞一下。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詩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時也借景抒發(fā)了詩人郁郁寡歡的心情。前兩句有靜有動,靜態(tài)中的“清影”和“幽窗”、動態(tài)中的“竹搖”和“鳥噪”,繪聲繪色。后兩句將前句中的煩躁情緒進一步深化,初夏時分海棠花謝了,柳絮也飛盡了,白天越來越長了,實在給人一種“困人”的感覺。全詩寄情緒于景物,淡淡幾筆,極具感染力。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句中的“罩幽窗”:指竹葉搖動中,窗前便有幽暗的影子?!皶r禽”指應時的鳥兒。“噪”,指聒噪,吵鬧。

      初夏時節(jié),微風飄過,竹子的枝葉輕輕的擺動,清秀而優(yōu)雅的竹影籠罩出一片幽靜,成雙成對的鳥兒,在夕陽的余暉之下,無休無止的喧嚷吵鬧。女詩人細膩的筆觸落在錦繡般的文字中,似是有滿腹的心事,才將本是鳥兒歡快的鳴叫,變成了滋擾主人的聒噪。

      大家可曾聽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句約會名言?后世對這句話褒貶不一,而這句詩就是朱淑真所作,是一句描寫夜會情郎的句子。

      而本詩中的第一句,前半句暗示自己的現(xiàn)狀,“清影”——顯示自己形單影只,“幽”——則表示自己一種清冷的狀態(tài)。入眼所至,“窗幽竹清”,自己何嘗不是這種狀況呢。

      詩的后半句,一種截然相反的情景出現(xiàn)在詩人的眼中,夕陽西下雙宿雙飛的鳥兒羨煞旁人。則是暗示了詩人希望自己和情人能成為那成雙成對的鳥,表達了一種在天愿作比翼鳥的愛情向往。在夕陽下玩鬧嬉戲,可以不受世俗的影響。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敝械摹爸x卻”的意思是凋零?!靶酢敝噶酢!袄颂鞖狻敝赶娜帐橇钊算紤械臅r節(jié)。“日初長”,白天漸長。

      春去夏來,海棠凋零,柳絮飛盡,炎熱的天氣很容易令人疲倦而慵懶,此時的白晝越發(fā)變得漫長。寥寥幾筆,這個才情女子便形象的將初夏的特點勾勒了出來,海棠花被綠葉取代,紛飛的柳絮也不見了蹤影,詩人的或憂或惱的心情寄于情境之中。

      在這海棠花凋謝、柳絮飛盡的初夏,只覺炎熱的天氣使人感到乏困,白晝也開始變得漫長。

      詩人為何用到海棠花呢?首先,海棠花在古代,人們稱贊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貴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說,同時將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征。

      但是這里說“海棠飛盡絮”,海棠的品種不同,花期也不同,初夏海棠花凋零的品種則是四季海棠,這種海棠花期最長,從10月份一直到次年5月,詩人這句描寫海棠花則是暗指她對情人癡戀的時間相當長,愛之極為深切,但終究還是...

      查看詳情>>
      2、

      北宋詩文革新的特點是什么?不同風格矛盾統(tǒng)一、對立

      北宋
      北宋詩文革新

      北宋詩文革新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顯著特征是與北宋政治改革和儒學復興運動的密切聯(lián)系。北宋的政治改革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把文風的改革作為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復興思潮則以復興古文抗擊“時文”為起點,并一直把士人文章習氣作為詆貶的對象。他們的這一態(tài)度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對士風即士人精神面貌的注重。而文風是士人精神生活中至為重要的內(nèi)容。

      在中國文化中雖然禮樂文化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根深蒂固,但士人普遍崇尚文章藻翰(以書面語為材料)卻是漢魏以來的事,并且伴隨著佛老思潮的激蕩與流布。在好幾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藝文與釋老相互推轂激揚,決定了一代又一代士人的心路歷程,成了廣大士人別無選擇的精神淵轟。隋唐時期,隨著宗教的流行、科舉制的確立和庶族地主階級的漸起,藝文之士與山林之士更是成了士人階層最為基本的形象。宋朝要在庶族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官僚政治,就要化解山林之士,改造藝文之士。強勁的士人文學傳統(tǒng)成了必須認真對待的大問題。在整個北宋時期,政治和思想領(lǐng)域都不斷地對文學提出要求,文學在這兩股力量的挾持和作用下,不斷改變著自己的面貌。

      文學比任何時候都不能孤立地、封閉地發(fā)展,文學也比任何時候更得遵守現(xiàn)實的規(guī)定。不同的文學變革主張大都派生于不同的社會人倫理想和政治改革思想,而不同的文學群落則大都是政治上和學術(shù)上不同的集團與派別,文學革新的發(fā)展與政治、思想領(lǐng)域的變化也大致同步進行。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運動在北宋的持久開展標志著宋代作為封建社會后期轉(zhuǎn)折伊始是一個社會政治、思想文化建設(尤其是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黃金階段。

      文學作為思想文化,作為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此獲得了深刻的變革與建設力量,詩文革新表現(xiàn)出積極的革故開新特征。

      北宋詩文革新發(fā)展過程的又一特征是它獲得了士人前所未有的普遍參與及其群體力量的不斷推進。這一特征的背景是中唐以來底族地主和自耕農(nó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

      漢魏以來文士交游、詩酒雅集之風就極流行,但這期間形成的文人群體其領(lǐng)袖人物大都是皇族貴胃,文士們不僅依侍帝王貴族們政治經(jīng)濟實力作為活動的憑據(jù),而且其創(chuàng)作也自然不能脫離皇室及貴族文化的氛圍和規(guī)范,具有一望可知的依附性。初、盛唐的文壇依然明顯受著皇家藝術(shù)趣味的籠罩和支配。陳子昂至李、杜的詩歌革新雖遠非孤星獨照,但卻都沒有形成群星拱衛(wèi)、江河朝宗的集團聲勢。

      這種情況到中唐“韓孟”、“元白” 時代有了根本變化,開始出現(xiàn)一定規(guī)模性的、長期性的、緊密性的群體交游與結(jié)盟。韓愈自稱“從事于往還朋友間”,“日月不為不久;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與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李翱在《答韓侍郎書》中也稱韓愈“頗亦好賢,必須甚有文辭,兼能附己,順我之欲,則汲汲孜孜,無所憂惜,引撥之矣。如或力不足,則分食以食之,無不至矣”。這是多么自覺地團結(jié)起來的關(guān)系!到了宋代,科舉擴大,教育普及,士人群起八方,數(shù)量激增,...

      查看詳情>>
      3

      他是北宋詩文革新的領(lǐng)袖,為詩文風向指引了正確的道路

      北宋
      北宋詩文革新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北宋中期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幼時喪父,家境窘困,但刻苦好學。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授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西京留守推官。其間與梅堯臣、蘇舜欽、尹洙等人交往密切。景祐元年(1034),授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御史,充館閣校勘。三年因傾向范仲淹議論時政的態(tài)度與斥責朝中保守派,被貶為夷陵縣令。

      歐陽修

      四年,遷乾德縣令??刀ㄔ?1040),被召返京,復任館閣校勘。慶歷三年(1043),充太常丞知諫院,又以右正言知制誥,并積極參與范仲淹等所推行的“慶歷新政”。新政失敗后,被降為滁州太守。后又遷知揚州、潁州、應天府。至和元年(1054),奉詔回京,命權(quán)判流內(nèi)銓,又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不久擢為翰林學士。以后先后任禮部侍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熙寧二年(1069),新任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歐陽修對此持反對態(tài)度。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贈太子太師,謚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人物,在他的倡導下,這場運動曾形成盛大聲勢,對當時和后世文壇發(fā)生很大的影響。作為詩文革新內(nèi)容的一部分,歐陽修在文學理論方面提出過不少重要的主張,其中包括論詩見解。歐陽修論詩強調(diào)有感而發(fā),美善刺惡,提出:“詩之作也,觸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惡者刺之,以發(fā)其榆揚怨憤于口,道其哀樂喜怒于心,此詩人之意也?!?《詩本義·本末論》)他還認為要學習《詩經(jīng)》創(chuàng)作精神,應著眼于“察其美刺,知其善惡,以為勸誡”(同上)。實際上要求詩歌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具有“致用”的意義,要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

      另一方面,他在繼承杜甫、白居易、韓愈等人有關(guān)理論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詩窮而后工”的說法,以為“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蓋愈窮則愈工”(《梅圣俞詩集序》),意識到詩人的創(chuàng)作成就與其個人身世遭際之間所構(gòu)成的重要聯(lián)系,以為作者的生活遭遇越是窘困,就越能寫出體驗深刻而成就顯著的作品。對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歐陽修基本上主張多樣化,在具體作品的藝術(shù)評析中能保持一種較為客觀、公允的態(tài)度。

      如他在比較梅堯臣、蘇舜欽詩風差異時表示,兩者“各極其長,雖善論者不能優(yōu)劣也”(《六一詩話》),肯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認為無孰高孰下之分。又如對“西昆體”,他也并不是一概加以否定,而是在指出其弊端的同時,也肯定了其中的創(chuàng)作特色,以為西昆派詩人也有藝術(shù)上的成功作品,至于他們好用故事等特點,是因為“其雄文博學,筆力有余”,而“非如前世號詩人者,區(qū)區(qū)于風云草木之類,為許洞所困者也”(同上),為“西昆體”作了某些合理的辯護,體現(xiàn)出較為明智、公正的批評態(tài)度。

      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歐陽修有著多方面的成就,詩、詞、文、賦都有不少成功之作。他的詩有些如《食糟民》、《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答朱案捕蝗詩》《答楊辟喜雨長句》、《邊戶》等,觸及某些具體...

      查看詳情>>
      4、

      北宋詩文革新的三個階段,為宋朝文壇走向巔峰奠定了基礎(chǔ)

      北宋
      北宋詩文革新

      (一)宋初三朝:復古革新思潮的萌發(fā)階段

      大致說來,這一階段的文學仍處于晚唐五代文學的延長線上,但隨著新朝政權(quán)的日漸鞏固,文化建設被逐步提上議事日程,一系列抑武佑文的政策和襲唐崇文之舉使文學獲得了振衰起卑的力量。文學受到優(yōu)待,創(chuàng)作趨于活躍,文藻相樂于升平,而藝術(shù)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與真宗朝人庶物阜、經(jīng)濟漸盛相對應,楊、劉“昆體”與“時文”“時際升平,春容典贍”,標志著宋代文學開始走出“唐末五代衰颯之氣”。然而其開新之義是極有限的,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政治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與政治上日益滋長的一些腐敗因素相聯(lián)系,難以突破精神本質(zhì)上的浮靡與卑弱。

      柳開

      柳開等人則主要地從儒學立場出發(fā),熱情鼓吹復興古道、興修風教。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呼應,形成了有宋歷史上第一次復古思潮。文學是他們關(guān)注的重點。針對晚唐五代輕艷浮薄文風在宋初的繼續(xù)流行,他們標榜韓柳古文和杜甫、白居易的樂府詩,主張詩歌有為而作,文章關(guān)乎教化,體現(xiàn)了儒家文學思想的復興。

      (二)仁宗天圣至嘉祐年間:復古革新思潮的高漲階段

      仁宗天圣至慶歷年間,是宋代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全面的轉(zhuǎn)折時期。宋初三朝表面的繁華太平掩蓋著“積貧積弱”的趨勢,真宗朝后期以來政治急劇腐敗,天災盜亂頻仍。西夏的入侵更是促進了社會危機的總爆發(fā)。在這樣的形勢下,社會變革被提上議事日程。針對前朝襲漢唐之虛名、夸飾太平的種種弊端,范仲淹領(lǐng)導的政治改革以追復三代之治相號召。廣大知識分子一反循默,紛起響應,“天下爭自灌磨,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說為忠”,體現(xiàn)出全新的士人精神風貌。圍繞社會改革,各家建言獻策,思想空前活躍。在當時一片復古明道、學古救時的聲浪中,明顯地震響著不同的調(diào)子。它們主要出自兩個影響最大的文人群體。

      石介

      一個以石介、孫復為代表,早年主要活動在今山東一線。另一個以尹洙、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為代表,早年主要活動在汴洛。石介等人主要繼承了青年柳開那樣的儒生的立場,因緣下層士人入世心理的激切、北方之士性格的矯厲和齊魯之邦的儒學優(yōu)勢,高舉“道統(tǒng)”的大旗楔入社會,對楊劉“時文”和佛老思想發(fā)起猛烈攻擊,強烈震撼了當時的文壇,有力促進了復古明道思潮的興起。其儒學立場激發(fā)了他們在當時土風文風改革潮流中的先鋒姿態(tài),同時也決定了他們文學觀點重“道”輕“文”的狹隘與偏激。他們的復古主張連同其“好古以戾”的作風在廣大舉子中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尹、蘇、梅、歐等人接受了復古明道和憂濟天下思想精神的影、響,熱情支持和積極投身范仲淹領(lǐng)導的政治改革。與石介等人不同,他們主張將復興古道與政治改革實踐密切聯(lián)系起來,在社會改革實踐中完成士風文風的變革。這一改革思想使他們接棄了石介等人重道輕文的價值偏向,把習儒明道、從政行道、為文傳道的廣泛方面納入人生視野,從而確立了文學關(guān)乎社會現(xiàn)實而又關(guān)乎道德人生的平易通達的文學觀。他們以成功的詩文創(chuàng)作實踐了自己...

      查看詳情>>
      5

      王安石讀了這首詩,竟將自己的一個妹妹嫁給了作者?

      宋詩
      王安石

      往者議論宋詩,多謂其萎靡纖弱,一如當日國勢。然而卻有一首宋詩,其格局氣象,足以雄視漢唐,遠邁魏晉。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這首《暑旱苦熱》的作者是王安石最欣賞的一個青年官吏王令。

      王令,字逢原,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5歲父母雙亡,自學成才,20歲在高郵擔任學官,遇到王安石,一見如故。王安石當時憤于北宋積貧積弱,發(fā)出“三不足”的感慨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而王令的詩,慷慨悲壯,氣韻雄渾,而內(nèi)中又常關(guān)切民生疾苦,兼具悲天憫人的情懷,因此深受王安石贊賞,稱其為“志士仁心,嘆蒼生而淚垂”。

      王安石后來還將自己的一個妹妹嫁給了他。

      這首《暑旱苦熱》,頗有詩史之慨,“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描述了北宋旱災的情景,據(jù)史書記載,北宋建立初到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為止的63年間,全國發(fā)生大型旱災76次,旱災頻繁,可見一斑。慶歷七年(1047年)的一場旱災甚至導致宋仁宗兩度下“罪己詔”,宰相王隨引咎辭職,而受災百姓更是流離失所、淪為餓殍。

      王令這首詩,并未直接描寫旱災的慘狀,“落日著翅飛上山”,太陽像長了翅膀一樣飛上山頭,遲遲不落,烤著大地,人們害怕這樣下去,江海都會枯竭,甚至天上的銀河也會被烤干。讀者足以感受到當時熾熱的溫度。

      下句卻忽然從現(xiàn)實世界飛升到神話世界,“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眰髡f中的昆侖、蓬萊都是神仙居住的“仙山”,那里白雪皚皚、終年冰川,強烈的冷熱對比,讓讀者從熔爐一般的火焰山瞬間漂移到寒冷徹骨的北極冰川。

      然而,詩人平靜地說了一句:“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壯哉!讀詩至此,直欲拍案而起、拔劍擊柱!

      “手提天下”何其慷慨,“何忍身去”何其仁義!

      這就是一個古代小官吏的境界與情懷。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詩人出身貧寒,無所依靠,曾經(jīng)回憶說,“自我之生,迄于于今,冬燠常寒,晝短猶饑”。他擔任大宋朝廷的官吏,卻并未僅僅把官職作為謀生的飯碗,即使遇到旱災,想的也不是自己逃離此境、赴彼樂土,而是胸懷天下蒼生,要與天下人共患難。

      正因如此,王安石才將其引為知己,寫信稱贊他:“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

      信中所謂“浩乎沛然”,其實就是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

      正因氣有浩然,因此詩才能有如此境界。立于昆侖之上,放眼蓬萊之外,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功夫,真的在詩外。


      查看詳情>>
      6、

      晏殊驚艷了北宋詩詞的一首詞,晏殊的經(jīng)典詞作《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殊的詞
      浣溪沙晏殊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歐陽修并稱“晏歐”,又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晏殊在詩、詞、文、書法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晏殊的詞語言清麗,聲調(diào)和諧,開創(chuàng)了北宋婉約詞風?,F(xiàn)存詞作僅136首,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等。

      今天小編向大家推薦的這首詞,便是晏殊的經(jīng)典詞作之一《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這首詞是晏殊在某一次宴席之后有感而作,主要抒發(fā)了人生短促、離別太多的慨嘆,以及勸人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詞語言清麗,格調(diào)沉郁,但取景卻極為闊大,氣象恢宏,是晏殊別具一格的一首詞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詞的開頭“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兩句,詞人便以警煉的語言直接抒寫了對春光易逝、年華有限的慨嘆,讓人為之驚艷。另外,詞人這里以“等閑”二字來形容離別,說明詞人在這里所感慨的只是最為普通的離別,但恰恰是這人生中的每一回離別,都占去了有限年華的一部分。所謂最尋常的離別,次數(shù)最多,也最容易“銷魂”。

      緊接著一句“酒筵歌席莫辭頻?!眲t說明了詞人的想法:人生短促,不要為了離別而去傷神,流連于痛苦對人生沒有任何好處,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聊以慰藉有限的生命。結(jié)合晏殊這首詞的上片來看,表達了詞人感嘆人生有限,不要沉陷于離情別緒,應及時行樂的豁達思想。

      下片起始兩句“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則是詞人的空想之詞:若是登臨之際,看到遼闊的河山,忽然想起在遠方的親人;若是等到風雨把繁花吹落之際,才發(fā)現(xiàn)春光易逝,則更容易產(chǎn)生傷春的愁情。這兩句雖然是詞人的空想之詞,但意境開闊,氣象恢宏,兼有剛?cè)嶂馈?/p>

      結(jié)句“不如憐取眼前人?!币馑急闶桥c其徒勞地頻繁思念遠方的親友,因風雨把花朵吹落而感傷,還不如好好珍惜眼前朋友的友誼。可見詞人在這首詩的最后一句,再次表達了自己及時享樂的思想:不讓痛苦的思緒來折磨自己,也不沉溺于歌酒中樂而忘返。它是詞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今天可以拿來學習的地方。

      綜觀晏殊的這首詞,詞人上片寫人生短促,偏偏又聚少離多。下片承上片中的離別意,表達自己把握當下、及時享樂的生活態(tài)度。全詞風格較詞人以前一貫的閑雅之風不同,這首詞筆力雄厚,意境更為闊大,是一首值得細細回味的驚艷之作。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nèi)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