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滿清是怎么對待投誠的那些明朝將士的?
據(jù)《清稗類鈔》記載:
康熙初,投誠武職,許自請改文職,以參議、僉事、同知、通判等官用。南昌熊一瀟時官臺諫,心非之,乃疏言:「巡道寄方伯連帥之任,同知、通判分兵刑錢榖之司,此等不文不武之輩,一經(jīng)改授,罔知愛惜功名,覬覦營私,情未可定。請停改授之例?!箯闹?。又其時榷關林立,部曹奉使監(jiān)稅,亦無定員,熊奏:「關稅原有定例,一時籌記策之人,自可勝任,今員數(shù)繁多,恐新員差出、舊員未歸之時,將有一司無一官者,且一城數(shù)關,亦應酌併。至京師左右兩翼,較在外各關錢糧更少,今滿、漢兼差,亦可裁汰一員,俾綜部務?!共孔h不準行。得旨:「各省相近之關,應否一處兼管,由督撫察奏,兩翼稅差著再議。」尋議,兩翼應裁漢缺,江寧西新關併入龍江關,蕪湖工關併入戶關,廣東遇仙橋浛光廠併入太平關,俱如一瀟所議。
這段文言的白話意思是:
康熙初年,投誠的武職官員,允許自我請求改任文職,以參議、僉事、同知、通判等官任用。
南昌的熊一瀟當時任臺諫官員,心想這樣不好,就上疏說:“巡道、布政司、地方長官的職務,同知、通判分管軍事、司法、財政職責,這些不文不武的的人,一經(jīng)改授,就不知道愛惜功名,貪財營私,請求停止改授任命?!?,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
又因為當時的交通征稅機構很多,各部各曹奉命監(jiān)督稅收,但是人員沒有定額。
熊一瀟上奏建議:“關稅部門原有規(guī)定,只有精通財務經(jīng)濟的人,放可勝任?,F(xiàn)在這類機構的人員太多,恐怕有的新人員派出去,老的人員還沒回來,將會出現(xiàn)有機構而沒有管事的人。而且一座城市有數(shù)個關口,也應該酌情合并。到了京城附近左右兩翼,比在外的各個關口的錢糧運輸更少,現(xiàn)在滿人、漢人都有兼任同一差事,也可以裁減一員。請各部綜合考慮?!?/p>
部議沒有通過他的建議。
但是后來得到圣旨:“各省相近的關卡,是否由一處兼管,由各省督撫考察后上奏,京城兩翼的稅差裁減再討論決定?!?/strong>
后來經(jīng)過商議決定,京城兩翼裁減掉漢人稅官。江寧的西新關并入龍江關,蕪湖的工關并入戶關,廣東的遇仙橋、浛光廠并入太平關,這些措施都是熊一瀟所建議。
清軍入關后,向清投誠的軍官很多,這些人用也不是,殺也不是,當時清政府為安撫投誠人員,一般都是安排他們到地方政府任副職或者司法治安財政等實權部門。但是到了康熙時期,天下基本太平了,這些投誠人員,政治上不得志,轉而在職權范圍營私舞弊,各種腐敗也應運而生。
這個時候,熊一瀟提出這項建議還是有必要的。
而稅務機關的改革,涉及面太廣,可以想象,這樣的肥缺差事,各個衙門都不肯輕易放過,沿海沿江的主要城市,一般都有二個以上的關口,分別由各部管理。因此他的建議,部議很難通過。好在康熙不傻,最后還是準議。
不過,這項改革,最終倒霉的還是漢人官員,裁減人員都是裁減的漢人官員。這也難怪,天下是滿清的。
從這段記載也可以看出,當時全國的經(jīng)濟主要還是集中在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qū)。
與“滿清是怎么對待投誠的那些明朝將士的?”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