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李白寫給杜甫的四首詩歌賞析,看兩個男人之間的友情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的最耀眼的詩人,也是今天大家爭相詠頌的兩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在詩詞上的成就非常大,而且也是同一時期的人,因此人們更加期盼他們倆能擦出怎樣的火花來。杜甫給李白寫了13首詩,小編上篇文章有所體現(xiàn);而李白給杜甫只寫了4首詩,小編今天便和大家盤點下李白給杜甫寫的這4首詩。
-01-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開頭劈頭說來這里為了什么事,像是問別人,又像是自言自語,給人一種懸疑效果。第一聯(lián)偏向于自己的主觀情緒,第二聯(lián)偏向于自己周邊的環(huán)境。第三聯(lián)寫沒有心情去喝醉酒,唱歌也不能忘記憂愁。前三聯(lián)似乎都是寫自己的情況,和杜甫沒有什么關(guān)系,也沒有一個思字,讓人摸不著頭腦。直到第四聯(lián)迸發(fā)出一個思字,才知道前三聯(lián)都是為第四聯(lián)作渲染,使得思念更加真切。
再從頭回去看,就可以看出,我來這里就是思念杜甫你呀,即使周邊那么好的景色,但是我都沒有心情去喝醉酒,沒有心情唱歌,都是為了思念杜甫你呀!我思念你,就像這汶水,日日夜夜的跟隨著你南行??梢娎畎淄ㄟ^這種迸發(fā)式的思念,讓感情更加濃重。
-02-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唐 李白
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人和杜甫有兩次同游,這首詩是李白第二次和杜甫同游后,再東石門分離時,李白臨時而作的一首詩。第一聯(lián)寫李白和杜甫同游時的情景,正如杜甫寫和李白同游的詩中所說:“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一起豪飲,出入同行,遍游魯郡。第二聯(lián)未離別,先寫愿望,希望可以再重逢,一起豪飲。杜甫思念李白的時候說了“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可見杜甫和李白都希望有重逢之日??梢娝麄兊挠亚橹?。古人送別,都是用酒來送別的,李白這時無比感慨的對杜甫說,我們要分開了,就讓我們喝完手中的酒吧!可見李白戀戀不舍之情。
-03-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這首詩據(jù)說是李白寫個杜甫的送別詩,目前存疑,還沒有確定,不過和上一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對比,地點都是在魯郡,季節(jié)也是在秋天,而且時間也很接近。這首據(jù)說是746年所作,而上一首745年所作,也有說是746年所作的??梢姡畎缀投鸥﹄x別時,李白有可能寫了兩首送別杜甫的詩,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對杜甫的友情是多么深厚呀!一首詩表達還不夠,還另寫一首再來表達。
-04-
戲贈杜甫
唐 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據(jù)說這首詩作于746年,也是在齊魯相遇時所作。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李白嘲諷杜甫拘束遲緩,看不起杜甫所作。不過從李白寫個杜甫的詩和杜甫寫個李白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李白從...
查看詳情>>與“李白寫給杜甫的四首詩歌賞析,看兩個男人之間的友情”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雅罵中的經(jīng)典詩歌《戲為六絕詩》賞析,深得后人贊同
我們常喜歡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沒什么文化修養(yǎng)的人罵人是直接了當(dāng)?shù)?,幾乎能立馬聽出來并反駁。但是對于那些有一定文化的人來說,就算被罵,也可能不會第一時間聽出來,甚至還會以為對方在夸贊你。眾所周知,唐朝是一個在經(jīng)濟文化上都十分繁榮的朝代,杜甫的詩極具現(xiàn)實意義,他曾經(jīng)寫過一首令人回味無窮的詩,有文化的雅罵就是不一樣。
古人語:嬉笑怒罵皆文章,古代處處都是才人輩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之人更是隨處可見。出口成章之人即使是在表達不滿這件事上也是粗放豪邁,文人墨客時刻都講究斯文,所以唇槍舌劍的事例更是屢見不鮮。
中國古代的詩文化距今已經(jīng)有上千年歷史了,自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眾多詩歌,其中以《詩經(jīng)》為代表。在唐朝之前涌現(xiàn)過太多才高八斗的詩人,他們或許有多種身份,吟詩作賦只不過是其中一項拿手的,比如曹操父子;又如東晉時期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南北朝以山水詩聞名的謝靈運等等,他們開辟了一條不一樣的詩歌文化之路。
到了唐朝詩歌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這其中代表人物是層出不窮,就不再拿出來列舉。這就導(dǎo)致一部分文人騷客志得意滿,身處在大唐盛世,就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要高出前朝先輩們,甚至班門弄斧的對他們的詩歌指指點點。這種行為不被詩圣杜甫看在眼里,他為此還寫下了一首《戲為六絕詩》來批判那些文人,其中最后兩句堪稱是雅罵中的經(jīng)典。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三十五歲以前,他讀書、游歷。天寶年間來到長安,仕進無門,十年困頓之后,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他流亡顛沛,竟被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他棄官西行,最后到達四川,定居成都。曾經(jīng)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fēng)格多樣,“沉郁頓挫”四字準確地概括出了他的作品風(fēng)格。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dāng)時社會矛盾、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都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戲為六絕詩》
王楊盧駱當(dāng)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杰在當(dāng)時的時代條件下,他們的作品已經(jīng)達到最高的造詣。四杰的文章被認為是輕薄的,被守舊文人譏笑。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四杰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杜甫針對部分文人貴古賤今之陋習(xí)進行了有力抨擊,和如今天我們今...
查看詳情>>與“杜甫雅罵中的經(jīng)典詩歌《戲為六絕詩》賞析,深得后人贊同”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寫給妻子的詩歌《月夜》,杜甫與楊氏的愛情堪稱典范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作為“詩詞圈”里緊隨詩仙之后的璀璨明星,杜甫在語文課本中的“出鏡率”極高。但是,世人都知杜子美,卻對他的夫人楊氏所知甚少。
作為詩圣的夫人,楊氏自非庸脂俗粉。
雖然,史料中關(guān)于這個女人的記載很少,不過,能讓杜甫傾心的,想必定是當(dāng)世罕見的奇女子。杜甫和她的關(guān)系情比金堅,堪稱唐朝的“模范夫妻”。當(dāng)時文人三妻四妾的情況很多,可是,弱水三千杜甫只飲一瓢,這一瓢與眾不同的水,就是奇女子楊氏。
楊氏是當(dāng)朝司農(nóng)少卿楊怡的女兒,她與杜甫在開元二十九年喜結(jié)連理。當(dāng)時的杜甫即將迎來而立之年,而楊氏還不到二十歲,兩人雖然有些代溝,但是,老夫少妻的情況,在古代比較常見。他們的感情十分融洽,琴瑟和鳴,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雖有磕磕碰碰,但是,二人始終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自從楊氏嫁給了杜甫以來,杜甫的經(jīng)濟條件每況愈下。也許杜甫天生缺乏財運,終其一生都過得窮困潦倒,連溫飽都成了問題。楊氏是大戶人家出生的金枝玉葉,可是,在嫁給杜甫后就告別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兩人不但缺衣少食,連安穩(wěn)都成了一種奢望。饑餓、疾病、生離與擔(dān)驚受怕充斥著他們的婚姻生活。
多年以來,楊氏不但要跟著丈夫忍饑挨餓,還要陪著他顛沛流離,時常因杜甫遠走而獨守空閨。就連他們的小兒子,也因疾苦的生活早夭。雖然,杜甫一生困頓,但是,他也不乏一顆想要為家人帶來好生活的進取心。家庭責(zé)任感向來與金錢無關(guān),杜甫就是一個家庭責(zé)任感極強的男人。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杜甫沒有能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作為楊氏的丈夫,杜甫甚至連首飾都沒有送過妻子一條。杜甫常年為了生計奔波,養(yǎng)兒持家的重擔(dān)被壓在楊氏柔弱的肩膀上,這常使杜甫陷入深深的自責(zé)中。所以,他才會留下“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的句子,將所有過錯都歸咎于自己能力不足。
楊氏雖是個嬌滴滴的金枝玉葉,但是,她的骨子里卻展現(xiàn)出超越普通女子的剛強。她用柔弱的雙肩挑起持家的責(zé)任,用稚嫩的雙手揮舞鋤頭,在田間日出而作,在日落之后,她又會在燈光下為丈夫和兒子縫縫補補。杜甫帶著妻子來到成都后,兩人總算過上了一段好日子。雖然生活依舊樸素,但卻多了許多調(diào)劑品。
在成都居住的日子里,楊氏找回了作為世家小姐的感覺。閑來無事,她便會陪著丈夫下棋,兩人也會在湖面上泛舟。琴棋書畫為平淡的日子增色添彩,這是楊氏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杜甫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與達官顯貴們出入風(fēng)月之所,每天在觥籌交錯中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在這一過程中,杜甫也曾見過比楊氏更美麗的鶯鶯燕燕。
不過,杜甫并未在紙醉金迷的日子里沉淪,他亦對發(fā)妻忠貞不二。文人雅士大多喜好風(fēng)流,不過,我們卻很難在關(guān)于杜甫的史料中發(fā)現(xiàn)風(fēng)流逸事。杜甫對燈紅酒綠的生活沒有一絲興趣,反倒對熱衷此道的好友進行善意的規(guī)勸。杜甫將全部愛情都給了楊氏,他一生作詩無數(shù),關(guān)于愛情的詩句卻無不與楊氏...
查看詳情>>與“杜甫寫給妻子的詩歌《月夜》,杜甫與楊氏的愛情堪稱典范”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的詩歌《江南逢李龜年》賞析,詩中的落花有什么深意?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是老杜的一句感嘆,其中當(dāng)然有寓意和暗示,老杜這首詩,就一個主題——撫今思昔。只不過借用了李龜年這個人。我們來看一下寫作背景,你就明白了。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這兩句是追憶當(dāng)年自己和李龜年的交往。
李龜年何許人也?開元盛世的人民藝術(shù)家,在音樂方面,不論唱歌還是樂器亦或作曲填詞,就沒有李龜年不會的。唐朝有三絕,是李白的歌、裴旻的舞、張旭的草書,要我說啊,還可以加上個李龜年的音樂,稱四絕。
而在盛唐那個浪漫的時代,李龜年這樣的人民藝術(shù)家的身份也遠不是后世那些所謂戲子可以比的。他曾創(chuàng)作《渭川曲》感動了唐玄宗,后來長期作為王公貴族的御用藝術(shù)家,專門負責(zé)皇族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策劃。
詩中說的岐王李隆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弟弟;崔九是誰有兩種說法,一說崔滌,一說崔興宗,不管是誰吧,反正都是朝中大員,而且是頗受玄宗皇帝喜愛那種。
當(dāng)時的杜甫呢,正處于年少輕狂的時期,他開口詠鳳凰,加上整個唐朝本來對詩文就很看重,所以杜甫很自然地受到了岐王和崔九的賞識,經(jīng)常去兩位家中談?wù)勗娬撜撐氖裁吹摹?/p>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甫認識了李龜年,彼時一個年少輕狂,因詩文受看中,另一個成名已久,因音樂受到重用,又正是唐朝全勝時期,那是一種怎樣的意氣風(fēng)發(fā)?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盛世沒盛世多久,安祿山老賊犯了,搞一出安史之亂,從此盛唐不再,國家逐步走向衰敗。杜甫和李龜年自然也告別了王公貴族家的生活,開始漂泊江湖,也正是這樣的境遇,才成就了杜甫后來的詩史。
這不,兩人自從分道揚鑣之后,很多年沒見了,落難逃亡到江南的時候,兩人再度重逢,杜甫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正是江南風(fēng)景最美的時候,這落花時節(jié)我又與你相逢。
落花:
回憶起當(dāng)年的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簡直恍如夢境。美好的一切,都是夢,現(xiàn)實是眼前的落花。
你想,曾經(jīng)的他們,因為各自的才華,受到重用和賞識,曾經(jīng)的大唐,屹立于世界之巔,這才過去了幾年啊,一切都變了,兩個才子成了江湖獨行客,輝煌的大唐也已經(jīng)衰敗,怎能不讓人心生飄零孤苦、今不如昔之感?
杜甫這首詩,從盛世入筆,以落花而收,他收的僅僅是眼前飄落的花朵嗎?顯然不是,收的是沉淪的身世、亂離的時勢,這其中包含著杜甫心中那不甘、不忍。他回憶當(dāng)年,盛世的美好生活才剛剛開頭呢,轉(zhuǎn)句又著眼現(xiàn)實,沒想到已經(jīng)結(jié)尾了。
就這樣吧,再多說一句都沒有意義。
與“杜甫的詩歌《江南逢李龜年》賞析,詩中的落花有什么深意?”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夢見李白的一首詩歌賞析,詩的結(jié)尾詩人在擔(dān)心李白什么?
說起詩詞,就不得不說李白和杜甫了,李白和杜甫的詩詞所達到的境界,所達到的高峰,至今都沒有人能超越,可謂千古無人,后無來者。而李白和杜甫的之間的友誼,也是膾炙人口的,他們之間都有互贈詩,杜甫寫的多,李白卻回贈的少。
因為在唐朝那個年代,李白早有詩名的時候,杜甫才剛出道,畢竟李白大杜甫11歲。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一首詩,杜甫夢到李白寫了一首詩,開頭便是一個死字,讓人同情李白的遭遇!全詩有些長,讓人讀出了悲憫,更讀出杜甫對李白的友誼,我們不妨一起來欣賞一下,全詩文如下:
夢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葉青,魂返關(guān)塞黑。
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字面上,很多人估計讀不出什么感覺來,因為這首詩中用了幾個典故,我們不妨一起來分段欣賞一下,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寫的當(dāng)真很好,很深情,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起句就起得非常特別,一個死字作開頭,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因為此詩是寫夢的,夢到李白后,才提筆去寫。李白當(dāng)時的境遇,的卻讓人生憂,特別是李白被流放,兇多吉少,而且當(dāng)時杜甫一直都沒有聽到李白什么消息,讓人感到悲痛。
所以開頭就以死來襯托出與李白的生別之情,讓人還沒開始讀,就感覺很傷心,很悲切。而這句的意思,就是說死別總是讓人哭的是泣不成聲的,生離更是令人感到悲傷。這里讓人想起來楊絳的一句語錄:“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可想生離,也是讓人很絕望的。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strong>
瘴疬是指瘴氣,舊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氣, 這句的意思是說江南山澤是瘴疬流行之處, 為什么沒有聽到被貶謫的人消息呢?
可想杜甫是一直心中掛念著李白,想跟李白聚一聚,喝一喝酒,一起寫詩論道。可惜就是這樣的一個愿望,成了終身的遺憾。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址瞧缴辏愤h不可測?!?/strong>
這句是詩人自己的感嘆,他感到李白好像知道自己思念他過度,所以才跑到杜甫的夢中與他相見,所以讓杜甫感到更加悲傷。
因為杜甫知道李白此時的遭遇,兇多吉少,而后一句,更體現(xiàn)出詩人杜甫對李白的擔(dān)心。他想到莫不是李白已經(jīng)去世了,來夢里與他相見的是李白的魂啊,不然怎么飛過來的?路那么遠,是生是死都很難預(yù)料?
“魂來楓葉青,魂返關(guān)塞黑。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strong>
李白生前經(jīng)常住的地方叫楓林青,而杜甫經(jīng)常住的地方是關(guān)塞黑,也就是秦隴地帶。這句更是杜甫的幻想,他想到李白的魂是星夜從楓葉青那個地方趕來的,而魂返回的地方卻是自己住的關(guān)塞黑。
倘若這不是李白的魂,李白又是如何逃脫得了羅網(wǎng)呢?又是如何長了羽翼來見我呢?所以詩人夢到李白,浮想聯(lián)翩,都是在擔(dān)心李白。
而這句中“魂來楓林青”,就是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說系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
查看詳情>>與“杜甫夢見李白的一首詩歌賞析,詩的結(jié)尾詩人在擔(dān)心李白什么?”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寫給偶像的古詩《蜀相》,年年被入選中學(xué)課本,供無數(shù)學(xué)子誦讀傳唱
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又一空前強大統(tǒng)一的王朝,自唐高祖李淵創(chuàng)世開國以來,歷經(jīng)二十一代君王(享國289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在唐朝鼎盛時期不僅物質(zhì)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是極其繁榮,著名的詩歌更是發(fā)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成為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jù)全唐詩不完全統(tǒng)計,在整個唐朝時期共產(chǎn)生了兩千多位有名望的詩人,近五萬多首詩歌佳作更是讓其冠絕古今,一直被世人傳頌。
現(xiàn)如今人們張口可頌李白,閉口能背杜甫,這已經(jīng)是習(xí)以為常的事情了。作為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其詩多是反映當(dāng)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的杰作,因而被后世譽為“詩史”。杜甫的作品也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對后世影響可謂深遠。晚年漂泊蜀地杜甫仍心系蒼生胸懷國事,為此他特地為諸葛亮寫了一首詩,其詩最后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xué)課本!
作為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家庭出身還是非常光鮮亮麗的,他是晉代消滅東吳大將杜預(yù)的二十世孫。據(jù)《舊唐書·杜甫列傳》記載:“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币簿褪钦f杜甫祖上世代為官,其祖父杜審言更是唐高宗年間進士,因此青少年時期的杜甫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而受家境門風(fēng)影響,年僅七歲的杜甫就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
可以說家境優(yōu)越的杜甫自幼就受到各種文化藝術(shù)的熏陶,這也為他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當(dāng)時的社會名流看到他的詩詞歌賦,都夸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fēng)。由于年少成名,杜甫對自己的前途也是非常自信,所以他沒有像大多數(shù)讀書人那樣去考科舉,而是像李白那樣背著一把劍,游蕩江湖,廣交朋友。青年時期的游歷生涯也讓其留下了許多名篇,其中像《望岳》便是他早期的杰作,結(jié)尾那兩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無疑流露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
天寶六載(747年),年齡已經(jīng)到了35歲的杜甫才想到進京城求取功名,然而一件偶然的事件發(fā)生卻奠定了他一生霉運的基調(diào)。原來當(dāng)時唐玄宗突發(fā)奇想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yīng)試,只要你有一技之長,都可以來應(yīng)征,算是唐朝版的“達人秀”。這本來是件好事,但由于這次主持活動的是奸相李林甫,他編導(dǎo)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結(jié)果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大詩人杜甫亦在海選的名單上。這也讓他第一次見識到了官場的黑暗與復(fù)雜。
雖然杜甫詩歌造詣極高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但是杜甫的仕途卻非常坎坷,屢試不第,最終為了謀取功名杜甫竟然客居長安十年之久。杜甫困居長安期間,不斷向權(quán)貴投詩,希望得到他們的賞識推薦,但收效甚微。40歲那年,也就是京漂了6年之后,他進獻的《三大禮賦》終于受到了唐玄宗的贊許,命其待制集賢院。可等到分配官職時,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他又沒有得到官職,還...
查看詳情>>與“杜甫寫給偶像的古詩《蜀相》,年年被入選中學(xué)課本,供無數(shù)學(xué)子誦讀傳唱”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的一首催淚古詩《百憂集行》,說盡貧窮父母的心酸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杜甫成都草堂屋頂茅草被秋風(fēng)“所破”,以致全家淋雨,事后大發(fā)感慨,所寫的一首詩,杜甫不富裕,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杜甫窮到餓死幼子的地步!
幼年的杜甫,家境優(yōu)渥,從小受藝術(shù)熏陶,7歲能詩,妥妥的神童一枚,然而,上帝為你打開一扇門,總會把窗戶給你關(guān)上,詩詞方面的天才杜甫,在仕途上,卻黯然無光,接連數(shù)次參加科考,都榜上無名,無奈之下,想走權(quán)貴路子,但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可惜一無所獲。
在杜甫30歲時,帶著滿腔失望回到洛陽,迎娶弘農(nóng)縣司農(nóng)少卿楊怡之女為妻,楊氏接連給杜甫生育3個兒子,這使得本就窮苦潦倒的杜甫,更加雪上加霜,無奈之下,755年,杜甫接受朝廷安排,做了個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杜甫身兼看管兵器的庫管,和看大門的保安二職責(zé)。
同年11月,杜甫回家省親,一進院子,便聽到妻兒凄慘的哭聲,原來,自己走后,家中無米下鍋,幼子竟然活活餓死,正當(dāng)杜甫悲痛欲絕之時,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一家,處境更加凄慘。
無奈之下,杜甫只能帶著妻兒四處逃難,知道公元795年,才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安定下來,這座草堂,便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定居成都后,為了生存,杜甫只能仰人鼻息,做一些幕僚小官,但杜甫性子“褊躁傲誕”,這種人,哪里是混官場的料?因此杜甫時常遭上司冷落,郁郁不得志,家境也沒多少改善。
公元761年的一天,杜甫大兒子餓的實在受不了,竟然不顧禮節(jié),大聲嚷嚷著問杜甫要飯吃,杜甫是感慨萬千,含淚寫下《百憂集行》。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
這首詩,杜甫先回憶年輕時,身體強壯如牛犢,一日上樹上千回,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回到現(xiàn)實,說自己50歲了,大不如從前,坐多站少,還要強顏歡笑侍奉主人,回到家,家徒四壁,夫妻二人還要為生計發(fā)愁,不懂事的兒子,竟然不顧禮節(jié),大聲嚷嚷著要吃要喝。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杜甫晚年的心酸,但卻道出不少當(dāng)代社會中年人的處境,上有老父老母需要奉養(yǎng),而身體,又不如年輕時見狀,在外強顏歡笑,回家,與妻子相顧無言,為生計發(fā)愁,如果再有個不懂事的孩子,嚷嚷著要買iphone,買阿迪,那真是人生煎熬啊!
與“杜甫的一首催淚古詩《百憂集行》,說盡貧窮父母的心酸”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草堂建成的詩歌《堂成》賞析,人事的辛酸隱含在其中
杜甫內(nèi)心裝著家國,所以他的好多詩都與家仇國恨有關(guān)。生活在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這位詩人飽受人世間的各種血雨風(fēng)霜,所以從杜甫的筆下所迸發(fā)出來的詩句,總是有太多別樣的無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杜甫耐人尋味的一首詩,看似充滿了生活樂趣,其實道盡了人事之辛酸。
堂成
杜甫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fēng)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底到來了成都,幾個月后,他的草堂建成了,這首詩就是在當(dāng)時草堂初建所寫,所以詩的題目為《堂成》。
首聯(lián)描寫了草堂的環(huán)境與方位,背向城郭,臨近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之上;從草堂可以看到周邊郁郁蔥蔥的郊野景色。通過這兩句的描寫,我們可以得知草堂的環(huán)境很幽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相信詩人的心也可以得到安慰。
頷聯(lián)依舊是對景色的描寫,不過它是草堂本身之景?!皹伭职等铡焙汀盎\竹和煙”八個字勾勒出了草堂的清幽僻靜,這里沒有太陽強光的照射,卻又淡淡的云煙籠罩著翠綠的竹子?!耙鳌焙汀暗巍眱蓚€字又再次體現(xiàn)了此處環(huán)境的靜謐感,作者從聲音的角度來從側(cè)面烘托了生活的寧靜。蔥此處能夠很明顯地感知到作者的心情也是比較舒適輕松的,他將自身與草堂融合在一起,享受著這里的一切。
頸聯(lián)緊接著通過寫景來表達情感。因為作者自己的心情很愉快,所以他看待周圍的事物也有著同樣的情感在里面,飛翔的鳥兒與筑巢的燕子都有了自己家,這和他的心境很融合。但是喜悅歸喜悅,從一個“暫”字就能讀出其中的幾分憂傷,因為作者只是暫時安居在此處,以后的路依然無法預(yù)料。
尾聯(lián)有兩層意思,一種是作者寫這首詩與揚雄閉門寫《太玄》而有草玄堂之名的意思完全不同,他并不想在此處寫詩讓草堂成名;一種是揚雄在《解嘲》中標(biāo)榜自己,說他無意追求富貴與功名,其實他是為了發(fā)泄內(nèi)心對仕途不順的不滿。而杜甫只是將草堂作為避身之所,也沒有揚雄《解嘲》中的意思,所以說懶得去發(fā)那樣的牢騷了。
杜甫這首詩雖然寫生活的寧靜,但是這種安逸中還是透露著傷感,盡管他在尾句中作了刻意解釋,也只能說喜憂參半。人事的辛酸終究還是隱含在其中,結(jié)合作者的經(jīng)歷,更是不難理解。
與“杜甫草堂建成的詩歌《堂成》賞析,人事的辛酸隱含在其中”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的代表作《春望》,詩歌背后的尷尬
公元755年唐肅宗繼位之后,杜甫聞訊一個人投奔朝廷。其實我們可以想象當(dāng)時杜甫的心境,畢竟他一輩子都渴望匡復(fù)大唐,渴望扶大廈于將傾。尤其在當(dāng)時安史之亂的背景之下,杜甫期待個人,或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但是令人尷尬的是,杜甫走了沒多遠,就被扣押的長安城。當(dāng)時人們對于杜甫并不覺得是個多大的威脅,因為他的官職實在是太小,就是一個在基層機構(gòu)看管武器庫的,哪有多大的權(quán)勢?他雖然被扣押,但是沒有被囚禁,所以只能在長安城內(nèi)漫無目的的游蕩。
但就是這么一游,他就寫出了一首精美絕倫的唐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就是唐代的杜甫《春望》,通篇都是在寫他看到了什么,“春望”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乃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看到了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記憶當(dāng)中的長安城是何等的繁華,何等的鳥語花香,何等的游人如織,尤其是在這個春天踏青的季節(jié)。但現(xiàn)在呈現(xiàn)的杜甫眼前的是什么呢?
到處都是國破,到處都是草木生。人煙稀少,草木雜生。如何不讓這個情感細膩的詩人發(fā)出感慨?
正是因為詩人有了怨恨的心情表達。所以看到春天的花,看到春天的鳥兒,也覺得他們情緒上都帶有說不出的傷感。我感于戰(zhàn)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nèi)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
這后面的詩句是他對現(xiàn)實狀況的直接描寫?!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兵荒馬亂的歲月已經(jīng)延續(xù)了一個春天,到現(xiàn)在依然沒有結(jié)束,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他們根本就找不到親人現(xiàn)在何處,也根本沒有辦法收到家書。杜甫對于這種感觸不光是對自己人生的未來擔(dān)憂,而是對時代背景下所有普通人的生活狀況感到憂慮。
當(dāng)然,杜甫在詩歌當(dāng)中的“望”并不僅限于眼前所看到的場景,而是有內(nèi)心當(dāng)中的守望。
雖然“國破”但是山河猶在,雖然“草木深”,但畢竟是在陽光明媚的春天。所以他守護的這一座長安城,就是為了重整山河待后生。守護也是一種責(zé)任,守望更代表了詩人對于唐王朝逐漸變好的殷切盼望。
而且后來寫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就是期盼著在這個春天國家能夠早日回歸平靜和安寧,百姓們能夠更加的安居樂業(yè),能夠和家人團聚嗎?
看上去滿眼悲傷,也確實是“沉郁頓挫”,但同樣也充滿著希望和般的期盼。
與“杜甫的代表作《春望》,詩歌背后的尷尬”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一首哭窮的詩歌,意思簡單直白,杜甫在詩中向好友彭州牧訴苦沒錢了
杜甫是唐朝時期我國著名的大詩人,和李白并駕齊驅(qū),有著“詩圣”的美譽,后世之人對他的詩作也推崇備至,認為他的詩作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價值。然而如此聞名天下的杜甫,卻有一首為借錢而創(chuàng)作的詩篇,這里面又是怎樣的一個原因呢?
歷史上真實的杜甫,雖然身負盛名,但他的大半生,卻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顛沛流離,窮困潦倒?;蛟S因為自身這種窘迫的境況,使得他更為關(guān)注現(xiàn)實。因此他的許多詩篇,都以反映人民疾苦,如我們所熟知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就曾這樣記載:“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還有那句聞名千古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比绻娙藳]有親身經(jīng)歷,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極具切膚之痛的詩句呢?
對于杜甫自己來說,他心系天下,憂思蒼生,然而他也只能自我悲嘆罷了,因為有時杜甫自身都會陷入困境之中。
唐肅宗時期的上元二年,漂泊半生的杜甫,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遭遇了危機,幾乎到了斷炊的地步。萬般無奈之下,他揮筆寫下了一首《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全詩內(nèi)容如下: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
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杜詩以“沉郁頓挫”聞名于世,經(jīng)歷唐朝由盛轉(zhuǎn)衰后,詩人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字煉句鍛造出多首飽含悲憫、風(fēng)格渾厚的不朽史詩。
這首詩堪稱史上最文藝的借錢詩,詩人老來窘迫,生活拮據(jù),故作詩一首向彭州牧討錢救急?!笆裁磿r候借點錢來救急?”的詞句讀來讓人一樂的同時,也能夠觸動讀者的同情心。
這個高彭州不是別人,正是與岑參并論的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如果對他不太熟悉的話,也應(yīng)該聽過此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和杜甫相反,雖然其前半生不甚得意,但自“安史之亂”起,卻開始走上了人生巔峰?!杜f唐書》因而嘆道:“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p>
歷史泄露的傳聞里,李白、杜甫和高適曾一度是結(jié)伴相游的好伙伴,而且相約一起去尋找神仙食用的“仙草”。杜甫在《贈李白》其一里寫著:“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碑?dāng)時是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四月,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游玩到洛陽。其時的李白是名聲昭著的,而杜甫仍默默無聞。聽到李白到來的消息,杜甫肯定會去拜訪、交流、切磋一二的。果然,兩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
本詩簡單明了,意思直白,杜甫在詩中向好友彭州牧訴苦說:我今年已經(jīng)年過半百了,秋天來了,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之中,所以您能不能借一點錢給我嗎?不難看出,全詩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卻道出了大詩人杜甫無奈的處境和滿腹的心酸。但即使如此,杜甫依然憂國憂民,創(chuàng)作出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歌,傳唱千古經(jīng)久不衰。
在自己最窮困潦倒的日子里,能夠讓杜甫想起來的人,大概也只有曾經(jīng)交心,現(xiàn)在仍然關(guān)心著自己的高適,可以對自己給予適當(dāng)?shù)貛椭?。所以才有了以上那首“求助詩”的誕生,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仍然可以從字句里面看見偉大的“詩圣”杜甫...
查看詳情>>與“杜甫一首哭窮的詩歌,意思簡單直白,杜甫在詩中向好友彭州牧訴苦沒錢了”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