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其實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不能全怪于馬謖,諸葛亮才是戰(zhàn)敗的主要責任人
“紙上談兵”這一成語由來已久,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趙括統(tǒng)兵抗秦的典故,字面意義是指在書面上言論軍事、推演戰(zhàn)法,但是,由于它特殊的出處與來歷,在后世之中成了缺乏實際經(jīng)驗,只會夸夸其談的代名詞。從趙國滅亡到三國時期,已經(jīng)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然而,紙上談兵的故事卻再次在蜀漢集團中上演。
北伐前的準備
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在成都安排好了朝廷中的一切事物,隨后帶著心腹眾將及十余萬大軍屯住漢中,著手實施謀劃已久的北伐大業(yè)。諸葛亮到漢中后并沒有急于揮師,而是扎營布防、屯兵演武,改良軍械、拓耕墾荒,為北上伐魏做著萬全的準備。
“兵者,國之利器?!毕胍唤y(tǒng)中原匡扶漢室,沒有一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強兵勁旅,美好的理想與愿望只能是空談。諸葛亮跟隨劉備征戰(zhàn)多年,對曹魏精騎悍勇的銳利有著切膚的體會。蜀軍常年轉戰(zhàn)于荊、蜀之地,對山地作戰(zhàn)可以說是了如執(zhí)掌,這也是他們的長項。但是,在平原作戰(zhàn)卻無法抵擋曹魏的精騎悍勇,這是蜀軍致命的短板。所以,諸葛亮進駐漢中,屯兵定軍山之后,一面加強漢中各地的防御,一面取長補短改良軍械,操練兵卒、推演陣法。名傳后世的“八陣圖”,就是諸葛亮在漢中屯兵演武期間的杰作。
“軍糧,后備之基?!鼻胺綄⑹吭⊙獖^戰(zhàn),后面沒有足夠的軍糧補給,再好的戰(zhàn)略,再強大的勁旅也沒有辦法發(fā)揮應有的實力。諸葛亮屯駐漢中后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拓耕墾荒、儲蓄軍糧。據(jù)《三國志》中的記載,在蜀漢以勤政聞名,地方治理經(jīng)驗豐富的呂乂被調(diào)任漢中太守,“兼領督農(nóng),供繼軍糧?!敝T葛亮還命心腹,長史兼綏遠將軍的楊儀“規(guī)畫分部,籌度糧谷?!绷頁?jù)《漢中府志》載,諸葛亮在漢中期間,還對西漢初期的水利工程進行了重筑、修繕與增設,其目的也是為了墾荒拓耕的需求。
揮師北上
蜀建興八年(公元228年)正月,諸葛亮在漢中經(jīng)過近兩年的準備,士兵的訓練及軍械的改良已經(jīng)完成,軍需物資的儲備也已相當充足,十二萬蜀軍開啟了北伐的征程。
諸葛亮命鎮(zhèn)東將軍趙云與中監(jiān)軍鄧芝率領一部,自褒斜道出斜谷佯攻眉縣,造成切斷關隴通道,進逼關中的假象,以此來吸引駐守長安的魏軍主力;命荊楚新秀,時任參軍的馬謖為前部主帥,統(tǒng)領蜀將王平及兩萬士兵行至街亭,扼守關中進入隴右的又一主道咽喉,阻止魏軍自關中進入隴右戰(zhàn)場支援;諸葛亮親率八萬之眾兵出祁山,直入隴右腹地。
諸葛亮的首次北伐,在戰(zhàn)役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戰(zhàn)果。隴右地區(qū)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聽說蜀軍來攻,未做抵抗便獻城投降了,這為諸葛亮省了不少麻煩,只需派兵接手就行了。剩下的廣魏、隴西兩郡,雖然仍在據(jù)城堅守,但在得不到關中支援的情況下,易手也是早晚的事情。就連智勇雙全的曹魏名將郭淮,也只得暫避蜀軍的鋒芒,退居上邽堅守待援。整個隴右的戰(zhàn)局對于蜀漢來說一片大好,對于曹魏來說卻像一個炸雷一樣開了鍋,在史料中用了簡短的八個字,形容了當時曹魏朝廷的情況:朝野恐懼,關中響震。
于是,魏明帝曹叡親自御駕長安督戰(zhàn),命大將軍曹真督諸軍...
查看詳情>>與“其實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不能全怪于馬謖,諸葛亮才是戰(zhàn)敗的主要責任人”相關的文章
其實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不在于魏延和馬謖,而是在于重用了他
諸葛亮北伐為何一直失敗?原因不在馬謖和魏延,因為他用錯一個人。
事情還得從他第一次北伐時說起,當時他命趙云帶精兵攻擊隴右的西北三郡,然后命馬謖和王平鎮(zhèn)守街亭,負責抵御曹魏援軍。趙云不愧是沙場老將,隴西和安定兩個郡很快就攻下了,但在天水郡這里有點麻煩,因為這里的守將名叫姜維,是土生土長的天水人。他不僅熟悉天水周邊所有地形,而且還熟讀兵嗎,可以說是一個青年才俊,天水在他的駐守下穩(wěn)如磐石。趙云把戰(zhàn)況告訴諸葛亮,諸葛亮也對姜維很好奇,于是把作戰(zhàn)計劃告訴趙云,并且還抽調(diào)了幾千精兵前去支援。原來諸葛亮通過強大的情報網(wǎng)已經(jīng)把姜維的底細摸得一干二凈,知道他有才華但卻不受重用,而且和天水太守關系不好,于是諸葛亮派人放出風聲說說姜維想要投降蜀漢。當天水太守得知這個消息后直接把姜維撤職,趙云趁這個機會一舉拿下天水郡城,于是帶著諸葛亮的親筆信招攬他。姜維在心中看到諸葛亮打算收他做徒弟并培養(yǎng)他,他深受感動,當即投誠。
后來諸葛亮果然沒有食言,姜維來到蜀漢之后,諸葛亮真的把他當作弟子培養(yǎng),并且把部分軍權給他,鍛煉他的能力。姜維的軍事天賦果然不低,屢屢出奇謀打贏一些小戰(zhàn)爭。諸葛亮身死后,把軍權交給了姜維但卻引起另外一個老將魏延的不爽,魏延想搞內(nèi)訌但姜維料到,事先安排好馬岱在他身后,趁魏延不注意的時候一刀結果了他的性命,從此徹底掌控蜀軍的指揮權,也繼續(xù)扛起諸葛亮北伐大旗,這也是諸葛亮做的最嚴重的一件錯事。
原來盡管姜維才華橫溢,但蜀漢國力比曹魏相差太大,軍事裝備差異同樣很大。曹魏因為囊括中原以北的所有地區(qū),他們可以組建很多騎兵。但蜀漢僅僅只有益州這么快小的地方,很多士兵連像樣點的盔甲都沒有,首先在裝備上就處于弱勢。再者姜維的作戰(zhàn)思路都是以主動出擊為主,奇兵為輔。試問在戰(zhàn)場上士兵們依靠血肉之軀怎能地方騎兵的沖鋒?再者曹魏并不是沒有能人,姜維的奇兵奇計盡管可以出一些效果,但終究不能左右戰(zhàn)局。所以盡管他接手諸葛亮的北伐大旗,二十年間多次北伐,但一直沒有任何成效,反倒是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諸葛亮本身能力的確很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連他的對手司馬懿三父子都承認。但一個國家并不是靠一個人就能決定勝負。只怪他在任時沒有好好為蜀國培養(yǎng)人才,以至于造成后繼無人的尷尬,馬謖和魏延其實只是替他背鍋而已。
查看詳情>>與“其實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不在于魏延和馬謖,而是在于重用了他”相關的文章
看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損失的這些戰(zhàn)將,你就明白了為什么北伐會失敗
詩圣杜甫曾作詩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引起無數(shù)后人共鳴。眾所周知,此言歌頌的是,三國時期蜀漢陣營的丞相諸葛亮。諸葛亮自公元208年出山,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立志助劉備恢復漢室,就算劉備去世,他也沒有放棄,而是五次北伐想讓蜀漢入主中原。不過拼盡全力的奮斗,換來的不一定是成功,五次北伐全部失敗,諸葛亮也被活活累死。但是我們都不知道的是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柏的有多慘,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有勢在必得之勢,動用了近十萬大軍。諸葛亮的北伐讓曹魏猝不及防。曹魏只堪堪能調(diào)動六萬兵力和諸葛亮相抗衡。蜀軍一路勢如破竹,諸葛亮還沿途收服了姜維這個人才,而姜維也在諸葛亮死后繼承了諸葛亮的位子。當時魏國境內(nèi)也有人偷偷投靠諸葛亮,諸葛亮此行極為順利,明明都快要成功了??墒窃谧钪匾膽?zhàn)略位置街亭,諸葛亮沒有任用魏延、吳懿等名將,而啟用了好談而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馬稷,結果三萬大軍被魏將張郃擊潰,只剩下了兩三千人。馬謖此人,沒有實戰(zhàn)能力卻還不聽諸葛亮指揮,肆意妄為。
諸葛亮盡管十分看重馬謖,但違反軍紀這類大罪是不能容忍的,諸葛亮只得揮淚斬馬謖。其實諸葛亮不止斬了馬謖,也斬了張休、李盛。蜀國本就武將不足,諸葛亮還一下子斬了三位。這讓北伐之路變得更為艱難。
裴松之注解《三國志》時,引用的《后出師表》一文,詳細的回答了這一問題。原文提到:“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 、陽群 、馬玉 、閻芝 、丁立 、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币馑际钦f,自從諸葛亮到了漢中,開始北伐,不但損失了許多曲長、屯將七十余人,各路騎兵一千余人,還折損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八員大將。處死戰(zhàn)將3人,趙云屬于戰(zhàn)后病逝,陣亡戰(zhàn)將7人。
第一次北伐就到此為止了,有人歡喜有人愁。對魏國來說,收獲最大的是隴西一帶的漢族反魏力量都暴露出來了,三郡之亂不啻為反魏親漢勢力的一次武裝大游行,也因此被曹魏連根拔起。對蜀漢來說,損失是難以承受的重,以后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查看詳情>>與“看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損失的這些戰(zhàn)將,你就明白了為什么北伐會失敗”相關的文章
為何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都會敗北?司馬懿早就道破出了原因
三國時期的攻伐之中,可以說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實力最弱的蜀漢頻頻出兵北伐。雖然說這背后的原因十分復雜,但是其實主要還是蜀漢為了騷擾曹魏,避免曹魏休養(yǎng)生息,因為一旦如此,蜀漢必定會被曹魏給收拾了。以及北伐是蜀漢先帝劉備的遺愿,匡復漢室是蜀漢一代人的情懷,也就是說只要蜀漢只要有一口氣在,就不會放棄北伐。
但是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最后都是以失敗告終,而這之后的姜維更是九次北伐,但結果都是一樣的。在諸葛亮五次北伐之中,其實有兩次都是十分有機會的,但是一次被馬謖給耽誤,另外一次是被劉禪給耽誤,其余幾次都是因為同一個問題而撤兵。
對于諸葛亮北伐,其戰(zhàn)術上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但是諸葛亮卻犯下了三個致命的錯誤。第一個就是沒有做到人盡其才,第二就是沒有肅清朝堂的奸佞力量,第三就是《隆中對》的局限性。這三個問題都一直伴隨著諸葛亮的北伐,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甚至在姜維北伐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宦官釀禍的悲劇。
諸葛亮第一個錯誤就是事必親為,沒有做到人盡其用,簡單來說蜀漢還是有不少人才的,但是諸葛亮這個人沒有同劉備一樣舉賢任能。諸葛亮一開始只培養(yǎng)一個馬謖,而馬謖其人缺點是很多的,街亭這么重要的地方,諸葛亮沒有任用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將領去把守。馬謖充其量可以當個參謀,但是戰(zhàn)場上的事情還是得看有經(jīng)驗的將領的,所以最后街亭失守,諸葛亮好好的北伐大局被扭轉。最后諸葛亮斬了馬謖,想起來劉備臨終前的話,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而且第一個錯誤還表現(xiàn)在諸葛亮不用魏延上,當時蜀漢無人可用,張苞等將領都戰(zhàn)死了,所以這時候應該大膽啟用魏延這樣的老將,用魏延去培養(yǎng)新的一批將領,雖然魏延有反骨,但是只要時機恰當,除掉魏延也不是一件難事。而諸葛亮犯下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沒有肅清朝野之中的一些奸佞,比如在第三次北伐時,劉禪聽信讒言,將得勝的諸葛亮緊急召了回來,原因就是受到了曹魏的離間,這也斷送了一次絕佳的機會,所以這是諸葛亮的第二大失誤,沒有在朝中任用可靠的臣子。
第三個錯誤是在《隆中對》中就犯下了的,荊州和益州相隔千里,所以想要荊州的話必須分兵。而東吳不會坐視蜀漢擁有荊州,因為荊州是江東的屏障,任何勢力拿到荊州都是懸在江東頭頂?shù)膭?。也就是說諸葛亮即想拿到荊州,但是又希望可以同東吳結盟,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而且千里之外的鉗形攻勢能不能奏效,這是有很大疑問的,因為蜀漢實力本來就不強,還分兵三處,實在是不能把兵力集中,一旦任何一點有失,那么必然會導致整個體系的崩潰。按照當時的形勢,蜀漢就應該全力保守益州,保存實力在圖打算。
司馬懿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聽到諸葛亮事必親為時,一語就道出了諸葛亮犯下的錯誤,司馬懿認為蜀漢臣強君弱,蜀道又限制其糧草供應,孔明雖然有管仲之才,但是卻施展不出來。司馬懿一直都諸葛亮北伐是看的很透的,知道蜀漢長久下去就會受困于糧草,因為荊州不在蜀漢手上,加上劉禪不是英明之主,所以只要時間一長,蜀軍無論取...
查看詳情>>與“為何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都會敗北?司馬懿早就道破出了原因”相關的文章
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都無功而返?看這其中的原因你就明白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里面有這樣一句名言:“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而劉備作為三國里面的“幸運兒”,自然都將兩人收入帳下。但是最終的結果,并沒有像此話說的那樣,劉備雖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就地理位置來說,劉備所占據(jù)的巴蜀之地,斷然不可與曹操遼闊的北方和孫權江東之地相比。
當然了,這只是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三地的綜合考量而說的。其實漢中之地,其戰(zhàn)略地位還是挺高的!話說回來,雖然劉備擁有兩人,但最終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統(tǒng)一,而只是占據(jù)一隅之地。但不管怎樣,劉備也算是成功了,而他的成功自然也離不開兩人的輔佐。特別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幫助最大!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劉備的崛起與諸葛亮還是有著很大關系的。對于白手起家的劉備來說,最開始所能依靠的只有關張趙三員虎將,雖然這三人是公認的“萬人敵”,但是打仗從來都不只是單靠武力就能致勝,在很多時候,打仗是需要謀略的!
在諸葛亮加入之前,劉備部整體呈現(xiàn)武強文弱的特點,這使得劉備即便在打下一處城池之后也待不久,其中徐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后來諸葛亮到來之后,正好彌補了劉備的這一短板,為劉備完成逆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劉備終于奪取荊州,隨后便發(fā)兵挺進漢中,將自己的“皇兄”劉璋的地盤占為己有。公元223年,劉備正式稱帝,史稱漢昭烈帝。但是在隨后不久,劉備便舉大軍征討東吳,最后大敗而歸,在白帝城草草留下遺訓便去世了。
劉備去世之后,由劉禪繼位。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也不敢違背劉備臨終的囑托,一邊輔佐劉禪,一邊則籌劃著北伐大計。但這里我們說明一下,從正史中來看的話,劉備臨終并沒有讓諸葛亮北伐,而是讓“李嚴”在守衛(wèi)城關的同時伺機選擇北伐,諸葛亮只是作為丞相掌管國內(nèi)各項政事。但是在劉備死后,諸葛亮并沒有按照其意思來,而是不斷地將大權收入自己手中,從而架空李嚴。最后蜀國的軍政大權都盡歸諸葛亮之手。
最后,諸葛亮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的口號,五出祁山,北伐中原。但其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即便在這一過程中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從全局來看的話,諸葛亮北伐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只是做無用功而已。
而歸結下來的話,諸葛亮北伐失敗大致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沒有穩(wěn)固的政權基礎
我們知道,在劉備死后,后主劉禪懦弱,而早期跟隨劉備的一些將領也都相繼去世。蜀漢政權的核心統(tǒng)治力量大為削弱。此外,在諸葛亮執(zhí)政時期,蜀漢內(nèi)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將相互傾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諸葛亮的北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沖突。
楊儀很有能力,但是為人卻很狹隘,不能顧全大局。而魏延雖然勇猛過人,是位不可多得的將領,但是為人卻剛愎自用。在當時,他們二人一文一武都是諸葛亮手中最得力的干將。但他們兩人卻始終不能協(xié)同合作,反而處處掣肘。當然了,一個團隊里面,隊員出現(xiàn)矛盾和爭執(zhí)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這個時候只需要領導來進行調(diào)節(jié)一下就可以了。但偏偏諸葛亮就不進行調(diào)解,反而處處支持楊儀而輕視魏延。
特別是在...
查看詳情>>與“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都無功而返?看這其中的原因你就明白了”相關的文章
諸葛亮為什么北伐失?。渴〉谋澈笃鋵嵏@位將軍有很大的因素
1
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倍加器重,經(jīng)常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然而劉備卻似乎對這個人不是很喜歡。
街亭在祁山之北,北臨渭水。渭水之北便是張郃部隊來襲之處。諸葛亮的本意是安排馬謖憑借渭水之險與北面越過隴山而來的張郃周旋,等待從前方北面退回的魏延,雙方對張郃形成南北夾擊,一舉而敗之。
張郃若敗,隴右唾手可得??墒邱R謖實在自大,居然異想天開,放棄諸葛亮的安排,不去堅守渭水,讓出了渭水和祁山之間的大片平地,然后退至后面的祁山上防守。
2
王平見馬謖如此安排,一再勸阻馬謖依渭水而守。然而馬謖卻自視丞相重視,不顧王平的勸阻。
他死記教條,以為兵居高處則可對戰(zhàn)局一覽無余,從而將戰(zhàn)爭的主動權緊緊地握在手里,卻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張郃強行渡過渭水,駐扎在渭水與祁山之間,切斷馬謖的兵馬在祁山上的供水,這樣不但自己的部隊可以脫身,也可以將馬謖部隊困在祁山之上。
3
而張郃也確實這樣做了,成功地將馬謖的兵隊困于祁山。馬謖現(xiàn)在在祁山之上進退兩難,沒有水源,蜀軍在山上極渴難耐,出現(xiàn)內(nèi)亂之事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了。
馬謖見軍隊因缺水而軍心渙散。不戰(zhàn)自亂,知道局勢已經(jīng)無法挽回,只得棄軍逃亡。張郃見馬謖兵敗而逃,急忙乘勝攻擊,蜀軍幾乎全軍覆滅。
街亭就這樣失守了,消息傳到諸葛亮耳中,諸葛亮如受重擊。面對街亭失守,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不能成功了。
4
此時,又傳來列柳城高翔軍隊被魏軍郭淮所擊破,再回看箕谷趙云也抵抗不了曹真大軍的軍勢。至此,蜀軍已經(jīng)失掉了所有有利形勢,無奈之下,諸葛亮也只好引兵退回漢中。
諸葛亮回漢中后第一件事就是上表向后主陳述自己的過錯,隨后自貶三級,趙云亦貶為鎮(zhèn)軍將軍,王平因有進諫而被提拔。
而對于臨陣逃脫、棄士兵于不顧的馬謖,雖則諸葛亮仍對其器重,但為嚴守軍令,也只得按軍法將其斬殺。
5
對于諸葛亮斬馬謖一事,裴松之引《襄陽記》注《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十萬之眾為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后世藝術家以這短短幾句,大展想象之能力,對其進行了精彩的文學渲染,因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在《三國志·蜀書·向朗傳》里記載,當時向朗作為丞相長史,和馬謖向來交好,因此,“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p>
6
觀《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關于馬謖之死的記載是這樣的:謖下獄物故。物故,即是病死??梢婑R謖是病死于獄中的,而他在死之前甚至未能與諸葛亮見一次面。
可是,我們看到《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里卻說諸葛亮“戳謖以謝眾”。而《三國志·蜀書·王平傳》里更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边@里又明確了馬謖是被諸葛亮以軍法處置而死的。
不管馬謖是怎么死的,諸葛亮頗惜馬謖之死卻是真的。馬謖此人雖然因一時自大而失守街亭,卻也不能一概而否定之。
當初諸葛亮南征孟獲時,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便是一個極佳的策略,如若馬謖多經(jīng)歷幾場實戰(zhàn),那成為諸葛亮的軍事繼承者也不是不可能的。
查看詳情>>與“諸葛亮為什么北伐失???失敗的背后其實跟這位將軍有很大的因素”相關的文章
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敗了?這個因素導致他北伐必敗
昭烈帝劉備在猇亭一戰(zhàn)大敗,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也病倒在白帝城。臨終前,將蜀漢政權,以及幼主劉禪托付于諸葛孔明。諸葛亮平定南蠻后,上出師表,決定北伐中原。
諸葛亮于是從漢中起兵,一出祁山。他令趙云在斜谷做疑兵之勢,自己率主力進攻祁山方向。諸葛亮連連奪城。起兵不足一月連奪天水,南安,安定,并且收服大將姜維。馬謖討令據(jù)守街亭,他既不聽諸葛亮安排,也不聽王平勸阻,執(zhí)意在山上扎寨,結果街亭丟失,諸葛亮用空城計才勉強脫身。所有的戰(zhàn)績,功勞,全部功虧一簣,一出祁山就此告敗。蜀漢大軍休整了今年后,諸葛亮再上出師表準備二出祁山。
這一次,在諸葛亮出兵前,給吳國孫權寫信,請他發(fā)兵曹魏。吳國周魴一個苦肉計,斷發(fā)騙曹休,曹休大敗。諸葛亮發(fā)兵陳倉。陳倉守將是司馬懿推薦的郝昭郝伯道。陳倉城是郝昭臨時筑起的一座堅城,諸葛亮圍城攻打數(shù)日不下,魏延,王平等將接連奪城,無濟于事。諸葛亮大兵到此一個月,毫無進展,糧草也接濟不上,再后來,援軍王雙到達陳倉城,諸葛亮無奈,只得撤兵,但卻設計誅殺王雙。二出祁山再次告敗。
司馬懿掛帥大都督,統(tǒng)兵四十萬,兵發(fā)漢中。諸葛亮早就預測到自己攻打武都,陰平,司馬懿必定派兵增援。于是諸葛亮將計就計,在兩下埋伏人馬,司馬懿大軍一到,一起沖殺,將郭淮圍在中間。小將張苞太過于心急,想要活捉郭淮,于是催馬上山追趕,馬匹常年在平原作戰(zhàn),不善于走山路。一個馬失前蹄,把張苞摔入山澗,口吐鮮血不止。諸葛亮趕忙派人把張苞送回成都養(yǎng)傷。不久后,從成都傳來張苞的死訊,諸葛亮口吐鮮血昏厥倒地,自稱暫時不能理事,于是大軍撤回漢中,三出祁山也就此結束。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遠路而來,糧草一定接濟不上,因而堅守不戰(zhàn)。諸葛亮也是十分心急。軍糧延誤了十五日才送到,諸葛亮十分生氣,按軍令,延誤三日就當斬。但是押糧官茍安是李嚴的侄子,諸葛亮僅僅打了八十軍棍,險些打死茍安。茍安懷恨在心,投奔司馬懿,司馬懿叫茍安回成都散播謠言說諸葛亮有意造反,早晚必取代劉禪。劉禪聽信讒言,把諸葛亮調(diào)回成都,自此四出祁山告敗,茍安逃跑。
234年春,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大軍出斜谷 ,大軍扎寨眉縣。司馬懿和諸葛亮打持久戰(zhàn),堅守不出。不久,李嚴給諸葛亮來信,信中寫到,江東孫權起兵十萬進攻漢中,諸葛亮將信將疑,但是無奈只得撤兵,回去才知道,李嚴謊報軍情,遂貶為庶民。五伐中原落空。
諸葛亮這五次失敗,看似是外因,實際上失敗是必然的。諸葛亮從漢中起兵,攻打遠在天邊的魏國,再加上蜀漢道路及其難走,糧草絕對是個大問題,只要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不出一個月,諸葛亮必然會因為糧草而撤兵。表面上諸葛亮把蜀國治理的有多么好,民殷國富,路不拾遺。
實際上諸葛亮每次出兵都要大傷民財,蜀國國力非??仗摚緛砭徒?jīng)不起折騰。相反,魏國才是真正的民殷國富,糧草堆積如山,國力十分雄厚。因此,諸葛亮北伐中原必敗。
查看詳情>>與“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敗了?這個因素導致他北伐必敗”相關的文章
諸葛亮為何會堅持北伐?原因就在于如果不北伐,蜀國會滅亡的更快
臥龍初現(xiàn),三分天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稱臥龍,東漢末年瑯琊郡人(今山東臨沂),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當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諸葛亮少年時便聰慧過人,后師從名士,因其高超的軍事才能和鬼神莫測的謀略,以至當時有“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說法。
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的奇謀讓劉備茅塞頓開。在追隨劉皇叔之后,諸葛亮是得遇明主,而劉備更是對他言聽計從。
此后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奇謀連出,助劉皇叔取荊州、定川蜀、平漢中,實現(xiàn)了隆中對時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匡復大漢之是時間的問題了。
夷陵之戰(zhàn),劉備輸光了蜀國北伐的本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因病去世于五丈原。不禁令人扼腕嘆息,天妒英才。然而以諸葛亮的經(jīng)天緯地之才,計絕古今之智,前赴后繼六出祁山,為何沒能一統(tǒng)中原匡復漢室?這只能說諸葛亮生不逢時。
當初隆中對時他對劉備獻策曰“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但當他北伐時以是物是人非了,原來計劃當中的荊州沒了,上將關羽死了,準備率益洲之眾出秦川的雄主劉備也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戰(zhàn)后去世身亡。
而蜀國多年積攢的兵馬錢糧毀于一旦,可以說夷陵之戰(zhàn)劉備輸光了所有的本錢,匡復大漢以遙不可及,所以劉備才會憂憤而亡。
正如諸葛亮在其千古絕句出師表中言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當時只占據(jù)川蜀的蜀國地狹人稀,其人力物力以不足以問鼎中原了。
縱觀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舉傾國之兵也不過二十幾萬,關、張、趙、馬、黃等五虎上將也都以去世,以至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境地,廖化何人?不過是關羽帳下的一名低級將官,在諸葛亮去世后只能靠降將姜維來支撐蜀國。
那么夷陵之戰(zhàn)后,三國各自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魏國:總兵力在65萬左右,西線雍涼為10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中部洛陽15萬(其中10萬是機動兵力,用于防備諸葛亮北伐),北線20萬人,防備游牧民族(讓他們變得很乖)。
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北線漢中7萬,東線永安3萬,成都各據(jù)點5萬。(劉禪投降時,成都最低有1萬兵力,作為守城方,應付鄧艾小菜一碟)
吳國:總兵力在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長江沿線據(jù)點。20萬防備魏國,5萬防備蜀國。
也就是說魏蜀兩國交戰(zhàn)兵力對比是20萬對11萬?!傲劣致时娛嗳f出斜谷”出自《晉書.宣帝本紀》
北伐實則無奈之舉,不北伐蜀國會更快地滅亡
而以二十幾萬兵馬想要進軍中原,不要說攻城略地,就連站崗放哨都稍嫌不足。那么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
在即無友軍,更無后援的情況下,光是勞師遠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諸葛亮做為一位曠世兵家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過虛張聲勢,用的是兵法之中的擾敵之策,并沒有希望過北伐成功,因為他知道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正如他的繼任者姜維所說“魏強而蜀弱,若不主動伐...
查看詳情>>與“諸葛亮為何會堅持北伐?原因就在于如果不北伐,蜀國會滅亡的更快”相關的文章
為何諸葛亮北伐五次都會失敗呢?其實北伐失敗的原因就三點
三國時劉備占據(jù)西川,與其祖宗劉邦一樣也處于一個有利形勢。當年劉邦也被封為西川王,后來從巴蜀起兵,攻克長安,完成了漢朝奠基之戰(zhàn)。但劉備比劉邦當時條件好很多,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
《三國演義》說諸葛亮是六出祁山,其實真實資料并非6次,而5次北伐,而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與第五次規(guī)模較大,其他都是局部沖突而已。對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后人認為諸葛亮沒敢走險招,沒有按照魏延“子午奇謀”,直接攻克長安。魏延認為,蜀漢北伐致命的原因是糧草供應不上,因此與曹魏打不了消耗戰(zhàn),只有出奇兵,直接從子午谷出兵攻克長安,就會取得勝利。難道諸葛亮真如魏延所說缺糧嗎?諸葛亮北伐失敗因為沒用魏延之策而失敗嗎?
第一,國力不濟
后人對諸葛亮沒有聽從魏延之策感覺可惜,認為諸葛亮用兵太穩(wěn),不敢用險兵。而歷史上劉邦就是一個“賭徒”,劉邦敢于賭,最后賭贏了。但劉邦面對是形勢,與諸葛亮面臨的形勢不同,不能簡單作對比。
以諸葛亮的能力,如果用出子午谷奇兵偷襲長安之策,他肯定考慮過,但之所以不用,諸葛亮也充分考慮的蜀漢的國力,魏延只是考慮作戰(zhàn)中的消耗,而諸葛亮是站在全局上的一個思考。
從蜀漢國力看,比曹魏要弱很多。據(jù)史料記載,蜀漢雖然比400多年前的劉邦時期要強很多,但在東漢末期,蜀漢位于西南,還屬于蠻荒地帶,人口并不多。劉禪投降曹魏時,蜀漢有120多萬戶民眾,蜀漢軍隊有18萬。而120萬人口養(yǎng)活近20萬的軍隊,這個負擔很重了。而且120萬人口,并不都是成年健康的人,除了官、吏、兵以外,還包括老、弱、病、殘、幼、女等人口因素,因此真正有能力供應這18萬軍隊的民眾更少了。
從蜀漢軍隊的現(xiàn)狀來看,諸葛亮北伐不可能全部把軍隊帶走,一些軍隊還要防守重要部位,比如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需要3萬人防守,而邊境地區(qū)則需要7萬余人,那么讓諸葛亮真正帶出兵的兵力也就不到10萬人。這10萬人如果不顧及傷亡的話,只會越打越少,對諸葛亮就不會有利。因此諸葛亮選擇一條傷亡較小的北伐路線是可取的,這也是保存實力無奈之策。老人家曾對游擊戰(zhàn)有過精辟的論述“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這句話與諸葛亮當時處境一樣的,沒有人王朝就不會有存在基礎,只要有人在,北伐總有一天會成功。
從曹魏的實力看,曹魏占地面積大,而且地處中原人口稠密地區(qū),人口是蜀漢的10倍,戰(zhàn)爭潛力較大。以諸葛亮的實力,不可能一口吃掉。而長安是曹魏西部重要屏障,不可能讓諸葛亮輕易奪取,即使奪取了,曹魏必將派重兵再次奪回,而蜀漢兵力根本無法與曹魏大軍對抗,如果不撤出長安,必將毀滅。
關中地處平原之間,此地并沒有任何險要防守這地,在這里戰(zhàn)爭就會出現(xiàn)對打戰(zhàn)爭狀態(tài),誰的實力強誰占優(yōu)。
另外,蜀道艱難,運糧絕對是問題。而曹魏堅壁清野的方式,也讓蜀漢無法及時補充給養(yǎng)。即使攻下長安,糧食問題一時難以解決,就不可能長久守下去。如果曹魏大軍再來奪取長安時,蜀漢境地就危險了,蜀漢軍隊不可能固守。...
查看詳情>>與“為何諸葛亮北伐五次都會失敗呢?其實北伐失敗的原因就三點”相關的文章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在哪?他北伐一共失敗了幾次呢
熟讀《三國演義》的諸位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才,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話,劉備建立蜀漢也就無從談起。公元208年,劉備剛剛把諸葛亮請出山,諸葛亮就使出了“火燒博望坡”的妙計,讓曹軍損失慘重。而在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主持蜀漢朝政,5次出兵北伐中原,雖然都無功而返,但是卻也讓曹魏驚懼不已。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諸葛亮5次北伐曹魏全部失敗了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亮這5次北伐失敗的原因。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由于任用馬謖導致街亭慘敗,無奈之下諸葛亮無功而返;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又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敵郝昭,無論諸葛亮使用什么計謀,都沒辦法攻克陳倉,很快蜀漢軍隊的糧食就吃完了,于是只好退兵。
只有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占了武都、陰平兩郡,這才使得蜀國的領土面積有所擴張。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包圍祁山,眼看就要攻下,結果李嚴因為運糧不足,所以蜀漢軍隊只好撤退??偨Y前4次北伐的經(jīng)驗教訓能夠看出,有2次北伐都是因為蜀漢軍隊糧草不夠才撤軍的,因此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才會穩(wěn)扎穩(wěn)打,命令士兵屯田,和魏軍打消耗戰(zhàn),最終病逝五丈原。
不過在56年之后,陳壽終于寫完了《三國志》,對于諸葛亮失敗的真正原因,陳壽在書中是這樣解釋的:“雖然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初目的是美好的,這樣一來蜀國可以轉移國內(nèi)矛盾,并且繼承劉備先帝的遺愿,但是長期的窮兵黷武也讓蜀國國內(nèi)產(chǎn)生了民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效果就開始下降了。這個時候,如果諸葛亮肯換一個方法來打擊曹魏的話,才能再次復興漢室?!?/strong>
陳壽的意思是說,如果諸葛亮采用固守的方法讓蜀漢休養(yǎng)生息的話,以蜀國的地理優(yōu)勢,防守50年是綽綽有余的,到時候坐等魏國內(nèi)部發(fā)生政變,到時候趁著魏國內(nèi)亂的時候出兵,才能夠真正取得北伐的勝利。
與“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在哪?他北伐一共失敗了幾次呢”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