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同樣是紙上談兵,為什么韓信成了千古名將,趙括卻成了反面教材?
中國古代兩個“載入史冊”的“紙上談兵典型”,正是趙括與馬謖。
這二位,一位戰(zhàn)國時代的將門虎子,一位東漢三國時代的名門驕子,都是自幼熟讀兵書,別看沒怎么帶兵打個仗,卻是出口就成章,動輒就是高論金句,“賢才”的好形象閃閃發(fā)光,可一旦執(zhí)掌重兵,所有一切就都毀個干凈。一個在長平生生毀掉趙國四十萬精銳,一個在街亭送大禮,活活斷送了諸葛亮的“北伐夢”?!凹埳险劚钡娜松瘎?,也被各類正史野史大書特書,成語歇后語都“貢獻”了一堆,出名的反面教材。
但比起這二位“反面教材”來,貴為“兵仙”的韓信,卻也常惹來一些“歷史票友”們的“不服”聲:趙括馬謖“紙上談兵”不假,可你韓信在劉邦軍團里“登壇拜將”前,不也是從沒獨立帶過兵?不也是靠了“紙上談兵”獲得蕭何的賞識,這才一飛沖天的?可為什么趙括馬謖接下來見光死,韓信卻能一路開掛,親手打下西漢王朝的開國江山?難道這事,真是只能看命?
乍一看去,成功的韓信與失敗的趙括馬謖,都是紙上談兵,但事實是,哪怕人生可以如打游戲般“存檔重來”,再給趙括馬謖十次百次機會,韓信的成功,他們也照樣連邊兒都摸不著。論原因,這既不是“才華”的事兒,更不能怨命。
因為,別看都是“紙上談兵”,但韓信的成長歷程,卻更接地氣。
趙括與馬謖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家境優(yōu)越。一個是趙國戰(zhàn)神家的少爺,一個是襄陽馬家的貴公子。他們滿腹的兵法韜略,都是靠著優(yōu)越的家室,每天在養(yǎng)尊處優(yōu)里讀出來的。由于接觸的圈子非富即貴,肚子里也真有貨,所以經常比人看得高看得遠。但這樣的成長過程,做個參謀動嘴皮子,那還算富裕,真刀真槍去干仗?那還遠遠不夠。
因為戰(zhàn)爭,這樣一個無比殘酷的考驗,首先的成敗要素,不是看得多遠,而是扎扎實實解決眼前的事兒:一場仗兵馬多少,糧草多少,士氣怎樣?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內部矛盾錯綜復雜,作為軍事主將,每天是否能解決一團亂麻的問題?樁樁件件,都不是讀幾本書,懂幾句教條就能解決的。別說碰上“長平之戰(zhàn)”“街亭之戰(zhàn)”這樣的大戰(zhàn),就是日常生搬硬套,出亂子也是板上釘釘。
做旁觀者,大可高談闊論,但作為執(zhí)行者,眼光再遠,卻要從眼前的事兒做起。知易行難的道理,放軍事上就是實實在在。
而韓信,這條恰是大不同:作為一個窮出身的青年,別看韓信二十五歲不到就“登壇拜將”,但這之前的日子,卻是各種酸甜苦辣盡嘗:早年在鄉(xiāng)間苦學武藝兵法,卻也落得沒了飯轍,后來趁著天下大亂去投軍,先在項梁處做大頭兵,又在項羽身邊做郎中,然后又跑去投劉邦,當了個治粟都尉。除了沖鋒陷陣,就是站崗放哨管錢糧,做的都是苦活累活,偏偏還滿懷一個將軍夢。白眼歧視自然也不少受,“鉆人褲襠”的事兒,放在他這段人生里,其實不算是個事兒。
但也恰恰是這樣一段特殊的經歷,讓一直在思考戰(zhàn)爭的韓信,徹底懂得了戰(zhàn)爭。比起站在別處通過“讀兵書”了解戰(zhàn)爭的趙括馬謖來,韓信身處戰(zhàn)場的最底層,更親身經歷了“項梁敗亡”“項羽破釜沉舟”“鴻門宴”等震撼大事,既看過了尸山血海...
查看詳情>>與“同樣是紙上談兵,為什么韓信成了千古名將,趙括卻成了反面教材?”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