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元軍兵臨城下威脅宋朝統(tǒng)治,看看文天祥奮起抗元的故事
宋理宗時期,奸相賈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團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統(tǒng)一全國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兒子趙禥(qí)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貫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歲的趙顯(xiǎn)登基,成為宋恭帝。
第二年,元朝大將伯顏率大軍威逼臨安,形勢危急,朝廷急忙下詔,要各地派兵勤王??墒歉鞯貛缀鯖]有人響應,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義軍一萬余人。
文天祥,號文山,少有大志,博覽群書,二十歲中進士,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主考官王應麟稱贊他“忠肝如鐵石。”開慶年間,蒙古軍隊侵宋,文天祥屢次上書,主張抗敵,斥責權貴們惑主誤國,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歲正當盛年時就正式退休。當時有朋友勸他:“你這一萬多烏合之眾,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會有什么好結果?!蔽奶煜榧ぐ嚎犊鼗卮鹫f:“我豈能不知!但我這樣做了,天下義士忠臣就會聞風而起,奮勇保衛(wèi)國家?!钡奶煜閹П脚R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難,終于未能上前線抗敵,卻被朝廷派到蒙古兵營,去與伯顏談判投降之事。
當時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謝太后作主。謝太后見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朝內又無抵擋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顏軍營求和投降。伯顏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與宋室丞相等級的人談判。右丞相陳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夢炎則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張世杰見朝廷輕率投降,氣得從海上出走,另尋機會組織反攻復國。謝太后無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臨危受命,來到元軍大營中。一見伯顏,雙方就唇槍舌劍交鋒地論起來。文天祥義正辭嚴地說:“你們蒙古若想消滅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結果,因為我們南方的廣大軍民一定要同你們抗爭到底?!?/p>
伯顏威脅說:“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實實投降,只怕今日饒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縮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為國,哪怕刀山火海!”伯顏非常惱怒,就將文天祥囚禁起來。
不久,謝太后和趙顯終于投降,他們繞過文天祥,另派賈慶余為右丞相去元營求降。文天祥仰天長嘆,把賈慶余痛斥一頓,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稱臣已成事實。
但是伯顏并沒有善待謝太后和趙顯,反而將他們當俘虜押往元大都,并將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經鎮(zhèn)江時,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備,同他的隨從杜滸等十二人連夜逃脫。他們先到真州(今江蘇儀征),后過揚州,本想聯(lián)絡各地宋兵,抗元復國。但因為當?shù)厮螌⑤p信元朝的挑撥,懷疑他是元兵的奸細,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繼續(xù)往南奔走。最后到溫州時,文天祥聽說張世杰在福州擁立了新皇帝端宗趙昰(shì),就又趕到福州。后來他作為朝廷的大臣,積極招募人馬,組織抗元,連續(xù)轉戰(zhàn)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敗元軍,先后收復了不少縣城。
端宗死后,張世杰、陸秀夫、文天祥又擁立了趙昺(bǐng),繼續(xù)在南海一帶抗敵。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軍元帥張弘范大舉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轉移五坡嶺。軍中正在吃飯時,元兵突然來到。宋兵作頑強...
查看詳情>>與“元軍兵臨城下威脅宋朝統(tǒng)治,看看文天祥奮起抗元的故事”相關的文章
文天祥抗元詮釋了“國破則無家,家破則無人”的氣節(jié)
1282年,被元朝大軍逮捕的文天祥在苦勸無果的情況下,從容的赴死了。中國歷史上有文臣也有武將,人們總說武將的宿命就是戰(zhàn)死沙場,這對于武將來將無疑是最好的歸宿,那么文人呢?文人的歸宿又該何去何從呢?南宋時期的文天祥,他是通過考取進士,然后進入朝堂之上,歷史上對于文天祥的介紹就是,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相當有風骨的人,堅持抗元,誓死不降。
文天祥這樣的一個大文人,多年的抗擊元軍,又怎么會不知道他自己只是在垂死掙扎罷了。當時中國的大勢,沒有一人,一支軍隊可以擋住南下的元軍,文天祥也不行,忽必烈入駐中原對于元朝來講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文天祥很清楚自己的這樣繼續(xù)抗元的下場會是什么。但是對于文天線來說,他絕不止有抗擊元軍這一條死路的選擇。元軍南下,元朝的政治急需漢人來幫助元人穩(wěn)固,甚至是需要漢人來幫助元朝穩(wěn)固中原民心,去元朝做官是一條路,隱居也是一條路。但是這個說出“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大文人文天祥,卻是沒有選擇任意一條可以安穩(wěn)度過晚年的道路,毅然的走在了元朝的對立面,甚至被捕后無數(shù)人的勸降也都不管不顧,一心求死。
這就是文人風骨,是一種國破則無家,家破則無人的氣節(jié),是一種身為亡國之人,絕不茍活的堅定信念。文天祥真真正正的向無數(shù)人詮釋了這個道理,自己的國家都亡了,自己又有什么理由茍活在世界上呢?這也是中國古代長久的教育所產生的效果,有大家也才會有小家。而出身進士的文天祥更是很清楚的明白這一點,可以死、可以抗爭,但是絕對不可能茍活、不可能生活在仇家的庇護下,但是宋朝就沒有人投降嗎?肯定是有的,但這又何嘗沒有反映出文天祥的文人風骨呢?在大敵當前、而自己又是孤軍奮戰(zhàn)的時候,可能意志不堅定的人早就放棄了吧!但是文天祥沒有,甚至被俘虜多年,也是不改初心,堅持自己的原則。
中國的科舉考試延續(xù)千年,文人也是朝堂之上的最大政治團體,哪怕是在近代,文人的風骨也是讓人可敬可嘆,例如在戊戌變法時期,為變法努力、獻身的戊戌六君子,其中譚嗣同更是向天吶喊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絕句。文人風骨,若說武將的最好的歸宿便是沙場,那么中國的文人的最好的歸宿可能就是為實現(xiàn)自己內心的最真實的的想法而獻身吧!
文天祥是可敬的,可敬在哪怕國家滅亡,也能夠堅持本心,沒有絲毫的放棄;可敬在獨自一人,孤立無援,卻能夠展現(xiàn)出比某些武人還要堅強的毅力;可敬在面對極大地誘惑,卻依然沒有迷失自我,很清晰、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的本心;可敬在擁有即便走到末路,也不后悔的堅定決心;可敬在明知是刀山火海,也有著堅定地信念去走上一遭;可敬在獨自一人,卻向元軍、向元軍統(tǒng)帥展現(xiàn)出了南宋讀書人的風骨氣節(jié)。
固然文天祥被后人冠以很多的頭銜,什么抗元名將、詩人……但是可能在文天祥看來,自己也只不過是一個背負著國仇家恨的頑強的亡國之人;只是一個堅持著自己內心、有著自己的氣節(jié)風骨的讀書人,只是一個擁有著無法實現(xiàn)復國...
查看詳情>>與“文天祥抗元詮釋了“國破則無家,家破則無人”的氣節(jié)”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