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原文和翻譯

      發(fā)布時間:2023-12-04
      1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原文(含翻譯)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原文.和答元明黔南贈別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翻譯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是由黃庭堅所創(chuàng)作的,作者因所謂“修史失實”罪名遭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其兄黃大臨不遠萬里,親送貶所,黃氏兄弟手足情深,分手時難舍難分,分別后作此贈別詩,以抒發(fā)兄弟離別哀傷之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逗痛鹪髑腺泟e》的以為你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原文

      宋代:黃庭堅

      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

      朝云往日攀天夢,夜雨何時對榻涼。

      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鴻雁不成行。

      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譯文

      兄弟倆在離家萬里的黔州邊遠之地,依依惜別似乎忘記了身在逆境的羈旅生涯,野猿的悲鳴使我們從離別忘情中清醒,傷心的淚水落灑落在離別時的酒杯之中。

      回憶起楚懷王夢見神女朝云暮雪之事,使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登天之夢破滅。夜雨淅淅瀝瀝,何時可以和兄長對床而臥,長聚相伴。

      風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鳥在風雪中形影不離,鴻雁在風暴中驚慌的離散失群,飛不成行。

      相必兄長你會在歸舟中常常翹首遙望天邊,頻頻回首離別的方向,從今后還要多寄來書信安慰天涯斷腸的我。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注釋

      元明:黃庭堅的長兄黃大臨,字元明,弟兄兩手足情深。

      萬里:指黃庭堅《書萍鄉(xiāng)縣廳壁》記述兄弟相送之事:初元明自陳留出尉氏、許昌,渡漢沔。略江陵,上夔峽,過一百八盤,涉四十八渡,進余安置于摩圍山之下。淹留數月,不忍別,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淚握手,為萬里無相見期之別。”代指路途遙遠。

      相看:相對。

      逆旅:旅店。

      三聲清淚:古樂府《巴東三峽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觴(shāng):指酒杯。

      攀天:代指仕途坎坷,阻力重重。

      脊令:鳥名,即鹡鸰(jī líng)。

      鴻雁:喻兄弟。

      歸舟天際:引用謝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句:“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p>

      頻書:常常通信。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在紹圣二年(1095),作者因所謂“修史失實”罪名遭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其兄黃大臨不遠萬里,親送貶所,黃氏兄弟手足情深,分手時難舍難分,分別后作此贈別詩,以抒發(fā)兄弟離別哀傷之情。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賞析

      全詩感情深篤,首聯即正面寫離別的衷痛,掀起感情的波瀾。在離家萬里的邊遠之地,兄弟相對,情深誼長,忘記了是謫居異鄉(xiāng),暫寓逆旅。但無情的現實卻是離別在即,歸途迢遞,兄弟將天各一方。野猿的哀啼悲鳴陡然使他從幻想中清醒過來,于是點點清淚灑落在離別時的酒杯中。

      頷聯寫抱負落空,但求將來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內,長享天倫之樂。作者被貶當日與兄長黃元明同過巫峽時,回憶起楚王夢見神女的故事。同時也隱寓詩人往日的抱負,好似登天之夢,已經破滅。邪佞當道,仕途阻力重重,如《代書》:“屈指推日星,許身上云霞。安知九天關,虎豹守夜叉?!薄端蜕僬聫暮擦痔K公余杭》:“欲攀天關守九虎,但有筆力回萬牛。”這一比喻又是來自屈原的“楚辭”,如《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閭闔而望予?!薄断дb》:“昔余夢...

      查看詳情>>
      2、

      秋來原文及注釋(加翻譯)

      原文和翻譯
      秋來
      秋來帶注釋

      《秋來》是由李賀所創(chuàng)作的,詩人表面上是說鮑照,實際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秋來》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來》原文

      唐代:李賀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來》譯文

      秋風驚人心,壯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燈里,紡織娘啼叫著催織寒衣。日后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秋夜墳場上,詩鬼們誦讀著鮑氏的詩句,他們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難消。

      《秋來》注釋

      桐風:指吹過梧桐葉的秋風。壯士:詩人自稱。

      衰燈:暗淡的燈光。絡緯:蟲名,俗稱紡織娘,因秋天季節(jié)轉涼而哀鳴,其聲似紡線。

      青簡:青竹簡。一編書:指詩人的一部詩集。竹簡書久無人讀,蠹蟲就在其中生長。

      不遣:不讓。花蟲:蛀蝕器物、書籍的蟲子。蠹(dù):蛀蝕。

      香魂吊書客: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詩人。書客:詩人自指。

      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照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情。

      《秋來》賞析

      李賀流傳后世的二百多首詩中,“鬼”詩有十多首。此詩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懷,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格來看,就是一首“鬼”詩。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這原是古往今來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詩人對于時光的流逝表現了特異的敏感,以致秋風吹落梧桐樹葉子的聲音也使他驚心動魄,無限悲苦。這時,殘燈照壁,又聽得墻腳邊絡緯哀鳴;那鳴聲,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織著寒天的布,提醒人們秋深天寒,快到歲末了。詩開頭一、二句點出“秋來”,抒發(fā)由此而引出的由“驚”轉“苦”的感受,首句“驚心”說明詩人心里震動的強烈。第二句“啼寒素”,這個寒字,既指歲寒,更指聽絡緯啼聲時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驚”與“苦”。

      這一、二兩句是全詩的引子。一個“苦”字給全詩定下了基調,籠罩以下六句?!罢l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他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嘆息:“自己寫下的這些嘔心瀝血的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蠹蟲白白地蛀蝕成粉末呢?”情調感傷,與首句的“苦”字相呼應。

      五、六句緊接上面兩句的意思。詩人輾轉反側,徹夜無眠,深深為世無知音、英雄無主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回腸都要拉成直的了。詩人痛苦地思索著,思索著,在衰燈明滅之中,仿佛看到賞識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吊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用筆又極其詭譎多姿。習慣上以“腸回”、“腸斷”表示悲痛欲絕的感情,李賀卻自鑄新詞,采用“腸直”的說法,愁思縈繞心頭,把紆曲百結的心腸牽直,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愁思的深重、強烈,可見他用...

      查看詳情>>
      3、

      折桂令·春情原文和翻譯(帶注釋)

      原文和翻譯
      折桂令·春情原文
      折桂令·春情帶注釋

      《折桂令·春情》是元代散曲家作家徐再思的一首描寫少女戀情的小令。 此篇連用疊韻,而又婉轉流美,兼之妙語連珠,堪稱寫情神品,刻畫相思的詩文歷代何止萬千,然貴在自創(chuàng)新意。后人對此曲的藝術創(chuàng)造以及審美評價很高。下面一起欣賞這首曲吧!

      原文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譯文

      生下來以后還不會相思,才剛剛懂了什么是相思,卻深受著相思之苦。

      身像飄浮的云,心像紛飛的柳絮,氣像一縷縷游絲。

      空剩下一絲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卻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

      相思病癥候的到來,最猛烈的時候是什么時候?是燈光半昏半暗時,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時候。

      注釋

      ①身似浮云:形容身體虛弱,走路暈暈乎乎,搖搖晃晃,像飄浮的云一樣。

      ②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

      ③盼千金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侶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千金:喻珍貴。千金游子:遠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④證候:即癥候,疾病,此處指相思的痛苦。

      鑒賞

      題目為“春情”顯然是寫男女的愛慕之意,而全曲描寫一位年輕女子的相思之情,讀來側惻動人。“平生不會相思”三句,說明這位少女尚是初戀。情竇初開,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題目。因為是初次嘗到愛情的瓊漿,所似一旦不見情人,那相思之倩便無比深刻和真誠。有人說愛情是苦味的,“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已道出此中三昧。這三句一氣貫注,明白如話,然其中感情的波瀾已顯然可見。于是下面三句便只體地去形容這位患了相思病的少女的種種神情與心態(tài)。作者連用了三個比喻;“身似浮云”,狀其坐臥不女游移不定的樣子;“心如飛絮”,言其心煩意亂,神志恍惚的心理;“氣若游絲”則刻畫她相思成疾,氣微力弱。少女的癡情與相思的誠篤就通過這三個句子被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空一縷余香在此”,乃是作者的比喻之詞,形容少女孤凄的處境。著一“空”字,便曲盡她空房獨守,寂寞冷落的情懷;“一縷余香”四字,若即若離,似實似虛,暗喻少女的情思飄忽不定而綿綿不絕。至“盼千金游子何之”一句才點破了她愁思的真正原因,原來她心之所系,魂牽夢縈的是一位出游在外的高貴男子,少女日夜思念盼望著他。這句與上句對仗成文,不僅詞句相偶,而且意思也對應,一說少女而一說游子,一在此而一在彼,然而由于對偶的工巧與意思的連貫,絲毫不覺得人工的雕鑿之痕,足可見作者駕馭語言的嫻熟。最后四句是一問一答,作為全篇的一個補筆?!白C候”是醫(yī)家用語,猶言病狀,因為上文言少女得了相思病,故北處以“證候”指她的多愁善感,入骨相思,也與上文“害”字與“氣若游絲”諸句給合。作者設問:什么時候是少女相思最苦的時刻?便是夜闌燈昏,月色朦朧之時。這本是情侶們成雙作對,歡愛情濃的時刻,然萬對于煢然一生獨一身的她來說,憂愁與煩惱卻爬上了眉尖心頭。不可排遣的相思!

      這首曲子的脈絡很清晰,全曲分為四個層次:首三句說少女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相思之病...

      查看詳情>>
      4

      與朱元思書原文及翻譯(附注釋)

      與朱元思書原文
      與朱元思書附注釋
      原文和翻譯

      《與朱元思書》文章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fā)了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杜c朱元思書》文言文翻譯和賞析分別是什么?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些關于初中課文《與朱元思書》文言文翻譯和賞析,作為參考,希望你喜歡。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都消散干凈,天空和群山是一樣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不停地啼叫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會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

      注釋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風煙俱凈:煙霧都消散盡凈。風煙,指煙霧。俱,全,都。凈,消散盡凈。

      共色:一樣的顏色。共,一樣。

      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跟,隨。

      任意東西:情境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向東漂流,向西漂流。

      自:從。

      至:到。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獨,只。絕,絕妙。

      皆:全,都。

      縹(piǎo)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白色,淡青色。

      游魚細石: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里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勢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

      查看詳情>>
      5

      秋下荊門原文和翻譯(附注釋)

      原文和翻譯
      秋下荊門原文
      秋下荊門附注釋

      《秋下荊門》是由李白所創(chuàng)作的,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秋下荊門》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下荊門》原文

      唐代: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秋下荊門》譯文

      荊門山秋來霜降,樹葉零落眼前空;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次離家遠行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秋下荊門》注釋

      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布帆無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贝颂幈硎韭猛酒桨?。

      鱸魚鲙:運用《世說新語·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菰菜、鱸魚鲙的美味,遂辭官回鄉(xiāng)。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稄V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p>

      《秋下荊門》賞析

      此詩寫于李白第一次出蜀遠游時。詩中借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xiāng)的豪情與心志。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边@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xiāng)的莼羹、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xiāng)。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xiāng)。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

      查看詳情>>
      6、

      天凈沙·冬原文和翻譯(帶注釋)

      原文和翻譯
      天凈沙·冬原文
      天凈沙·冬帶注釋

      同學們,你們覺得冬天十一個什么樣的季節(jié)啊?今天就讓小編帶著同學們一起來看一下關于元代散曲家白樸的《天凈沙·冬》吧,一起來看看在他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樣的,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同學。

      《天凈沙·冬》原文

      朝代:元朝|作者:白樸

      一聲畫角譙門,

      半庭新月黃昏,

      雪里山前水濱。

      竹籬茅舍,

      淡煙衰草孤村。

      《天凈沙·冬》簡介

      《天凈沙·冬》是元曲作家白樸創(chuàng)作的小令。這首小令運用詩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手法,構成了詩的意境。此曲選擇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huán)境,通過冷月、黃昏、雪山、水濱、淡煙、衰草、茅舍、孤村等清寒凄迷的意象,表達出一種悲涼和無望的孤寂心境。

      《天凈沙·冬》譯文

      在一個冬天的黃昏,城門一聲輕響,一輪新月掛在半空,帶著雪的山前水流緩緩。竹子做的籬笆和籬笆內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詳的和諧。

      《天凈沙·冬》注釋

      ⑴越調:宮調名。天凈沙:曲牌名,入越調。

      ⑵畫角:古代軍中用以昏曉報警的號角。譙門:建有望樓的城門,古代為防盜和御敵,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門建有望樓。

      ⑶水濱:靠近水的場所。

      ⑷淡煙:輕淡的煙霧。

      《天凈沙·冬》鑒賞

      白樸生于動亂之年,長于亡國之邦,于齠齔之齡就經歷了家國破亡之變,在兵亂中逃難,于流離中失母。父親白華先仕于金,后降于宋,終歸順于元,心情經歷非常復雜。這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小令的心境背景。

      這支曲子運用詩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手法,構成了詩的意境。王夫之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卑讟愕倪@首小令,在情、景之間,正追求著“妙合無垠”的境界。

      此曲選擇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huán)境。開篇首句,就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氣氛蒼涼的環(huán)境之中:在暮色中顯出輪廓的譙門,縈繞在譙門內外悠遠而哀婉的角聲,這是畫面的一側。接著作者將視線轉向四方:隨著黃昏夜幕的降臨,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著半個庭院;山坡上覆蓋著白雪,山前溪流蜿蜒。水邊有著竹籬茅舍的孤村,升起幾縷輕煙,在衰草暮靄中彌漫著,擴散著。冷月、黃昏、雪山、水濱,已是清寒凜冽;淡煙、衰草、茅舍、孤村,又顯寂寥冷落,更有譙門一聲寒角,平添一分悲涼,雖然畫角聲打破了這冬季黃昏的寂靜,卻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種肅殺森嚴的氣氛,空氣中彌漫的是孤寂和無助的憂傷。它與《天凈沙·秋》的寫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寫景,全未直接抒發(fā)、陳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現的情緒意蘊,是在對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來的。其二,也都是通過一組自然景物的意象組合,來構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畫面。另外,這支曲子所表現的情感,也不是一時一地有特定具體內容的情感,它所傳達的,是一種情調,一種意緒,一種內心狀態(tài)。從時序上說,《天凈沙·秋》寫了落日殘霞,而這首曲子寫的是落日已經隱沒山后,新月已經現于天際。從“秋”到“冬”,從“情”到“景”,都是從寥落、凄清進一步發(fā)展為悲涼和無望的孤寂。人們或許可以把《天凈沙》四首,不僅理解為對季節(jié)更替的描繪,而且進一步理解為對情感和人生體驗,...

      查看詳情>>
      7

      拜新月原文和翻譯(附注釋)

      拜新月原文和翻譯(附注釋)

      《拜新月》是由李端所創(chuàng)作的,此詩純用白描勾勒人物,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將人物一片虔誠純真之情烘托而出,讀之余音裊裊,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拜新月》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拜新月》原文

      唐代:李端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拜新月》譯文

      撩開門簾,只見一輪新月懸掛夜空,雙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對著新月細語喃喃,旁人難以聽清,只有微微的寒風,吹起那盈盈纖柔的裙帶。

      《拜新月》注釋

      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遠古對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風俗。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農歷七月初七)或中秋節(jié)之夜。古代婦女拜新月是為了祈求夫妻團圓、幸福長壽。拜,叩拜。

      開簾:撩開門簾。

      即:立即。

      細語:指少女對月喃喃細語,悄悄傾訴心里的話。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間婚姻的傳說。

      《拜新月》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唐代婦女拜新月的風俗流行,不僅宮廷及貴族間有,民間也有,被稱作是一種幽美有趣、極富詩意的風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響到后世。古代婦女往往用拜月之俗來寄托內心的心愿或哀思。詩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對月暢訴心靈,企求賜福,如愿以償。

      《拜新月》賞析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眱删鋵戦|中女子開簾見月,立刻下階便拜,寫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開簾一句,揣摩語氣,開簾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開簾一見新月,即便于階前隨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長期以來積有許多心事,許多言語,無可訴說之人,無奈而托之明月。以此無奈之情,正見其拜月之誠,因誠,固也無須興師動眾講究什么拜月儀式。

      “便即”二字,于虛處傳神,為語氣、神態(tài)、感情之轉折處,自是欣賞全詩的關鍵所在:一以見人物的急切神態(tài),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這兩句三個字特別傳神,“見”呈現了抒情主人公的驚喜與心田的忽然開朗,“下”是“見”后的自然動作,由心情使然,會讓人覺得是敏捷地走下臺階,而神色開悅可喜。剛下臺階神速下拜, “拜”既體現了誠和信,又見到了內心的迫切。這兩句以三個動作來表情,也為下兩句作鋪墊。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眱删淇坍嬎星閷W⒍植幌胱屚馊酥赖膵尚呱駪B(tài)。“細語”二字,維妙維肖地狀出少女嬌嫩含羞的神態(tài)。少女內心隱秘,本不欲人聞,故于無人處,以細聲細語出之,詩人亦不聞也。其實,少女內心隱秘,非愁怨即祈望,直書反失之淺露?,F只傳其含情低訴,只傳其心緒悠遠,詩情更醇,韻味更濃。庭院無人,臨風拜月,其虔誠之心,其真純之情,其可憐惜之態(tài),令人神往。即其于凜冽寒風之中,發(fā)此內心隱秘之喃喃細語,已置讀者于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以隱約不清之細語,配以風中飄動之羅帶,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內心,但人物內心之思緒蕩漾,卻從羅帶中斷續(xù)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兩句嘔心吐血,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此詩純用白描勾勒人物,通過嫻美的動作...

      查看詳情>>
      8、

      酬朱慶馀原文和翻譯(附創(chuàng)作背景)

      原文和翻譯
      酬朱慶馀
      酬朱慶馀原文

      《酬朱慶馀》是由張籍所創(chuàng)作的,該詩表達含蓄蘊藉,趣味橫生,當人們透過它的字面意思而體味到它的內在含義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會心的微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酬朱慶馀》的譯文及賞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酬朱慶馀》原文

      唐代: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版本一)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版本二)

      《酬朱慶馀》譯文

      一個剛剛經過修飾打扮,從清澈明凈,風景優(yōu)美的鑒湖中走出來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長得漂亮,但因過分愛美,卻又自我思量起來。

      盡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酬朱慶馀》創(chuàng)作背景

      寶歷年間(825—827)朱慶馀在秋風蕭瑟、科舉考試前夕,背著行囊,來到長安,作了《近試上張水部》,寫給當時任職水部郎中的詩人,詩人收到這首婉約隱喻詩之后,莞爾一笑,當下就提筆寫了這首詩,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酬朱慶馀》注釋

      酬(chóu):酬答。

      朱慶馀:詩人朋友,寶歷進士,秘書省校書郎。

      越女:越國美女,西施。

      出鏡心:出現任明鏡中,意即攬鏡自照。

      更:又。

      沉吟:猶豫不決。

      齊紈(wán):齊地出產的細絹。

      菱歌:采菱所唱的歌。

      敵:通“抵”,比得上。

      《酬朱慶馀》鑒賞

      “越女新妝出鏡心”,越地出美女,而朱慶馀恰好又是越州人,這簡直是天緣巧合,作者把朱慶馀比做一個剛剛經過修飾打扮,從清澈明凈,風景優(yōu)美的鑒湖中走出來的采菱女。這一句,表面上說越女天生麗質,再加上精心的妝飾打扮,自然更加美艷動人,實際上是說朱慶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質,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學習,自然是德才兼?zhèn)?,文質彬彬。

      “自知明艷更沉吟”,表面上是說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長得漂亮,但因過分愛美,卻又自我思量起來,實則是說朱慶馀雖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錯,但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賞識。詩的后兩句,緊扣“更沉吟”三個字,針對朱慶馀的疑慮,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朱慶馀的贊賞之情。

      “齊紈未足人間貴”,這句表面是說,盡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并不值得世人看重?!褒R紈”,在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東西。整句是說,表面的華而不實的東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慶馀并不是一個華而不實、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敵萬金”。

      “一曲菱歌敵萬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這里意指真才實學。一益高雅的《采菱曲》比萬金都有價值。同時也是告訴朱慶余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金榜題名沒有問題。結合后兩句,作者除回答了朱慶余的疑問以外,還肯定了朱慶余的德行文章.告訴朱慶馀:在我眼里你不是一個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人。我很欣賞你。

      該詩表達含蓄蘊藉,趣味橫生,當人們透過它的字面意思而體味到它的內在含義的時候,往往不由自...

      查看詳情>>
      9

      不見原文和翻譯(帶注釋)

      不見原文
      不見帶注釋
      原文和翻譯

      《不見》是由杜甫所創(chuàng)作的,本詩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于傳情達意,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tǒng)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wěn)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不見》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見》原文

      唐代: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不見》譯文

      沒有見到李白已經好久,他佯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殺了他,只有我憐惜他是個人才。

      文思教捷下筆成詩千首,飄零無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讀書的舊居,頭發(fā)花白了就應該歸來。

      《不見》注釋

      “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與李白天寶四載(745年)在山東兗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見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yáng)狂:故作顛狂。李白常佯狂縱酒,來表示對污濁世俗的不滿。

      “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系獄潯陽,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認為他有叛逆之罪,該殺。

      憐才:愛才。

      匡山:指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境內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讀書于此。

      “頭白”句:李白此時已經61歲。杜甫這時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別的老友就可以相見了,故云歸來。

      《不見》賞析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積于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fā)出來了?!安灰姟倍种糜诰涫?,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并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抒發(fā)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把鹂瘛彪m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罢婵伞眱勺中揎棥鞍А?,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中得到進一步展現。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指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里“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tài)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

      查看詳情>>
      10、

      春日憶李白原文和翻譯(附注釋)

      原文和翻譯
      春日憶李白
      春日憶李白原文

      《春日憶李白》是由杜甫所創(chuàng)作的,整首詩杜甫先從李白的詩歌才華寫起,交代思念的緣由;而后順理成章的抒寫自己對李白的濃濃的思念之情,為此表達再次相逢論詩的愿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春日憶李白》的譯文及鑒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春日憶李白》原文

      唐代: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春日憶李白》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豪放不拘,詩風超群,不同凡俗。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秀飄逸之風。

      我在渭北獨對著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

      什么時候才能一起喝酒,與你慢慢品論文章呢?

      《春日憶李白》注釋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輩。這句說明上句,思不群故詩無敵。

      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俊逸:一作“豪邁”。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今陜西西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為文。細論文:一作“話斯文”。

      《春日憶李白》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钡谝宦撌钦f,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钡诙撌钦f,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的那種俊逸之風。

      借著贊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開頭四句,一氣貫注,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都是對李白的熱烈贊美。對李白奇?zhèn)ス妍惖脑娖?,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贊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的欽仰。這不僅表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誠摯的友誼。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第三聯是說,如今我在渭北獨自對著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遙想思念。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拔急薄敝付鸥λ诘拈L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按禾鞓洹焙汀叭漳涸啤倍贾皇瞧綄崝⒊?,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聯系。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而作者遙...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