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鴻溝協(xié)議中急于求和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
楚漢滎陽相持自漢二年六月至漢四年九月,歷時兩年零三個月。這個時候的天下大勢是:
劉邦占領了秦始皇治下的河西的上郡、北地郡、九原郡、隴西郡、秦內(nèi)史,河東的雁門郡、太原郡、河東郡、代郡、恒山郡、上黨郡、河內(nèi)郡、巨鹿郡、邯鄲郡,河南的潁川郡、南陽郡、陳郡、東郡、碭郡、泗水郡、薛郡、濟北郡、臨淄郡、膠東郡、瑯琊郡、東???,淮南的蜀郡、巴郡、漢中郡、南郡、九江郡,以及三川郡的部分地區(qū),共轄地31個整郡,1個半郡,并已占領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俘虜了項羽的妻妾,和楚柱國項佗。(關于此時已占領彭城,后有詳論)
項羽此時只有長江以南的會稽郡、鄣郡兩個小郡還在手里。再就是三川郡滎陽成皋很小的一塊地盤,十幾萬楚軍處在劉邦的四面包圍之下,隨時有被圍殲的危險。
天下大勢如此,劉邦不怕持久戰(zhàn),早已勝券在握。而項羽則不能久留,得趕緊南逃。好在項羽手中有個王牌,那就是劉邦的夫人呂后,還有他自以為是劉邦親爹的劉太公夫妻。于是,項羽向劉邦提出了議和,開出的條件是:送還呂后和劉太公,再向東退讓,讓出滎陽和成皋,再退到鴻溝以東,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
劉邦答應了項羽的要求,以此換回了被項羽羈押了兩年多的呂后,還有劉太公夫妻。雙方罷兵,劉邦網(wǎng)開一面,允許項羽從成皋、滎陽撤軍。跟著項羽率軍南逃,劉邦追擊。
不對呀,《史記》里可不是這么說的呀!
筆者知道,讀過《史記》的人,都會對上述文字提出反對。許多講《史記》的專家也會如此。因為《史記》中說的是劉邦向項羽求和,而且第一次還被項羽拒絕了。這就是你怎么讀書,是一股腦相信書中的文學描寫和作者的結論,還是注重考查時間地點。不同的方法,便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不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兒子司馬遷的確是這樣描寫的:
“這時候,漢軍士卒氣盛,糧草充足,項羽士卒疲憊,糧食告絕(注,又祭出食絕的神器。前番把章邯打得狼狽逃竄,因食絕議和,如今把劉邦打得狼狽逃竄,又因食絕議和。呵呵呵。劉邦派陸賈去勸說項羽,要求放回太公,項羽不答應。劉邦又派侯公去勸說項羽,項羽才同意跟劉邦定約,平分天下,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項羽同意了這個條件之后,立即放回了劉邦的家屬。漢軍官兵都呼喊萬歲。劉邦于是封侯公為平國君,讓他隱匿起來,不肯再跟他見面。說:‘這個人是天下的善辯之士,他呆在哪國,就會使哪國傾覆,所以給他個稱號叫平國君。’(注,侯公這能耐的人物,就成了無名無姓,死無對證。
“項羽訂約后,就帶上隊伍罷兵東歸了。(注,時間地點顯示,項羽并沒有東歸,而是南逃。
“劉邦也想撤兵西歸,張良、陳平勸他說:‘漢已據(jù)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于漢。而楚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亡楚之時。不如索性趁此機會把它消滅。如果現(xiàn)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養(yǎng)虎給自己留下禍患?!?/p>
“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率軍追擊?!?/p>
讀上述這段文字,讀者自然會得出兩個印象:
第一,求和的是劉邦,如若不是侯公嘴皮子厲害,劉邦根本不可能得...
查看詳情>>與“鴻溝協(xié)議中急于求和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相關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nèi)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