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2024踏莎行教案七篇
課 型: 新授課
指導思想: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學習目標:
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鑒賞富于文采的曲詞,⑴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
欣賞崔鶯鶯的形象。
教學重點 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 藝術形象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通過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學生初步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和語言特色的能力。
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帶動詞句的理解和思想內容的分析及藝術手法的運用。
課前預習
閱讀第五單元說明和《古代戲劇欣賞》
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實甫;
了解《西廂記》的故事情節(jié);
了解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思考
1.《長亭送別》這折戲按時間的推移、情節(jié)的發(fā)展,可概括為四幅圖畫,請你構思設計好
畫面,并擬好小標題。
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表現(xiàn)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幾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
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了古典詩詞。
教學內容和過程
導入??課文
1.(課前10分鐘)播放電影《泰坦尼克》主題曲《愛無止境》,創(chuàng)設抒情氛圍。
2.導語?。剛才聽到的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題曲,它為什么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
打動人們呢?它講述的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杰克的愛情故事,有人曾說:“愛情,
回憶中的比現(xiàn)實中的更美好;愛好,舞臺上的比在現(xiàn)實中的更感人?!苯裉?,我們要學
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西廂記》,
它講述的是相國千金小姐與窮書生的愛情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
戲長亭送別》(投影:板書課題、作者)。
3.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投影: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jié)線索
欣賞曲詞朗誦mtv(投影:曲詞朗誦的mtv)。
教學設想:通過自制課件,充分運用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設備,使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產生質的飛躍,由靜止、平面、單一的情境優(yōu)化為活動、立體、多維的情境,從而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聽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巨大的教學磁場,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從而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了基礎。
曲詞朗誦tv的制作
音樂:琵琶曲《情人的眼淚》
影像:黃梅戲《西廂記·長亭送別》片斷
朗誦:教師朗誦[端正好][滾繡球][朝天子][耍孩兒][二煞][一煞][收尾]等節(jié)支曲詞
將以上合成曲詞朗誦mtv
定格四幅畫面,要求學生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jié)線索。
(投影畫面,指名學生回答后,依次板書小標題:送別途中→臨別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
過渡語(投影:畫面一“送別途中”...
查看詳情>>與“2024踏莎行教案七篇”相關的文章
踏莎行原文及注釋(附翻譯)
踏莎行是一首夢思情人之詞,作者姜夔泊舟金陵夢見合肥戀人,以佳妙的構思,將兩地思念交匯于夢境之中,極富浪漫色彩。本次,小編就為大家?guī)硖ど械脑囊约胺g賞析,讓我們能夠深入走進詞作者的世界當中。
原文
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茨橡┰吕淝?,冥冥歸去無人管。
注釋
①燕燕:與“鶯鶯”均指所戀女子。
②華胥:夢中。
③爭得:怎得。
④冥冥歸去:指戀人“逐郎”之“離魂”夜間獨自歸去。
譯文
燕子輕盈,黃鶯嬌軟。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夢中又一次與你真實地相見。你埋怨我太無情,不理解你在長久以來的相思情意。也不體會你在好春時節(jié)獨守空房,被相思所纏的悲傷?! 》謩e后你給我的情書我依然留著,我依舊穿著你分別時親手縫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隨著我,來到了四處?;茨系暮?,萬水千山一片寂靜,可你只一個人在遠方孤苦伶仃地,無人陪伴。
評點
本篇是又一首夢思情人之詞。
上片描寫深情相見的夢境,聲情畢肖,歷歷如見?!把嘌噍p盈,鶯鶯嬌軟”二句,寫情人像燕子般體態(tài)輕盈,像黃鶯般軟語嬌啼?!苞L鶯燕燕”也是詞人對昔日情人稱呼,出自蘇東坡的詩句。北宋時蘇東坡聽說八十五歲的詩人張先娶妾,便作詩調侃:“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北驹~借用這種稱呼,流露出詞人對情人的纏綿情意。下句“分明又向華胥見”,表明前兩句是詞人夢中所見的情景。《列子》曾有言“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所以詞人用“華胥”形容自己的夢境?!耙归L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二句寫的是夢中情人的自述,她含情脈脈地說:“你怪我薄情不知你長夜難眠,你說一開春就被相思熬煎?!笔惆l(fā)了對詞人相思之情的體貼和理解。
下片寫夢后睹物思人,化用倩女離魂典故,表現(xiàn)深切的戀情。前兩句寫詞人別后睹物思人?!皠e后書辭”,是指別后情人寄來的書信;“別時針線”,是指情人分別時縫制的衣衫。此二句雖未直接表達相思,但讀來讓人思緒萬千,更加動人?!半x魂暗逐郎行遠”承接上片夢中的情景,進一步抒寫情人的相思之情?!袄尚小笔钱敃r的常用語,即情郎身邊。意思是說她即使靈魂脫體,也要追隨在情郎身邊。但魂魄追隨情郎來到遠方的結果卻是:“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蹦┒鋵懙氖窃~人夢醒后想象情人魂魄歸去的情景:在清冷的月光的照耀下,她的夢魂悠悠歸去卻無人相伴。表達了詞人對情人的深情,以及強烈的負疚之感,令人感動?! ∪~結構布局,以夢見情人開端,又以情人夢魂歸去收尾,渾然天成,境界清冷深遠。
題解
此詞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從沔州(今漢陽)東去湖州,途經金陵時,夢見遠別的戀人,寫下這首詞。“燕燕、鶯鶯”即夢中之人,詞人不僅在夢中與遠方的戀人細訴相思,在夢后重展戀人書信、重撫她的針線,詞人還幻想戀人“離魂”千里,相伴身旁,甚至擔心魂兒獨自歸去“淮南浩月冷...
查看詳情>>秦觀最凄美的詞《踏莎行》,每一句都很是傷感
秦觀北宋詞人,我們都比較熟悉他,在本文中小編要講的是他的一首最凄美的詞《踏莎行》,
提起宋朝的詞人,你會想到誰呢?桀驁不馴的蘇軾?還是才華橫溢的柳永?又或者是一代文宗歐陽修呢?這些大文豪那都是宋朝最了不起的詞人,每個人都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不過我個人更偏愛秦觀,這位詞也是才華溢,同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不如意,還一度被貶到偏遠的蠻荒之地;這一點與蘇軾有幾分相似,巧合的是他們還是好朋友,也是經常在一起吟詩作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民間流傳了秦觀娶蘇軾妹妹的故事,當然這只是后人一種美好的想象,蘇軾根本就沒有什么妹妹,人們只是愛惜秦觀的才華,硬是把他與蘇軾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才有了他娶蘇小妹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知道秦觀,一定是長得英俊瀟灑,同時也非常的有才華,只有這樣才配得上蘇軾的妹妹。美好的想象,其實也說明了后人一種自身的向往。
秦觀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48歲時被貶到湖南的郴州,當時他心灰意冷,于是寫下平生凄美之作《踏莎行.郴州旅舍》,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開篇的第一句就傷感,整首詞處處充滿了憂愁,特別是最后一句更是直擊人心,道盡了人生的無奈,讀來也是令人感慨萬千。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字太虛,又字少游,北宋著名的詞人,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生于江蘇高郵,他的詞情感細膩,用詞也是極為講究,寫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在北宋詞壇鼎鼎大名,連蘇軾都對他都很欣賞。在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中,他正是寫下了當時內心的苦悶,還有對于未來的擔憂。由于一處于黨派之爭中,秦觀也就一直被人視作眼中釘,最終被人彈劾,從而被貶到湖南郴州。
秦觀這首詞正是寫于郴州的一家旅館里,當時他剛剛到達湖南,身心遭受了打擊,這也使得他骨子里就充滿了憂愁,所以在開篇的第一句中,便是營造出了一種凄美之感,從而也讓這首詞立馬流露出了感傷之懷,暮靄沉沉,遠處的樓臺全部都消失在了濃霧之中,到處都是朦朦朧朧的一片,看不到月色,渡口也是看不清楚。望斷天涯路,可是尋找不到理想的桃源世界,只能是在人世間受苦。在這么一個春寒料峭季節(jié)里,我一個人身處在這旅館,夕陽西下,還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
下片則是直抒胸臆,再次表達了內心的憂愁,還有對于未來的擔憂,再也沒有了遠方友人的音信,這讓人很是傷感,有的時候寄來了信,看了之后讓人更加的憂愁,正是由于我遠離了朋友,離開了熟悉的地方,來到這陌生的地方。郴江的流水啊,你圍繞著郴山流,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這最后一句更是直擊人心,寫盡了詞人當時內心的苦悶。
秦觀的詞感人肺腑,每一首都充滿憂愁,在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他正是結合當時的環(huán)境,還有骨子里的憂愁,從而營造出了一種凄美之感,也就使得這首詞處處充滿了憂愁,每一句都...
查看詳情>>歐陽修最著名的詩詞《踏莎行》賞析,詩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是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在詩、詞、散文等領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我們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指的便是歐陽修在散文上的突出成就。而在詩的創(chuàng)作上,歐陽修扭轉了西昆體脫離現(xiàn)實的不良傾向,并提出“詩窮而后工”的詩歌理論。至于詞,則促使它朝通俗化方向發(fā)展,使其更接近普通市民的審美趣味。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踏莎行·候館梅殘》,便是歐陽修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歐陽修早年行役江南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主要表現(xiàn)了游子和思婦之間的離愁。雖然整首詞只有短短58字,但由于歐陽修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虛實結合、更進一層等藝術手法,卻把離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尤其詞的最后兩句更是千古名句,以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歷來為人所稱道。
《踏莎行·候館梅殘》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首先,詞的上片主要寫的是游子在行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開篇三句“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歐陽修所勾勒的便是一幅充滿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它的意思是說,旅舍旁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的細柳正輕垂,春風送暖,芳草香氣侵襲,遠行的人躍馬揚鞭。由此可見,這里歐陽修是以實景來烘托離別。
所以緊接著的兩句,歐陽修便從離別之景轉到描寫離別之情上?!半x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即這離愁啊,它隨著分別時間的越來越久,相隔距離的越來越遠,而越積越多,就像眼前的這迢迢不斷的溪中春水。從藝術手法看,這兩句是即景設喻,以水喻愁,將離愁表現(xiàn)的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然后,詞的下片則主要是寫閨中思婦對外出游子的深切思念。起始兩句“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歐陽修便直接點明思婦懷人之情。即因為對外出游子的深切思念,她不得不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可見思婦思緒的纏綿深切。隨后的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意思是說,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
唐代詩人溫庭筠曾有詞寫道:“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說的便是思婦在家中苦苦等待、深切思念卻望而不得的愁腸寸斷。由此可見,歐陽修這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既是外出游子對閨中思婦的深情囑咐,也是閨中思婦希望登樓遠眺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痛苦掙扎。
最后兩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則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說,展現(xiàn)在思婦眼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重重春山,她所深切思念的人,卻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渺無蹤跡。這兩句不僅寫出了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穿過重重阻隔,伴隨著外出的游子漸行漸遠。
同時,結合“樓高莫近危闌倚”的語氣,思婦的凝望和想象,又是外出游子所想象的閨中人登樓遠望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如此一來,這兩句便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讀來更覺耐人尋味...
查看詳情>>與“歐陽修最著名的詩詞《踏莎行》賞析,詩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相關的文章
晏幾道很有名的詞《踏莎行》賞析,最后兩句讓人讀之回味無窮
相信說起晏殊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我國北宋著名詞人,開創(chuàng)了北宋婉約詞風,更是被人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佳句,就像《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還有《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等。
筆者本期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詞正是來自晏殊,是他入選《宋詞三百首》的作品,曾被名家點評這首詞“足抵一篇《別賦》”?!秳e賦》是南朝江淹的作品,是一篇抒情小賦,全文洋洋灑灑寫了800多字,是后世眼中最經典的離別作品之一。而晏殊這水平很高的詞,只有4句58個字,卻言有盡而意無窮,最后兩句更是驚艷之句,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詞。
《踏莎行》
北宋:晏殊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銷,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這首詞的白話譯文如下:餞行的宴會上唱完離別的悲歌,送別之地離別的宴會已然散去,離人依舊在頻頻回首,但彼此之間卻隔著蕩起的煙塵遮擋了視線。送別之人的馬匹隔著樹林嘶吼,離去的人的船已然隨著江水漸漸遠去。在畫閣上黯然銷魂,倚在高樓上憑欄遠望,卻怎么也看不見離人,只看見夕陽下無邊無際的江波。這無窮無盡的是離別愁緒,我的心已飛到天涯海角,定要將他尋個遍。
這首詞上闋開篇描寫出餞別酒宴上的依依不舍之情,分離后還是一步三回頭,哪怕香塵阻隔著眼前的視線,但依舊忍不住頻頻回首,從這里也不難看出居者和行者之間深厚的情誼,不忍離去。接下來兩句,一句描寫居者,一句描寫行者,兩兩對照,從居者的馬匹嘶吼側面反映出居者的心緒和不舍,心中有千言萬語想要訴說,而行者去棹也表達出不舍離去的愁緒,令人讀之悵然。
下闋開篇描寫居者登高遠望,但是只能看到落日下空蕩無邊際的江波,行者早已遠去不見影蹤,這樣的場景讓居者黯然魂銷,心中不由充滿離愁別恨。詞人這句看似上樓繼續(xù)目送行舟,其實只是為了抒發(fā)無盡的悵惘和不舍離情。而居者登高樓也不見得就是在送完行者之后,可能這是在送完行者后的常態(tài),思念行者便登高遠望,以此排遣自己的思念。
最后兩句則是抒情,詞人放飛自己的想象,從眼前無邊無際的江波自然而然地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而居者將這離愁放飛,隨著無盡的江波去到天涯海角,去到行者的身旁,讓他感受到這種相思。而最后這兩句也將相思相望的情緒趨于極致,讓人讀之回味無窮。對于晏殊的這首離別詞作,大家有什么看法?
與“晏幾道很有名的詞《踏莎行》賞析,最后兩句讓人讀之回味無窮”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