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白居易的一首勸誡詩《鳥》賞析,詩人在勸導(dǎo)人們什么?
善良,是心間綻放的花,它遠(yuǎn)離喧囂的岸,收斂著剔透的花瓣、幽婉的芬芳,佇立成一莖明澈的純真,搖曳為一抹恬然的淡泊。它舒展著娉婷的笑靨,仿佛一首云淡風(fēng)輕的小詩,又如一曲藍(lán)天碧水的梵音。它是一朵佛前的青蓮,任由紅塵萬丈,我自纖塵不染,諸邪不侵,只靜看清水一脈脈地劃過如煙歲月。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jīng)。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jì)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解脫。
白居易曾是高傲的才子,后來與得道高僧相交,長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漸明白世間的生靈都有同樣的生命,本沒有貴賤之分。曾作七絕《鳥》一首,勸導(dǎo)人們雖小不可為,善雖小必為。
鳥
唐代: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鳥》是唐代文學(xué)家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先以一個反問句提出詩人自己的看法,接著點出鳥和人一樣有著皮肉和骨骼,最后順勢提出人類應(yīng)善待動物的勸誡,并以“子盼母歸”的動人情景來感動人們。全詩語言樸實自然,通過蘊(yùn)含真情的“子望母歸”的自然現(xiàn)象勸誡讀者善待動物,同時以鳥喻人,勸誡權(quán)貴尊重平民。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贝嗽娤纫砸粋€反問句提出詩人自己的看法,反問的語氣使感情抒發(fā)更加強(qiáng)烈,表現(xiàn)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接著點出鳥和人一樣有著皮肉和骨骼。誠然,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世間萬物與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類應(yīng)該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它們,絕不能傷害它們。之后的“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兩句順勢提出人類應(yīng)善待動物的勸誡,并以幼鳥盼望母鳥的動人情景來感動人們,給人以強(qiáng)烈的震撼,勸說效果十分顯著。
一首簡單易懂的《鳥》,把鳥兒的生命看得與人的生命一樣,人不可以為自己強(qiáng),而任意決定小鳥的生死。做人要長存善良之心。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善良是靈魂的微笑,善良是對生命的感恩,是一種至善至美的心靈境界,善良可以驅(qū)趕寒冷,橫掃陰霾,人生路上用一顆善良的心來對待生命的際遇,生活就會處處明媚。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份感動如花瓣,絢麗生命的春夏秋冬,與人和善,于己寬容,每一份善良如雨露,浸潤著生命的最美,歲月流逝,即使有一天容顏不再,生命也會因為善良而年輕美麗,永不凋零。
善良是靈魂的返璞歸真。是人性的虔誠皈依。哪怕只是一句真誠的問候,哪怕只有一個體恤的眼神,都會使我們在百轉(zhuǎn)人生中獲得綿長的感動與溫情的停留。而泛濫的邪惡與麻木注定會沖垮道德的堤防。傷人的同時淹沒自己。
這世間存在太多殺戮的力量,善良則是佛前的一朵蓮花??梢远晌覀冎厣?/p>
與“白居易的一首勸誡詩《鳥》賞析,詩人在勸導(dǎo)人們什么?”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的名篇詩歌《放言五首》,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詩,但并不乏味
通俗,意思是淺顯易懂,易于被大眾理解和接受的。在我國傳統(tǒng)詩歌語言的眾多風(fēng)格中,通俗詩風(fēng)以其平白淺切、生動自然、瑯瑯上口且便于記憶傳誦的特點深受世人的喜愛。而說到通俗詩風(fēng),就不得不提唐代著名詩人,有著“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相傳白居易寫詩力求通俗,每寫一詩,都要對老嫗讀之,老嫗?zāi)軌蚶斫獾谋愠浵聛?,不能理解的就改寫?br/>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放言五首·其四》,便是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詩。這首詩是白居易組詩作品《放言五首》中的第四首,主要是以通俗的語言說明了一個道理:世事人生變化無常,不要用一時的眼光,看待世間的一切。它所體現(xiàn)的是白居易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雖然通篇都是大白話,卻富含深刻的哲理,是發(fā)人深思的千古名作。
而白居易之所以能夠?qū)懗鲞@種發(fā)人深思的詩篇,與他自身的閱歷不無關(guān)系。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書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dāng)權(quán)者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放言五首》正是白居易在貶官途中,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閱歷,感慨萬千,所創(chuàng)作的一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雖然通篇議論說理,但是都是大白話,并不乏味,值得一讀再讀。
《放言五首·其四》
誰家宅第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fù)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頂波。
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
首聯(lián)“誰家宅第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fù)歌?”,即誰家住宅建成后又破敗了,何處親朋哭后又唱了起來?“宅第”,這里特指官員和貴族的住宅?!斑€”和“復(fù)”字的運(yùn)用,其實是對時間的一個濃縮。它反映的正是世事人生隨著時間而發(fā)生的變化。所以這兩句詩的議論說理便是說:人因顯貴而歌,因敗亡而哭。而這種現(xiàn)象可謂是自古至今一直存在。
頷聯(lián)“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則緊承首聯(lián),是白居易對人因顯貴而歌,因敗亡而哭的具體描寫。它的意思是說,昨天炙手可熱的人家,今朝便門可羅雀。言下之意,便是說權(quán)勢的昌盛不會一直長久,很有可能一夜就回到從前。這兩句詩主要說明了在封建社會得勢容易,失勢也很容易,進(jìn)而表達(dá)出世事人生的變化之快。
頸聯(lián)“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頂波”,它的意思是說,北邙山?jīng)]有留下空閑的土地,東海又何曾有過穩(wěn)定的波浪?“北邙”,即邙山,東漢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皷|海”句則出自于晉葛洪《麻姑傳》,主要是滄海桑田的意思。所以這兩句詩是形容社會劇變,人事無常。
尾聯(lián)“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則是白居易對富貴貧賤是隨著世事變化而變化的說明。即不要嫌貧愛富,也不要因為一時顯榮,就自我夸耀。無論貧富,人死后都會成為枯骨。結(jié)合前面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知道白居易這里主要是說,人的富貴貧賤是變化的,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無疑對于我們正確地認(rèn)識人生和社會,有著哲理性的啟示作用。所以說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詩,通篇都是大白話,卻是發(fā)人深思的千古名作,值得一讀再讀。
與“白居易的名篇詩歌《放言五首》,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詩,但并不乏味”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一首炫技的詩歌,詩技高超,如珠走玉盤
唐代詩壇群星璀璨,除了李白和杜甫,白居易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對中唐詩壇不容忽視的影響力,讓他坐上了“詩王”的寶府。對于寫詩這件事,詩王是極認(rèn)真的,當(dāng)年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直到今天仍是很重要的詩歌理論之一,而他自己也是這句話的踐行者。
詩王的詩一向尚實、務(wù)盡,言之有物,總是那么朗朗上口,毫不生澀,唐宣宗當(dāng)年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一點也不夸張,他帶給世人太多的驚喜。16歲時,他寫下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驚艷世人;34歲時,他寫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妙不可言;65歲時,他寫下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美不勝收。
這些詩作都是白居易渾然天成之作,都明如白話,畢竟白居易對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婦孺孩子都能看懂,但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卻是白居易的一首“炫技”之作,這是白居易寫給韜光禪師的一首詩,全詩共8句寫盡東南西北前后上下,一一對應(yīng),令人拍案叫絕。
《寄韜光禪師》
唐.白居易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臺花發(fā)后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這首詩作于白居易54歲左右,當(dāng)時他正任蘇州刺史,而詩中的韜光禪師正是杭州天竺寺的大師。詩的大意是:一個山門變作兩個山門,兩個山寺原來是一個山寺所分而成。山中東澗的水中正流淌著西澗的水,遠(yuǎn)處南山的云飄疊起北山的云。寺院前院花臺的花綻開后院也能看見,上界的鐘聲下方也能聽得見。遙想我的宗師您行道之處,成日飄著天香的桂子紛紛落下。
詩的一、二句,先寫禪寺,“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將“一”和“兩”顛倒成句,十分巧妙地寫出兩山和兩寺的方位,讀來朗朗上口。三、四兩句,從溪水寫到行去,一氣呵成,水是東西貫通的水,云是南北相融的云,這10個字就行云流水,將寺廟所在的大環(huán)境寫得淋漓盡致。
詩的五、六兩句是寺廟中的花和鐘聲,花分前后院,隨處可見;鐘聲也是響長上下界。花和鐘聲都是寺中常見之物,但在詩人筆下卻顯出不凡的氣質(zhì)。最后以虛處落筆,是詩人的想象,不再對句卻用起了疊字,“紛紛”二字落筆自然,余味無窮。
全詩共8句,詩技高超,如珠走玉盤,一氣呵成,是七律中的精品。這首詩大家喜歡嗎?
與“白居易一首炫技的詩歌,詩技高超,如珠走玉盤”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的兩首經(jīng)典五律詩,表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白居易
人生有時就像一首詩,時而節(jié)奏鮮明,時而曲折婉轉(zhuǎn);人生有時又如一條小河,時而波浪滔天,時而靜水流深。唐代詩人白居易一生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首詩篇,而他自己仿佛也是一首詩。曾經(jīng)也有天真爛漫的少年,16歲時初出茅廬,“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立刻讓他詩名遠(yuǎn)揚(yáng)。
人到中年時,他懂得了適應(yīng)社會、沉淀自我,“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人生無常、頗多感想;晚年的白居易信奉佛教,“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北彼蔚奶K轍曾如此評價,“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xí)禪定,既涉世,屢憂患,胸中了然照諸幻之空也。”下面介紹白居易的兩首五律,歲月滄桑,心境也完全兩樣。
陰雨
唐代: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dú),賴此北窗琴。
元和十四年,48歲的白居易詔授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忠州雖然是遠(yuǎn)離帝京的小城,也算是貶官后一次仕途的升遷。他懷著憂喜摻雜的心情,沿長江經(jīng)岳陽入峽,途中寫下不少有名的詩篇,這首《陰雨》就是其中之一,作者通過對山嵐霧靄、灘頭江水、峽氣彌漫的描述,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也寄托了報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詩人溯江西上,雖然一路美景如畫,可是詩人心中郁悶,既不想看書寫作,也無心賞景,直到客船走了很遠(yuǎn),才慢慢靜下心來觀看兩岸的景色。江山遼闊、霧靄彌漫,山巒重疊、灘急秋濃,前四句寥寥數(shù)語,生動地勾勒出山谷中的氣候以及景物特點。
后面轉(zhuǎn)而開始抒發(fā)感慨,“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這兩句一語雙關(guān),云遮眼、雨滴心,既抒發(fā)了山高路遠(yuǎn)、憂心如焚的心境,也彰顯出對仕途艱辛的無奈。最后兩句化用陶淵明置無弦琴的故事,詩人說自己只能依靠北窗之琴排解孤獨(dú),表達(dá)了不甘寂寞的心情。
秋雨夜眠
唐代: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唐文宗大和六年秋,當(dāng)時六十多歲的白居易任河南尹,詩人體衰多病,官務(wù)清閑,加上摯友元稹已經(jīng)謝世,心情特別寂寞冷淡。白居易的詩作感情真摯,風(fēng)格質(zhì)樸,這首詩描寫細(xì)致,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安適閑淡的老翁形象。
時值深秋,夜雨綿綿,可是詩人卻似乎根本不在意。這位老翁已經(jīng)習(xí)慣了靜謐閑適的生活,除了朋友來訪時一起吟詩喝酒,基本上很少出門。外面雨聲嘀嗒不停,他卻“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一個“美”字,充分地表達(dá)出詩人雖然身體欠佳,卻煩惱皆忘的情懷。
開心時,詩酒助興;惆悵處,焚香參禪。詩人經(jīng)歷過坎坷,卻不想記在心上,希望晚年遠(yuǎn)離那些喧囂和煩惱。所以在這樣一個雨夜,正好可以美美地酣睡。此時烘瓶里的燃料已化為灰燼,老翁依然睡意不減,又“香添暖被籠”,還要繼續(xù)他的美夢。
第二天清晨天氣嚴(yán)寒,詩人很晚才起床,卻發(fā)現(xiàn)“霜葉滿階紅”。秋風(fēng)蕭瑟、秋雨無情,若是在以前,詩人必然感慨萬端,可是現(xiàn)在他心境淡泊,卻更愛那霜染的紅葉,似乎也像自己靜享生命的空靈。
與“白居易的兩首經(jīng)典五律詩,表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白居易”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的經(jīng)典古詩《采蓮曲》賞析,最后一句為點睛之筆
漫漫長夏,最讓人喜愛的花莫過于荷花,最讓人神清氣爽的地方莫過于荷塘。撐一支竹篙,乘一葉小舟,在碧波蕩漾的荷塘中穿梭而行,讓蓮的清香溢滿人的臉龐,這是一種怎樣的浪漫呢?只可惜,這樣的浪漫,只能在古詩詞中尋覓了。
《采蓮曲》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留下的一首寫采蓮的經(jīng)典名篇。它寫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期間,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白居易這首詩的內(nèi)容,主要是描寫了一位采蓮少女見到情郎后嬌羞的情態(tài)。雖然說把人物心理狀態(tài)描摹的生動而傳神并不容易,但是白居易這首詩無疑是做到了,尤其是后兩句通過少女動作而展開的細(xì)節(jié)描寫,使得整首詩熠熠生輝。正如劉永濟(jì)先生在《唐人絕句精華》中所說:“善于體會人情,故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采蓮曲
唐: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飐風(fēng),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不同于李白的豪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白居易的詩,更喜歡表現(xiàn)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感情的描寫上更是細(xì)致入微。
公元822年,白居易在杭州上任刺史,從此與西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一個夏日的黃昏,他散步到西湖邊,只見湖中的荷花在夕陽的余暉下,顯得美麗多姿。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菱葉縈波荷飐風(fēng),荷花深處小船通”,即在碧水蕩漾一望無際的水面上,菱葉飄飄蕩蕩,荷葉在風(fēng)中搖曳。在荷花深處,采蓮少女的小船正與情郎的小船相遇。很顯然,白居易這兩句詩先是描繪出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盛景,然后以風(fēng)吹動荷葉,進(jìn)而突出藏于荷花深處的人物活動。它就像是一組電影長鏡頭般,為我們細(xì)細(xì)展開,給人以真切感。
一陣涼風(fēng)撲面而來,湖中的菱葉貼在水面上,漾起圈圈漣漪,而荷葉在風(fēng)中輕輕搖曳著,像一個個婀娜多姿的少女,展現(xiàn)她們曼妙的身姿。
在層層疊疊的荷葉間,浮現(xiàn)出了一只小船,時隱時現(xiàn),正緩緩駛向荷塘的幽深處。船上有一位婷婷裊裊的姑娘,正忙著采蓮。
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也就是對人物活動及心理的描摹。它的意思是說,采蓮少女見到了自己的情郎,想要說話卻又含羞地在那里低頭微笑,沒想到一不小心,頭上的碧玉簪兒就落入了水中。我們說白居易這首詩善于體會人情,便表現(xiàn)在這兩句詩中?!坝Z低頭笑”說明采蓮少女內(nèi)心是充滿喜悅的,但因為是女子,故又有羞澀難為情的情態(tài)。
這時,荷葉間又出現(xiàn)了另一條小船,向這位姑娘的船迎面駛來。原來是自己的意中人來了,這位姑娘怦然心動,隨之羞赧一笑,因羞澀而微紅的臉頰,在荷花的映襯下,格外嫵媚動人。
姑娘低下頭,朱唇微啟,想和心上人說些什么,卻無法表達(dá)。突然間,撲通一聲,她頭上的碧玉簪子掉入了水中。
看到這幅可愛的場景,白居易頓時怔住了,為了留下這美好的瞬間,他寫下了這首《采蓮曲》。
最純真的愛情,往往只會出現(xiàn)在那不經(jīng)意間的相遇。在目光交匯的一瞬間,兩顆心都消融在對方含情的眼神里,讓我們找到了愛的甜蜜,體會到了人生的美妙。
其實沒有下一句“碧玉搔頭落水中”,這句詩已經(jīng)將少女的嬌羞表現(xiàn)的生...
查看詳情>>與“白居易的經(jīng)典古詩《采蓮曲》賞析,最后一句為點睛之筆”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一首寫相思的古詩,恰巧與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有相似之處
白居易的《長相思》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無論是在格式、體裁、字?jǐn)?shù)、表達(dá)情感上都出奇的相似。
《長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山一程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白居易的《長相思》描寫的是一位懷念丈夫的女子。
“明月人倚樓”,她倚靠在樓欄旁,思念如潮水一般翻騰涌來,涼涼月色淡如水,一絲也抺不去她的哀愁。
她的思念是那樣的綿延,“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她多希望思念如水一樣能流到她的丈夫那里,告訴他快歸,快歸。
她的思念是那樣深厚 ,“吳山點點愁”,江南群山起伏的山峰有多少,她的思念就有多少。
她的思念是那樣的絕美,“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任何一切都淡化不了她對他的思念,這種愁思除非他歸來才肯罷休!
白居易這首《長相思》據(jù)說是寫他的歌姬樊素的。據(jù)說在白居易六十多歲時,得了風(fēng)疾,半身麻痹。為了樊素的將來幸??紤],他還是忍痛斬斷情絲,放良馬和樊素離去。放歸樊素白居易日日夜夜思念樊素,于是以閨婦的口吻寫下了這首令人肝腸寸斷的《長相思》。在朦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簾的充滿了哀愁不盡流水。
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恰巧寫的是一位男子,也就是他自己,他想念家人,想念妻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山水迢迢路漫漫,一程又一程,離家越來越遠(yuǎn)。他隨軍向著山海關(guān)進(jìn)發(fā),但是他的心呢?心系著家啊!
“夜深千帳燈”,千萬盞燈火爍爍,又一個在深夜無法入眠的人。
“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他夜不能寐,都怪這狂風(fēng)暴雪太聒噪,故鄉(xiāng)就沒有這樣的聲音。其實,他的家鄉(xiāng)在北方,哪能沒有風(fēng),沒有雪,只不過是人的正常思維,再好的地方也沒有家里好。
當(dāng)然,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是懷念他的家鄉(xiāng),更包括他的妻子,并不是指白居易的《長相思》中的那個女子。
但是,納蘭性德的妻子會不會像“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那位女子一樣想念他的丈夫呢?
康熙二十一年,納蘭性德隨從康熙到盛京告祭祖陵。他想念遠(yuǎn)在家中的妻子 ,寫下了一首詞,抒發(fā)了對妻子的思念。
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
清:納蘭性德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tuán)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其二,納蘭性德的妻子盧氏病逝后,他隨從康熙來到邊塞,他又創(chuàng)作了一首詞,抒發(fā)了他的孤獨(dú),不能盡快回家的愁思。
菩薩蠻·黃云紫塞三千里
清:納蘭性德
黃云紫塞三千里,女墻西畔啼烏起。落日萬山寒,蕭蕭獵馬還。
笳聲聽不得,入夜空城黑。秋夢不歸家,殘燈落碎花。
在納蘭性德的詩中,很多首都是描寫對原配妻子盧氏的追思。
康熙十三年,納蘭性德迎娶了門當(dāng)戶對,美貌與才德兼?zhèn)涞谋R氏。二人琴瑟和鳴,情投意合,才子配佳人。想必,在納蘭性德遠(yuǎn)行的時候,他的妻子也一樣思念自己的丈夫吧!
那時...
查看詳情>>與“白居易一首寫相思的古詩,恰巧與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有相似之處”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一首寫閨怨的詩歌《長相思》,與李煜的《長相思》你更喜歡哪首?
《長相思》是樂府題,多抒寫離別相思之情。我們每每說到長相思,都是無限的纏綿繾綣。白居易和李煜筆下,兩首最經(jīng)典的《長相思》,你更喜歡哪一種相思之意呢?
《長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白居易的這首《長相思》,是抒發(fā)“閨怨”的名篇,構(gòu)思新穎奇巧。它寫一個閨中少婦,月夜倚樓眺望,思念久別未歸的丈夫,充滿無限深情?!∩掀菍懢?,暗寓戀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寫少婦丈夫外出,隨著汴水、泗水向東南行,到了遙遠(yuǎn)的地方;同時也暗喻少婦的心亦隨著流水而追隨丈夫的行蹤飄然遠(yuǎn)去。第四句“吳山點點愁”才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zhuǎn)地表現(xiàn)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
下片直抒胸臆,表達(dá)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怨恨。恨”且“悠悠”,無窮無盡,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愛人歸來,所以詞中說“恨到歸時方始休”,——這一句既是思婦的心理活動,也是詞人揆情度理給她的思念所作的結(jié)論?!霸旅魅艘袠恰本洌蚪忉尀閻廴藲w來之后雙雙倚樓望月,即把這一句作為“恨到歸時方始休”的補(bǔ)充句;或解釋為思婦對著汴泗懷念愛人的時間、地點。在這兩種解釋中,本文取后者。月明之夜,思婦難寐,正是懷人念遠(yuǎn)之情最濃重的時刻。這個結(jié)句極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升華主題的作用。
白居易這首詞是寫給他家中的歌姬樊素,白居易六十多歲時得了風(fēng)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賣掉家中的好馬并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
樊素也因此傷感落淚說:“馬都不愿意離開主人,難道我還不如一匹馬嗎?”
樊素是白居易最喜愛的歌姬,他心中又怎么能夠不難過,但是想到此時樊素只有二十多歲,拖幾年再嫁人就難了。于是,白居易長嘆一聲,揮手作詩讓她離去。
《長相思·一重山》
南唐: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yuǎn)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fēng)月閑。
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是那么遠(yuǎn),天是那么高,煙云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菊花開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悠悠明月照在簾子上,隨風(fēng)飄飄然。
這首詞和白居易的《長相思》有相似之處,也是一首閨怨詩。整首詞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抒發(fā)了一位思婦對離人的無限思愁。
該詞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tài)、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cè)重于表現(xiàn)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xiàn)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以側(cè)面表現(xiàn)她的情感,人與景,景與情相交映。通篇寫愁,卻不見愁字,而秋思之意,浮于字里行間。
李煜寫這首詞的時候還是早期,并沒有經(jīng)歷后面的亡國之事,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年幼生活的全部皆是宮廷的繁華和奢靡的享樂,心里只有男歡女愛的情感。他筆下的相思,是一重山、兩重山也無法隔斷的真情,是時間荏苒也無法磨滅的美好。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yuǎn)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
查看詳情>>與“白居易一首寫閨怨的詩歌《長相思》,與李煜的《長相思》你更喜歡哪首?”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一首詠春風(fēng)的古詩《春風(fēng)》,詩人的思路有何不同?
春風(fēng)是寫春天的詩中最為重要的意象之一,“春風(fēng)朝夕起,日日吹綠深”,她帶著吹面不寒的暖意,又綠江南岸,裁出細(xì)柳葉,吹開二月花。
在詩人眼里,春風(fēng)不是無聲無息、來去匆匆、無情無感的,而是分外有情。
在唐代武元衡筆下,她仿佛知道游客心思,“春風(fēng)過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fēng)到洛城”;在李白筆下,她仿佛知曉離別人的悲苦,“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就連春風(fēng)吹花落都仿佛是離開之前有意為之,是為盛夏做好準(zhǔn)備,所以王安石寫“春風(fēng)取花去,酬我以清陰”。
春風(fēng)的有情,也體現(xiàn)在白居易的一首詠春風(fēng)詩里。在這首不知名的詩里,白居易用他一貫的淺顯直白的語言娓娓道來,從細(xì)致觀察的自然現(xiàn)象中提煉出春風(fēng)動人的另一面,最后兩句尤其生動可愛,讀一遍就能背下來。
《春風(fēng)》
唐·白居易
春風(fēng)先發(fā)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里,亦道春風(fēng)為我來。
春有百花。梅花最早開放,其時,寒意仍甚,冰雪著身,梅花凌寒而開,最為人所敬重愛戴。梅花之后,待春意漸暖,山村、水鄉(xiāng)、農(nóng)家里,桃梨櫻杏百花爭艷。
在寫春天的名詩里,詩人大都是重點選取其中一兩種花來進(jìn)行描寫,或?qū)懨坊?,或?qū)懱一ǎ驅(qū)懶踊?,或?qū)懤婊ā赜^《行香子》里有寫“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已經(jīng)算是較多的花意象的列舉,是以春花齊放來突出春光的繁盛。
而在白居易此詩思路卻有不同,他將春天里最為常見的這幾種花都挨著寫了個遍,卻并非單是為了突出大好的春光,也并非毫無頭緒地雜亂排列,而是根據(jù)對自然與生活細(xì)致觀察的結(jié)果來寫的。
詩前兩句按照開放時序?qū)追N花寫入,他說,春風(fēng)最先將梅花吹開,而后櫻花、杏花、桃花、梨花依次開放,在和暖春風(fēng)的吹拂下,一幅百花絢爛圖徐徐鋪展開來。
后兩句才是他的用意所在。除了那些我們常見的、認(rèn)為美的花朵,在人跡罕至、注意力所不及的深村里,薺菜也開出了白色的小花,榆樹也結(jié)起了榆錢兒,山野風(fēng)景呈現(xiàn)出一派蓬勃生機(jī)。并用擬人手法,賦予它們生命,也道:春風(fēng)也是為我們而來的!
詩中所提到的這幾種花,梅花最為珍貴,是“苑中梅”,而櫻杏桃梨也是為人所種,是為人珍重的對象,而最后的薺花跟榆莢,不僅所處的位置是在深村,而且是野生的,不被人澆灌、不為人所厚待。
可春風(fēng)不因無人到、少人關(guān)注而不至,她無私而有情,對萬物平等,無論是處于花園中備受呵護(hù)的名花,抑或是只能自生自滅的野花野草,她都一視同仁地對待,盡情地吹拂。
而除了能感到春風(fēng)的有情,讀這首詩時,我腦子里其實也一直回蕩著另一首小詩,它說:“苔花如米小,也學(xué)牡丹開”,是小生命的積極怒放。而白居易詩里,雖然寫薺花跟榆莢是從側(cè)面對春風(fēng)無私的歌頌,但從中也可領(lǐng)略到野花村樹們生命力的頑強(qiáng)與向上。
不為所處之地的偏僻荒涼而放棄生長,因為那一年一度的春風(fēng)啊,也是為我而來的。
與“白居易一首詠春風(fēng)的古詩《春風(fēng)》,詩人的思路有何不同?”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在屢受打擊后寫的古詩《天可度》,告誡后人如何來對待小人
在唐朝的詩壇,白居易所處的年代有些尷尬。此時唐朝已經(jīng)被安史之亂折騰得死去活來,百業(yè)凋零,根本沒有盛唐時那樣煜煜生輝的景象。在詩壇上,更是因為李白、杜甫等人的成就太高,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白居易和好友元稹一起,推動了新樂府運(yùn)動,在理論上確定了當(dāng)時詩壇的走向,也奠定了他一代文宗的地位。
盡管本身才華橫溢,對朝廷赤膽忠心,但白居易的仕途并不順?biāo)?。他屢遭打擊,甚至連母親看花墜井,也被人誣陷是因為他寫有“賞花”及“新井”詩。再加上他的詩歌,針砭時弊,具備“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特點,所以白居易經(jīng)常性地因讒言而被遠(yuǎn)謫。
在總結(jié)仕途多舛和命運(yùn)沉浮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之后,白居易寫下了一首叫做《天可度》的詩歌。它直白易懂,痛斥了人世間的魑魅魍魎,并且告誡后人如何來對待小人。不可否認(rèn),在此詩之中,也有部分消極成分,不符合現(xiàn)在社會價值觀,我們應(yīng)該甄別閱讀: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勸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婦為參商。
勸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
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
君不見李義府之輩笑欣欣,笑中有刀潛殺人。
陰陽神變皆可測,不測人間笑是瞋。
文章第一、二句開宗明義,“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直接說明天地都可以度量,但是只有人心卻防不勝防。第三、四句“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則點明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那些小人看起來赤膽忠心,其實卻是滿嘴謊言,巧舌如簧。
第五、六句“勸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婦為參商”其實包括著一個典故,出自《戰(zhàn)國策》。魏王送給楚王一個王美人,非常得寵,這引起了楚王曾經(jīng)的寵姬鄭袖的嫉妒。但是鄭袖若無其事地與王美人拉關(guān)系,并且告訴她:你一切都很美,但就是鼻子白璧微瑕,楚王就這點不喜歡。此后,王美人見到楚王時,都掩著鼻子,鄭袖又告訴楚王,這是王美人嫌棄他有狐臭。結(jié)果楚王大怒,將王美人的鼻子割下了。
第七、八句“勸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則是另外一個典故,那是出自于《太平御覽》的。西周時尹吉甫的兒子伯奇,對自己的后母很好,但后母卻處心積慮要除掉他。有一次,后母將蜂毒涂在衣服上,伯奇看到了要幫他驅(qū)除,結(jié)果被尹吉甫看到。后母誣陷伯奇不軌,即使尹吉甫是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也不免上當(dāng),竟然逼死了兒子。
這兩個典故,都是用歷史上的典故,來說明人心險惡,可以讓夫妻、父子反目成仇。也告訴讀者,對于表面上虛偽的人,應(yīng)該加以辨識,不能讓那些小人有機(jī)可趁。
接下來的四句“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其實也暗含孔子見老子的典故。但是,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海底的魚、空中的鳥,都可以捕殺。只有人心隔著肚皮,即使在咫尺天涯,也不能預(yù)料。
最后兩句之中,作者以唐朝著名的奸相李義府為例,說明這種“笑里藏刀”之人,都是要提防的。千萬要小心他們的行為,不要被他們表面的偽善所迷惑!
白居...
查看詳情>>與“白居易在屢受打擊后寫的古詩《天可度》,告誡后人如何來對待小人”相關(guān)的文章
白居易為女兒寫的詩《金鑾子晬日》,詩中都是期待,卻不幸說中夭折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在仕途上也算是順利,官至翰林學(xué)士。但是在生活上卻不是這樣,白居易直到37歲才成婚,這在古代可是一個很難讓人接受的成婚時間。其實這是因為白居易有一位青梅竹馬的戀人,但是母親不愿意讓他娶這個女子,所以白居易一直拖著沒有成親。直到37歲,才不得不妥協(xié)。
在成婚兩年之后,白居易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孩子。是一個女孩子,其實白居易是更喜歡男孩子的,因為他覺得男孩子可以以后和自己一樣,成為一名詩人,繼承自己的衣缽。但是因為是第一個孩子,所以白居易也是非常珍愛這個女兒。在女兒周歲的時候,寫下了一首詩,沒想到這首詩后來真的應(yīng)驗到了女兒的身上。
《金鑾子晬日》
唐·白居易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鑾。
生來始周歲,學(xué)坐未能言。
慚非達(dá)者懷,未免俗情憐。
從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
若無夭折患,則有婚嫁牽。
使我歸山計,應(yīng)遲十五年。
白居易的女兒名叫金鑾子,在周歲時,白居易寫下這首詩,表達(dá)自己對女兒的期待。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我快要四十歲了才終于有了一個女兒,我給她起名字叫金鑾子?,F(xiàn)在她已經(jīng)滿周歲了,還在學(xué)坐、學(xué)說話。真想早點聽到她叫自己一聲爸爸,很慚愧我不能像那些曠達(dá)的人一樣灑脫。只能像尋常人一樣疼愛我的孩子,從今以后我就有了一個牽掛,但是這也是甜蜜的負(fù)擔(dān),安慰自己眼前開心就行了。
接下來的兩句可以說是白居易的猜測:如果女兒沒夭折的話,應(yīng)該會長到婚嫁的時候。這樣一來,我歸隱的計劃,就要推遲十五年。沒想到,白居易的話真的在女兒身上發(fā)生了。在這個孩子三歲的時候,就夭折了。愛女的離世,白居易傷心不已。
白居易一生很想有個兒子,但是他一生一共有過五個孩子,只有一個兒子,名叫阿崔。不幸的是,在三歲的時候也夭折了。最后這五個孩子只有一個女兒長大成人,后來還有了自己的孩子。白居易那個時候抱著自己的外孫,心中很是欣慰。
可悲的是,白居易寫給女兒的詩,竟然真的成了女兒的命運(yùn)。這樣的“烏鴉嘴”,讓人不知道說什么。有些話,還是不要這樣說出來比較好。對于這件事,你怎么看?
與“白居易為女兒寫的詩《金鑾子晬日》,詩中都是期待,卻不幸說中夭折”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