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王莽和他的時代讀后心得精選7篇
柏楊先生是我心儀已久的,柏楊雜文基本上我都讀過。后來他進行《資政通鑒》翻譯,以及整理跟中國歷史有關(guān)的幾部著作,我也讀過。柏楊著作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白話文寫得真是好。中國文字在他手里像一塊泥巴,想摶成什么樣子就摶成什么樣子,運用自如。
柏楊的著作特別突出“人”的地位,帶著激情寫出了過去兩三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人沒有尊嚴的這種狀態(tài)。評價歷史到底以什么為主?是以國家強盛、金甌一統(tǒng)和皇權(quán)強固為主,還是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人民生活得有尊嚴為主?因為在歷史上兩者往往是不同步的。
中國歷史算起來有兩三千年,實際上只是暴君與人民在輪回。新建朝代里第一、二代君王可能好一些,然后再像前一個王朝那樣再輪回一次。第一二代君主時代,社會安定,生產(chǎn)有些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但由于統(tǒng)治者沒有也不可能有把社會引上長久安定發(fā)展的政策,再加上皇帝權(quán)力至高無上,沒有任何監(jiān)督與限制,早晚還要亂。
《中國人史綱》講到中國歷史上的數(shù)次改革,對“變法”極為推崇,這點可以再商榷。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改革有五次:商鞅改革是一次,其他是王莽、王安石、張居正、康有為。商鞅改革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但它建立的只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秦國是強盛了,但老百姓的問題沒有解決。中國歷史上改革只有商鞅改革成功,張居正改革等于是半成功,其他三次改革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讀《中國人史綱》,有一點讓我覺得別扭,就是人物的稱呼,特別是春秋以前的稱呼。春秋以前男子不稱姓,女子不稱氏,所以周文王雖然姓“姬”名“昌”,但不能叫“姬昌”,周公旦,雖然也姓“姬”,但不能叫“姬旦”。我們慣用的稱呼一般都是文王昌、武王發(fā)、周公旦等。另外,不稱帝王年號而稱名字的做法,有點古怪。柏楊先生說,看到帝王年號就反感,就別扭。這有一個習慣問題。比如不稱道光,非要稱名字旻寧,這也不算錯,但大家都不熟悉,特別是普通讀者就會覺得有閱讀障礙。
柏楊是一個非常有使命感的作家,非常關(guān)心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華民族有三千年史,這既是我們珍貴的遺產(chǎn),也是我們前行的包袱?,F(xiàn)在創(chuàng)作歷史文學作品蔚成風氣,寫歷史劇可以,以文學的筆法寫歷史專題報告也可以,但要有一條底線,那就是基本的歷史史實應該是正確的,評價歷史要有人民觀點,不能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現(xiàn)在有些劇作家發(fā)誓要把歷史學家氣死,寫出來的內(nèi)容百分之九十是不正確的,任意胡說,這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柏楊自己評價《中國人史綱》時說了兩句話,第一,我沒有說謊,第二,沒有失實的地方,沒有語句不通。以我看,這個自我評價雖然是謙遜的,但細究起來,做到這兩點也是很不容易的。
從盤古開天辟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史中以其燦爛的文化著稱于世。五千年的悠悠歲月之中,世事滄桑,朝代更換,從遠古傳說到夏、商、周;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魏、晉;從十六國至南北朝;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等,在歷史...
查看詳情>>與“王莽和他的時代讀后心得精選7篇”相關(guān)的文章
王莽和他的時代讀后心得(系列13篇)
平常我喜歡看書,上大學時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籃球場、自習室和實驗室就是圖書館。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去一趟圖書館。如果因為學習或其他事情很忙,長時間不看書,心里就會不踏實,總覺得缺點什么。
我喜歡廣泛地看書:從《春秋左氏傳》的動輒火拼到《鐵凝散文集》的細膩描寫宛如細水長流,從《金屬材料學》的寬泛講述到《固體物理》的嚴謹推導,從《老人與?!返挠矟h形象到《飛鳥集》的恬淡老人,從《誅仙》中張小凡的執(zhí)著到《夢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書籍一直陪我走過了大學四年,從來不離不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這里,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國史大綱》,作者錢穆。錢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錢老寫過很多關(guān)于歷史的書,我都喜歡看。其中尤其喜歡看錢老的《國史大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從書中感受到錢老對祖國的強烈的熱愛。大師對祖國的熱愛躍然紙上!
《國史大綱》是讓人尊敬的,因為她有一個讓人尊敬的作者。錢老在《國史大綱》的序言里說,編寫該書的背景為抗戰(zhàn)時期北大、清華等大學都遷入昆明成立西南聯(lián)大,錢老任教于西南聯(lián)大,苦于沒有合適的給學生講歷史的教材,于是在戰(zhàn)火中編寫了該書,歷時數(shù)載。如此認真寫書的作者現(xiàn)今社會不多。而錢老只上過小學,但博學篤志,終成大家。只錢穆的名字就足以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國史大綱》是讓人溫暖的。整本書大師對祖國的熱愛一直溫暖著看書的人。打開書序言就可以看到“當信任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喜歡看歷史類的書籍,對歷史的要有“溫情”是我第一次聽說。我們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們要像旁觀者一樣看待歷史,看歷史不應該帶有感情?!秶反缶V》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歷史,這對于喜歡嘗試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相當具有誘惑的。
《國史大綱》是讓人興奮的。繼續(xù)往書后翻看,錢老沒有讓人失望。錢老寫到中國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蘇格拉底等人早幾百年。常常聽到中國比西方國家落后,對于自信越來越少的中華民族人民而言,看到這頁幾行字無疑是讓人興奮的!驕傲的!
《國史大綱》是發(fā)人深省的。接著看書,我們可以了解到漢唐詳細的稅制,農(nóng)民需要繳納包括徭、賦、役等多種稅,最高時可以達到三分之一,低的時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對比現(xiàn)今政府取消農(nóng)民的舉措,令人稱贊!我們還可以看到歷史不一定就嚴格按照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劃分。我們一直的印象是中國有長達兩千年多年的封建社會,其實不然。因為到了漢朝權(quán)力機關(guān)已經(jīng)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貴族統(tǒng)治轉(zhuǎn)為丞相代表的士人階級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貴族一起統(tǒng)治。丞相對皇帝負責,皇帝如果不稱職也會受到彈劾。王莽走向政治舞臺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選拔人才也有了公開客觀的標準。這表明中國已不再是君主專制,而封建社會的...
查看詳情>>與“王莽和他的時代讀后心得(系列13篇)”相關(guān)的文章
王昭君出塞換來的和平最后被王莽破壞,昭君最后的結(jié)局怎么樣?
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征集天下美女補充后宮,王昭君被選入宮。從全國各地挑選入宮的美女數(shù)以千計,皇帝不可能見到每一位,只能通過畫師的畫像來挑選臨幸對象,因此入宮的美女會千方百計巴結(jié)畫師,讓他們把自己畫的漂亮些。但驕傲的王昭君沒有這樣做,于是在深宮中一等就是五年。適逢匈奴單于呼韓邪向大漢請求和親,征召和親宮女,不愿做白首宮女的她毅然應征。
“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后漢書.南匈奴傳》)漢元帝也是第一次見到王昭君絕美的容顏,御人無數(shù)的皇帝第一時間也無法掩飾自己的震驚,臉色瞬間就沉了下來,但迎親使者已到,現(xiàn)在說什么也晚了,只能目送王昭君的身影越來越遠。據(jù)傳漢元帝將王昭君像與其本人反復對比,越想越氣,找到了為王昭君畫像的毛延壽,將其處死,自己不久后也因此郁郁而終...而王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幾十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并奉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史書上認為,王昭君是自愿出塞,但她亦有艾怨的情緒。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王昭君手彈琵琶,吟出一首“怨詞”:“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芭桑。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p>
正如蔡邕操刀的《怨詞》寫的那樣,“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焙纹浔瘣硪?王昭君與呼韓邪僅僅生活了三年,留下一子,呼韓邪就嗚呼了,于是她上疏漢成帝,要求回家!漢成帝的回復異常冰冷,《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道:“成帝赦令從胡俗?!币簿褪亲屚跽丫藿o呼韓邪的兒子。聽到這種回答,王昭君沒辦法,只得含羞忍辱改嫁呼韓邪長子雕陶莫皋,共同生活十一載,生了兩個女兒。
十一年后,雕陶莫皋死后,王昭君又得從胡俗嫁給呼韓邪的孫子,這時的王昭君回想自己年輕時不甘做白首宮女的驕傲,再看今日自己正經(jīng)歷的“從胡俗、嫁三代”這樣在中國聞所未聞的駭人遭遇,一再被迫做著傳統(tǒng)漢文化中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同時自己苦心經(jīng)營幾十年的漢匈和平也因王莽的篡漢毀于一旦,最終在痛苦和折磨之下郁郁而終(有人說其是自殺身亡)。
查看詳情>>與“王昭君出塞換來的和平最后被王莽破壞,昭君最后的結(jié)局怎么樣?”相關(guān)的文章
王莽創(chuàng)建新王朝后,他都做了哪些事情?
我們都知道,王莽篡漢,讓劉邦的大漢走到了盡頭。王莽為什么能篡漢成功,因為他的能力。他的皇太后的王政君的侄子。是皇帝的外戚,這一層關(guān)系不說,王莽絕對有能力的,幾經(jīng)沉浮后,成為了當朝的重臣。官居大司馬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上邊的一人又是十三歲的毛孩子,后來又成了王莽的女婿。自己相貌平平的女兒嫁給了皇上。這讓王莽感覺羽翼如鋼般的強硬,而他篡位的野心已經(jīng)顯露無疑。
可沒想到第一個來反對自己的是自己的兒子,兒子不好明說,將一盆狗血潑在門上,說是要辟父親身上的邪,也說是天象。可被我們知道了。并狠心地殺了兒子。大義滅親的我們被少帝封為安漢公。權(quán)傾朝野。王莽更加賣力,做出了很多成績。于是,有五十萬民眾和王公貴族等要求皇上加賞安漢公王莽。于是,皇帝劉衎只好尊民意,給王莽加九錫!這可是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王莽假意不受,百般推辭,但還是接受了。
于是,有人當堂就呼吁王莽取代皇帝劉衎,或者行天子之事,王莽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可人們看到他詭異的笑臉。但是“行天子之事”這話讓王莽一下清醒。這是自己少年就有的愿望啊,還有毛可隱藏的,說干就干。于是,劉衎元始六年(公元6年)十二月,臘日大祭,王莽“上椒酒,置毒酒中”,劉衎喝后毒發(fā)身亡。王莽成了實際上的皇帝。還未等王莽登基,劉家人不干了,于是有了叫安眾侯劉崇率先發(fā)難,然后東郡太守翟義也起兵反對。王莽調(diào)動十萬大軍對付,很快,生擒了翟義平定了叛亂。這回王莽登基有了理由,于是,逼皇太后交出玉璽,自己宣布登基,國號為“新”,該長安為常安,年號“始建國”。這也就是著名的“王莽篡漢”。西漢王朝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也就是說,王莽篡漢成功。可實際上,王莽一直在忐忑中。因為篡漢這個詞兒屬實不怎么樣,特別的在當時“忠君,和家天下”的理念之下,也就是說篡漢就是“逆臣賊子”,是不得人心的。由此大家可以想一下,東漢末年的離天子之位最近的曹操為什么不頂替漢獻帝,就知道這個篡漢名稱有多可怕。后世有人稱說王莽是“第一個社會主義者!”有人還說他是穿越過來的人。還說王莽是獨一無二的大政治家。可實際情況真的不好說。
王莽為什么會實施新政,要銳意改革呢?不改不行啊,社會一片亂局,看看當時是怎么樣情況,當時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土豪士紳手里,政治腐敗,朝廷奢靡,地方盤剝和牽扯,百姓最苦了,流離失所,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社會非常的動蕩,也越發(fā)尖銳。為了改變現(xiàn)狀,必須得實行強有力的改革不可。于是,浩蕩的“王莽改制”開始了。從現(xiàn)在的眼光看來,無疑,王莽的改制是非常先進的,如果改制成功,那社會自然進入一個良好的秩序當中。比如,土地歸國家所有,農(nóng)民免費耕種;比如,鹽、鐵、酒等稀缺物品歸國家控制;比如,不準變賣人口(奴隸),追求人人平等,增加國家的勞動力;比如,建立中央銀行,統(tǒng)一貨幣,使用計劃經(jīng)濟等等。
應該說,當時的新政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而實施起來難度非常之大,甚至不可能實現(xiàn)。比如田地歸國有,...
查看詳情>>與“王莽創(chuàng)建新王朝后,他都做了哪些事情?”相關(guān)的文章
歷史上的王莽其實是個狠人,他的三個兒子全死在他手里
漢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王朝,幾千年來,影響至今。漢朝分為兩個時期,劉邦建立的稱為西漢,劉秀建立的稱為東漢。在兩漢之間,還有一個王莽建立的新朝。王莽在位期間,政權(quán)非常不穩(wěn)定,上有劉氏諸侯反抗,下有農(nóng)民起義,不久之后,王莽身死國滅。王莽和他的新朝存在時間很短,所以幾乎被人遺忘。
王莽是漢室的外戚,他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但是,王莽的父親死的早,所以起初王莽地位不高,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不過,王莽勤奮好學,恭敬謙讓,生活簡樸,因此聲名遠揚,成為道德模范。
王莽精于經(jīng)營名聲,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擅長炒作。他侍奉長輩十分恭敬,自己吃粗食穿舊衣,將財物都送給別人,又四處結(jié)交名士賢人。因此,無論是在朝廷中還是在民間,人們都贊美王莽,稱他是賢德的人。
然而,盛名之下隱藏著王莽的野心。王莽想掌權(quán)專政,然而漢平帝的母族衛(wèi)氏逐漸勢大,王莽擔心會妨礙自己,便將衛(wèi)氏一族封在中山國,禁止他們?nèi)刖?/p>
王莽的長子王宇,他擔心漢平帝長大親政后會報復王氏,所以反對父親王莽的做法,但王莽不聽勸。于是,王宇和老師吳章及內(nèi)兄呂寬商議,想裝神弄鬼嚇唬王莽,然后由吳章解讀異象,讓王莽改變心意。
王宇讓呂寬半夜在王府門前灑下血酒,不料被巡夜的人發(fā)現(xiàn),追查后逮捕了王宇。王莽大怒,在獄中毒殺了長子王宇。當然,王莽不會讓兒子白死,他借此誣陷衛(wèi)氏指使王宇,于是誅殺了衛(wèi)氏一族。王莽將事件擴大,株連其他反對自己的人,一并殺害。
在此之前,王莽的二兒子王獲因為殺了一個奴婢,王莽便逼迫兒子自殺了。王莽大義滅親,受到了皇帝的稱贊,群臣的歌頌。王莽又寫了八篇書告誡子孫踐行忠孝,這八篇書被朝廷收錄,印發(fā)全國,人人誦讀。
最終,王莽憑著實權(quán)和圣賢的虛名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王莽稱帝時,民不聊生,為了達到政通人和,他對社會進行了一系列的復古改革,仿照周朝制度推行新政。
王莽害死了長子,次子,而三兒子癡傻,于是立四兒子王臨為太子。王莽與皇后身邊的侍女原碧私通,后來王臨也與原碧私通。王臨害怕事情泄露,便和原碧合謀殺死王莽。皇后重病,王臨給母后寫信說:“父皇對待子孫太過嚴厲了,我大哥,二哥都在30歲后就被父皇殺死了,現(xiàn)在我也30歲了,害怕母后離去,那么我就不知道會死在哪里了!”
王莽探望皇后,發(fā)現(xiàn)了太子王臨的書信,懷疑王臨有惡意,便逮捕侍女原碧拷問,得知了王臨的陰謀。于是王莽賜兒子王臨毒藥,而王臨不肯喝,自刎而死。王莽不愿丑事泄露,將查辦此案的官員全殺了。
綠林軍,赤眉軍起義,王莽無力鎮(zhèn)壓,節(jié)節(jié)敗退。劉歆、王涉合謀劫持王莽向綠林軍投降,事情泄露被殺。王莽內(nèi)憂外患,不得不依靠侄子王邑率兵抵抗,于是他派人對王邑說:“我年老沒有嫡子,將來傳位給你?!比欢?,綠林軍攻入長安,王邑戰(zhàn)死,王莽逃命時被一個商人所殺。
查看詳情>>與“歷史上的王莽其實是個狠人,他的三個兒子全死在他手里”相關(guān)的文章
可以說王莽是個名副其實的“演員”,他死后被起義軍砍成肉醬
王莽在漢朝做了30年大臣,一直把自己粉飾成一個道德楷模的形象。在王莽篡漢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擁戴王莽,認為他肯定會是一個明君。然而王莽在篡漢之后立刻露出了本來的面目,漢朝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對王莽,王莽也成了過街老鼠,最終在一片喊打聲中被砍成肉醬。
王莽出生于漢朝的外戚世家,他的姑姑是漢朝著名的太后王政君,王莽家族在西漢晚期十分的興盛,家中有9個人被封侯,5個人擔任過大司馬的職位。王莽的父親在王家的地位不高,王莽在幼年的時候并沒有受到太多的官職,屬于王氏家族中被邊緣化的人物。為了改變自身的處境,王莽開始了自己的“影帝生涯”。王氏家族依仗著太后撐腰,各個專橫跋扈,唯獨王莽行事謙卑節(jié)儉,對待士大夫很有禮貌。而且王莽一直盡心奉養(yǎng)生母和寡嫂,在當時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在留下較好的名聲后,王莽開始走入仕途。在進入仕途之后,王莽對待王家的長輩非常的恭敬,王莽的伯父王鳳非常的喜歡王莽,臨死的時候讓王政君一定要照顧王莽。王莽的叔叔王商很欣賞王莽的處事風格,想要把自己的封地分給王莽一部分。朝廷里面的大臣沒有不稱贊王莽賢良的,紛紛要求朝廷給王莽加官進爵。在王莽精湛的演技的幫助下,王莽的官職越做越大,30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做到了光祿大夫。
王莽成為朝廷大員后,并沒有變得驕傲自滿,反而更加的謙卑恭敬。王莽不僅禮賢下士,而且還經(jīng)常接濟窮人,他把俸祿都分給了門客和普通百姓,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產(chǎn)。有一次王莽為了幫助窮人,將自己的馬車賣掉,當時的人聽到這件事,紛紛把王莽比作古代的圣人。過了沒幾年,王莽被推舉擔任大司馬,成為了朝廷的掌權(quán)者。位極人臣后的王莽更加的謙虛,他把自己的家產(chǎn)全都用于禮賢下士和幫助貧困,家中反而更加的貧窮。有一次大臣去王莽家做客,發(fā)現(xiàn)王莽妻子穿著破爛,差點把王莽的妻子當成仆人。
到了漢哀帝繼位之后,王莽被罷官回家,百官都要求漢哀帝重新啟用王莽,百姓們也都十分思念王莽。王莽賦閑在家的時候,王莽的兒子殺害了仆人,王莽為仆人伸張正義,逼死了自己的兒子,人們紛紛贊賞王莽大義滅親。到了漢哀帝去世之后,百官一致推舉王莽做了大司馬。王莽再次出山后,仍然堅持禮賢下士和接濟百姓,在漢朝國內(nèi)爆發(fā)蝗災的時候,王莽捐出家產(chǎn)幫助災民,為災民在長安修建了一千多所住宅。
當時的人都把王莽比作“圣人”下凡,即使是古代的明君,也無法同王莽的行為相提并論。于是在大部分人的擁戴下,王莽接受了漢朝皇帝孺子嬰的禪讓,順利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沒有篡漢之前,王莽演了三十多年“圣人”,在成功完成篡漢的目標后,王莽立刻撕下了“圣人”的偽裝。他開始變得殘忍嗜殺,采用暴力的方式推行“王莽改制”,激起了漢朝百姓的群起反抗。當百姓們看清王莽真面目的時候,王莽再也無法控制局勢,在王莽稱帝15年后,新王朝被起義軍攻滅,王莽被憤怒的起義軍士兵砍成肉醬。
查看詳情>>與“可以說王莽是個名副其實的“演員”,他死后被起義軍砍成肉醬”相關(guān)的文章
說王莽是興復漢朝的“最大功臣”,其實這也不為過
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代漢自立,建立新朝,史稱“王莽篡漢”。后世人無不將篡漢的王莽視為第一等的奸臣。但根據(jù)史料分析,王莽才是興復漢朝的“最大功臣”,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漢從漢元帝開始走衰落,而造成西漢衰落的社會矛盾主要是三個:一是土地兼并;二是奴婢問題;三是豪強過大。由于各種原因,漢元帝之后歷代皇帝和執(zhí)政者都沒能真正解決這三大矛盾。
隨著這三大矛盾所引發(fā)的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西漢末年爆發(fā)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只是個時間問題。如果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劉家江山必然是千倉百孔,就像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一樣。
但在大規(guī)模起義爆發(fā)的前夕,王莽通過和平方式取代了西漢,替代劉家成為起義的打擊對象。而王莽登基后實行的“書生腦殘”改革更是將三大矛盾全部引爆,百姓自然怨恨王莽而非劉家。
雖然三大矛盾都是西漢時形成的,但“雷”是王莽點的,百姓在怨恨王莽的同時自然認為還是劉家人做皇帝好。于是新朝末年的各起義軍基本上都打著“興復漢朝”的旗號,推舉劉家人為領(lǐng)袖。
可以說如果王莽沒有篡漢,大規(guī)模起義的矛頭必然指向劉家。后來東漢末年就是因為沒有王莽這樣的“功臣”,導致大規(guī)模起義直接指向了劉家,使得東漢末年“興復漢室”的難度突然升高。
王莽篡漢是順應歷史要求的,西漢后期危機深重,政治動蕩,人心思變,但是王莽篡漢以后的改革思想和謀求私利的野心常常結(jié)合在一起,使改革內(nèi)容十分混亂,其結(jié)果是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了綠林,赤眉農(nóng)民大起義,結(jié)果是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劉秀建立了東漢。
與“說王莽是興復漢朝的“最大功臣”,其實這也不為過”相關(guān)的文章
憑一己之力王莽篡漢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他背后有什么力量在支持他?
是西漢時期一個十分具有特點的權(quán)臣,有人說他是改革家,有人說他是狼子野心的小人,甚至還有人說他是一個時空穿越者??傊趺н@個人是十分復雜的,對于他不停的人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無論對他采取何種的評價,王莽在歷史上依然篡奪了西漢的最高權(quán)力,建立新朝,那么王莽是如何動搖了當時正如日中天的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西漢,有時如何一步一步奪取了中央權(quán)力,創(chuàng)建了屬于他自己的王朝呢?當然除了王莽本身的能力外,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也為他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條件,那么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在王莽的背后有有著什么樣強大的力量在支持著他呢?
漢王朝上層統(tǒng)治的隱患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統(tǒng)治期間北征匈奴,南討群夷,使得當時的漢王朝的版圖達到有史以來最大,一度控制了整個西域。但是連年的征戰(zhàn)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勞役急劇增加,人民的負擔大大加劇。因此社會上存在著“亡秦之跡”的傳言,認為漢王朝的暴政已經(jīng)達到了頂點,最終會和秦一樣走向滅亡,而此時的漢武帝作為雖然已經(jīng)步入暮年,但是卻在最合適的時機及時反省了自己的錯誤。武帝征和四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六十七歲的漢武帝頒布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其中寫到“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nóng)”,并對過去的連年征戰(zhàn)表示后悔,下令否決了宰相桑弘羊進一步北伐的請求,強調(diào)發(fā)展生產(chǎn)、恢復漢初于民休息的政策,這才使得漢王朝轉(zhuǎn)危為安。此后漢昭帝、漢宣帝時期漢王朝走向新的繁榮,史稱昭宣中興。這樣看起來十分美好的局面卻也為漢王朝的統(tǒng)治埋下了隱患,首先就是皇帝的統(tǒng)治能力的大幅度的下降。漢昭帝的時候為了更好的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昭帝為此任命了霍光為宰相,大權(quán)也基本上掌握在霍光手中。漢昭帝死后漢宣帝繼位,對霍光更是百依百順,直到地節(ji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六十八年,霍光死后漢宣帝才正式掌權(quán),可是這時候皇帝的權(quán)威早已經(jīng)不如漢武帝時了。
地方豪族的崛起
與民休息政策要求政府盡可能少的去打擾民間,這也就導致地方豪族的土地兼并加劇,由于為了恢復社會生產(chǎn)因此漢武帝在末年罷黜了大量的酷吏,而改用更為寬厚的人為官吏,這也就使得對于民間的管控更為松懈,原本一戶農(nóng)民應給耕作多少的土地是有定數(shù)的,但是隨著管控的松懈,一些有錢的豪族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土地兼并,從而使得這些豪族在地方上的實力遠大于官府,成為能夠影響一大批人的強大勢力,威脅了中央集權(quán)的漢王朝政府。
儒生與儒教的奉天法古
漢宣帝時采取“霸王道以雜之”的政策,也就是無論哪一派的主張都要從中吸收有用的思想融合使用,因此雖然漢王朝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但是社會上的各派學者均有自己的主張。但是漢宣帝死后,他的兒子漢元帝即位,漢元帝不僅酷愛儒家學說,更是傾向與采取仁政,并任用了一大片的儒生作為政府的官吏,在這樣的情況下,儒生的實力大大提升,甚至有能力影響政治決策。
而隨著他們的政治勢力崛起,奉天法古的政治口號也就被儒生廣泛的提出。奉天法古也就是認為應該要恢復西周時候古代政治,...
查看詳情>>與“憑一己之力王莽篡漢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他背后有什么力量在支持他?”相關(guān)的文章
王莽篡漢成功后,不久就引起了這四種人的不滿
王莽篡位后,建立“新”朝。按照王莽之前的設想,他在稱帝后首先要對西漢的制度進行整改,以便對底層農(nóng)民公平。但當王莽剛剛實行完他整改的制度,準備著手建立一個永不覆亡的“新”朝時,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卻接踵而來。最終,“新”朝滅亡。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王莽正是被他所要幫助的人——農(nóng)民所殺害的。王莽的“新”王朝僅僅維持了十六年,就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了。
那么,王莽的“新”王朝為何僅僅維持了十六年就滅亡了呢?這與農(nóng)民之間又有什么關(guān)系嗎?
綜合看來,王莽的改制,(包括他的篡位)都激起了一些人的不滿。這些人的不滿,很大一部分的原因?qū)е隆靶隆背臏缤觥?/strong>
第一、原西漢官員的不滿。
原因1: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后的“新”朝朝廷中,原西漢的官員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王莽篡位的行為引起了他們的不滿,于是就經(jīng)常勸說原西漢諸侯王發(fā)動起義,推翻“新”朝。一般當王莽聽說這種事時,就會以“叛國罪”為由將他們痛打一頓。而“新”朝的官員又很瞧不起他們,戲弄他們?yōu)榻倒?。于是在農(nóng)民起義軍聲勢浩大之時,他們趁王莽出城巡游之際,發(fā)動了兵變,一舉占領(lǐng)了全城。迫使王莽只能流亡于別城,居無定所。
原因2:嚴重的等級分化現(xiàn)象。王莽在宴請群臣時,有明顯的等級分化現(xiàn)象。例如,“新”朝的官員可以坐著;原西漢的官員,只有王莽讓你坐,或者你哪里不舒服必須要坐時,才可以坐。而在上朝時,晚來的“新”朝官員可以“插隊”至早來的原西漢官員,先向王莽報告情況。這種嚴重的等級分化現(xiàn)象令原西漢官員非常不滿,卻又無可奈何。所以當起義軍攻入“新”朝首都時,所有原西漢官員幾乎都大開城門迎接起義軍。(盡管他們不是原西漢官員所領(lǐng)導的起義軍)
第二、農(nóng)民不滿。
原因1:貨幣種類太多,物品貶值速度太快。王莽在位期間,先后進行了四次錢幣整改行動。這些錢幣農(nóng)民們普遍不適應,還是愿意使用原西漢時期的貨幣。但商人確是用王莽制定的錢幣定價的,導致物品越來越貴。農(nóng)民們很反感,曾經(jīng)還鬧出過一次起義。(次數(shù)不多。因為農(nóng)民們知道,再怎么起義,最終也是要被鎮(zhèn)壓下去的,不如就默默地接受這個現(xiàn)實吧)王莽知道后,又決定改回原西漢時期的貨幣,以安定農(nóng)民。但此時的物價已經(jīng)漲得很高,錢幣貶值得非常厲害。再做什么補救措施,也都無濟于事。
原因2:任用商賈。王莽為了保持“新”朝經(jīng)濟實力的穩(wěn)定,決定沿用原西漢時期的商賈來管理農(nóng)民土地分配問題與商業(yè)問題。但這些商賈們往往都是只認錢,不認人。誰交的錢多,誰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誰如果不交錢,不但不給他分配土地,反而會扣除他的土地。這樣就導致了富人們越來越富,窮人們越來越窮。越來越富的富人們還要不斷地壓榨越來越窮的窮人們。致使許多農(nóng)民沒有飯吃,就聚在一起,共同到富人家去搶。使得“新”朝的社會危機越來越大!
第三、商人不滿。
原因1:掙不著錢。商人們都是出來做生意的,結(jié)果由于王莽實行的改制,導致物價變高,商人們也不得不增加商品的價錢。這樣一來,購買商品的人就越來越少,商人們也就掙不...
查看詳情>>與“王莽篡漢成功后,不久就引起了這四種人的不滿”相關(guān)的文章
王莽創(chuàng)建新朝后,長安各階層人士都積極加入到滅莽暴政的行列
王莽,(公元前46年——公元23年)西漢末年平帝時人,祖籍河北大名。
王莽生性細曲委婉,自幼乖巧,苦讀經(jīng)書,一心想將來出人頭地,好古而吝嗇。
后來,王莽憑借著裙帶關(guān)系出任大司馬,掌握西漢軍政大權(quán)。
王莽貪心名利,野心勃勃,富有心計。他不是個愛吃現(xiàn)成俸祿的人,為了謀取高官厚祿,處處曲己奉人,處室謙恭有禮,單從外表看完全不失正人君子。
王莽廣交上層社會官員和朝野名士,對儒士名流謙虛恭敬,以撈取政治靠山和資本。
為了早日進入上層,對地位尊貴的姑母和手握大權(quán)的叔父更是孝順有禮,畢恭畢敬。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莽的苦心經(jīng)營,得到姑母皇太后和王氏家族上層貴戚的一致好評。
不久,經(jīng)姑母推薦,眾人捧場,順利步入仕途。
由于王莽善于屈己逢迎,得到朝野上下的一片贊譽之聲,官級不斷提升,青云直上,竟然爬到大司馬的位置,高管要職,大權(quán)獨攬。
隨后,他對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司馬之職已感不滿,必須身穿龍袍,足登天子之位,方可不枉為人一生。
王莽為籠絡平帝,掌握監(jiān)視平帝,看自己的女兒和平帝劉衍年紀不差幾歲,就想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宮中做皇后。
王莽竊據(jù)大權(quán)之后,為報復已故的丁皇后、傅皇后,竟將二位皇后的墳墓掘毀,場面十分殘忍。
王莽對自己僅為攝政大臣深感不足,于是捏造事實,編造謊言,說什么從土中發(fā)現(xiàn)一塊上圓下方的白石頭,上面刻有文字,上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多年夢寐以求的夙愿實現(xiàn)了,那副高興勁,自必不用說。
當即頒布文書誥命,國號曰新,改十二月朔日為始建國元年正月朔日,服色尚黃,改漢制度。
王莽在土地制度實行井田制,個人不得買賣,多占地者,應退多余土地。
奴隸也可分得土地,不準買賣、殺害奴隸。
責令納稅,加強國家權(quán)利和財政收入。
王莽主觀動機是好的,想富民、強國。
但他一心復古、泥古,缺乏歷史發(fā)展眼光,遭到大小貴族的反對,且因所任非人,施政機械、呆板。
大小官吏從中漁利擾民,再加上天災,所以王莽的改制復古事與愿違,換來的是農(nóng)民大起義。
王莽之所以釀成天下大亂,其主要原因是任用無能之輩。
諸如朝中顯位大臣,王邑、王尋都多系王氏貴戚家族,即使不是親屬也系一幫阿諛逢迎之輩,想治理好天下豈不難哉!
王莽是個復古狂,生性虛浮,貪欲權(quán)勢,不能無為,每有所興造,動欲慕古,機械、照搬古制,不度時宜,甚至連流放犯罪也照上古堯、舜時流共工于幽州。
犯罪人既然都已被殺死,王莽仍然不罷休,還要仿照古制,興師動眾,用車拉著尸體,越山渡水,必須將尸體運往遙遠的幽州、三危、羽山,生搬硬套,不務實用。
還有甚者,因為機械仿古、泥古,甚至極其頑固,利令智昏,居然因印章上的璽、章二字與匈奴單于鬧得翻了臉,說什么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下只有王莽為王。
其所用玉璽曰璽,匈奴不得用璽的印紱,只能用諸侯印,并收回先前漢歷代賜給單于的玉璽,一并毀之。
并為此事挑起了爭端,發(fā)起了戰(zhàn)爭。
另外,他還大修古代始祖黃帝廟宇,廟宇規(guī)模廣大無比。
王莽開始大興土木,不顧人民的...
查看詳情>>與“王莽創(chuàng)建新朝后,長安各階層人士都積極加入到滅莽暴政的行列”相關(guān)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nèi)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