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和坤最后為何身敗名裂?其實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
中國社會最大的一個鮮明特征,那便是官本位,尤其是在傳統社會中,一個人最大的出息就是能夠進入仕途,也因此才有了那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之所以當官如此的受到推崇,那是因為舊社會時,生產力低下,就算是所謂的王朝盛世,也是從來不曾間斷過的饑荒餓殍。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做官是人生最大的安全感,能夠擁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當然,如果僅僅是因為一口飯食,仕途也不至于讓所有人都趨之若鶩,除了能夠滿足生存需求外,做官也是唯一能夠實現理想奮斗的途徑,就算是孔夫子這種千年一出的“圣人”,尚且需要帶著徒弟們周游列國去尋求官職,更遑論普通人了。所以歷史上,有無數人都是借助做官來抬升自己的人生,更有一些人在人生的低谷中,所朝思暮想的就是能夠身居高官,實現人生的“翻身仗”,和珅便是這樣的人物。
和珅的出身本來還算是顯貴,父親是朝廷的都統,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和珅應該是從小在優(yōu)渥的環(huán)境中讀書識字,然后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最后借助父親的人脈和根基進一步的在仕途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可是最后和珅的人生并非是如此的順利,但是這種不順利卻讓和珅不但做到了“勝于藍”,并且是遠遠的超越了父親的官職。
和珅人生的不順利,便是來自于父親的早逝,以至于讓小小的和珅被后母排擠了出去,身邊只有一個忠心的老奴,在老奴的照顧下,和珅得以入了學堂,這才有了人生進取的基本。可是和珅在科舉這條路上并沒有那么順遂,盡管他十分的刻苦,但依舊是一次次的落第,因此和珅只能夠再另辟蹊徑,憑借著自己的滿人身份以及官宦后代,進入宮廷中做御前侍衛(wèi),從這里開始,和珅的人生便迎來了機遇。
和其他侍衛(wèi)不同,和珅是嘗過人間苦楚的人,并且在學問上極盡用心,因此他的情商和智商都是出群的,這樣的身邊人怎么能夠不得到領導的喜愛。因此在乾隆的重用下,和珅在科舉道路上走不通的仕途,竟然從御前侍衛(wèi)的位置上火速的在官場躥升,只不過兩年時間,就已經位居軍機處,成為了大清國的重臣。
可以說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活了八十多年的人生,和珅可謂是他最信任和寵愛的人,但是我們都知道,和珅的下場卻是身敗名裂的,在乾隆剛剛駕崩后不久,親權的嘉慶皇帝就一道圣旨將和珅投入到了死牢中,甚至都不給他靈前送終的機會。
和珅最后被賜了自盡,和家也被抄盡,這樣的結局是和珅不會想到的,他在乾隆皇帝面前做了二十多年的寵臣,就算是不顧念這么多年的老臣面子,也應該給乾隆皇帝留一些顏面,但是嘉慶卻這么火急火燎的對和珅痛下殺手,這樣的做法實在是有違常情。
很多人都猜測嘉慶之所以對和珅迫不及待,是因為他知道和珅貪腐下了大量的家財,所以當趕緊抄為己用,不過這樣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就算是想要和珅的家財,時間上也完全往后推遲,起碼過了國喪之后,再找個由頭秋后算賬,這樣不會招惹那么多的非議,和珅所在的時期,也沒有資產轉移國外的途徑,因此和府的財富,只要嘉慶想拿,早晚都跑不了。
嘉慶反常的舉動后面,一定是有...
查看詳情>>與“和坤最后為何身敗名裂?其實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