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唐高祖李淵并沒有你想的那么無能,他其實是個雄才大略的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唐高祖,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甘肅天水)人,祖籍邢州堯山,唐朝開國皇帝。
出身于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隋煬帝即位后,歷任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后升衛(wèi)尉少卿。615年,被拜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617年,又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亂時,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618年,接受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統(tǒng)一全國。626年,玄武門之變后,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兒子李世民。635年病逝。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一、起事前不為人知的人生
顯赫的家世
李淵的爺爺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兼隴西郡公李虎,都督八州諸軍事的北周柱國大將軍李昺的獨子,姨夫就是后來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妥妥的一個"官二代"+"高富帥"。至于說他有比較多的鮮卑人血統(tǒng),這個問題咱們后續(xù)再討論,這里暫且不表。
輝煌的經(jīng)歷
雖然嘴里銜著金鑰匙出生,李淵并沒有像"定他個十億小目標"的兒子那樣紈绔成性,反而顯現(xiàn)出了非同一般的職場能力。最初李淵在楊堅身邊擔任千牛備身的警衛(wèi)工作,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小姨夫的贊賞,先后擔任了譙州、隴州、歧州三個重要地方的刺史。
隋煬帝在位伐高句麗期間,李淵被他這位大表哥任命負責軍隊的后勤工作,后屢與各地反隋起義軍交戰(zhàn),獲勝,其中包括母端兒的隊伍,得以擔任太原地方的軍政一把手,成為實際上割據(jù)一方的實權派人物。
二、起事后的曲折迂回
可以說李淵的戰(zhàn)略眼光還是很毒辣的,作為其中的一員,熟悉關隴軍事集團的軟肋,決定長驅直入向長安進軍。
在中途最大的阻力來自于老戰(zhàn)友,隋末悍將屈突通,李淵被其屢次擊敗,幾乎將他的美夢剛開始就擊碎。
成功進軍關內(nèi)后,李淵并沒有急于稱帝,而是效仿自己的姨夫隋文帝楊堅一樣扶植了一個傀儡皇帝,隋煬帝楊廣的孫子做皇帝,自己做相國,在道義上牢牢占據(jù)制高點,與在揚州的楊廣政權分庭抗禮,最終導致了楊廣被部將所殺。
三、稱帝后的縱橫捭闔
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死后李淵稱帝,建立唐朝,但這并不意味著天下已經(jīng)太平,一幅蒸蒸日上的景象,相反,各地稱王稱帝的武裝實力有很多個,一統(tǒng)天下的路還有很長,包括李密、王世充、劉武周、舊隋朝殘余武裝等等。
就是在這樣的亂局下,通過李淵的統(tǒng)籌部署將與己方相比絲毫不弱的武裝力量一一擊破,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大唐王朝。
四、子孫相殘的遺憾
在李淵眼里,無論是李建成、李元吉還是李世民都是他的兒子,都是至親骨肉,讓誰繼承皇位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只不過為了皇朝的千秋萬代需要選出一個相對合適的繼承人而已。
可這在子孫眼里就是另一回事了,關系到誰最終能繼承大統(tǒng)的問題,甚至可能關系到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就是這樣的擔憂最終引發(fā)了玄武門之變。
李淵應該多少也知道子孫之間的想法和爭執(zhí),一方面都是兒孫沒辦法對誰下狠手,二是對親情過于看重,不相信其中的任何人會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來??上е钦咔]必有一失,不僅禍及子孫,...
查看詳情>>與“唐高祖李淵并沒有你想的那么無能,他其實是個雄才大略的唐朝開國皇帝”相關的文章
你知道唐高祖李淵的背景嗎?原來他的背景奠定了創(chuàng)立唐朝的基礎
1.李淵出身權貴世家
不管李淵是不是出身在他做了皇帝后堅稱的隴西李氏,但不能否認的是,李淵是出身在權貴世家的。
在李淵的祖父李虎時,其家族就開始飛黃騰達。
李虎因為積極參與后魏權臣宇文泰的政變并獲得成功,與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稱為“八柱國”,為西魏的開國功臣,封爵隴西郡公,官為太尉,還被賜予鮮卑姓大野氏。
由于李虎和當權的宇文泰交情很深,在宇文泰的兒子篡西魏建北周時,雖然他本人已死,仍被追封為唐國公。至此,李淵的家世就與唐聯(lián)系起來。所謂唐,就是傳說中堯舜禹中的唐堯之唐。
李淵的父親李昞是李虎的第三個兒子,因為李虎的長子次子都死的早,所以李虎死后,李昞就襲爵隴西郡公,后來因功被加封唐國公。
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蠢顣\英勇有為,相貌堂堂,便托人向李虎家求婚,將四女兒獨孤氏許配給李昞。這場婚姻后李淵家族成為了北周和隋朝的皇親國戚,這對于李淵家族后來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原來這孤獨信女兒眾多,其中長女嫁給北周世宗明皇帝宇文毓妻,后來被追封為明敬皇后;七女獨孤伽羅,即楊堅的妻子后來的文獻皇后,而李昞娶的是孤獨信的四女兒,所以這李昞還是楊堅的姐夫。
細論起來。李淵乃是楊堅的內(nèi)甥,楊廣的姨表兄弟。在那個極其注重家庭門第出身和姻親關系的時代,父親與母親的出身為李淵的后來獲得了很多人不具備的極大便利。他自言“承七葉之余慶,資五世之克昌;遂得地臣戚里。家稱公室”,正是真實的寫照。
2.李淵深受隋朝重用
李昞死后,家里的幾個兒子相繼早亡,所以七歲的李淵繼承了他的爵位唐國公,但爵位并無實權。因為李淵是楊堅的親家人,“由是特見親愛”“以故文帝(楊堅)與高祖(李淵)相親愛?!彼岳罴疑钍軛钏宓闹赜?。
十五歲時就被姨夫楊堅破格提拔為的貼身侍衛(wèi)“隋受禪。補千牛備身”,從此步入政壇。千牛備身這是貴族子弟的進身之階,不過因為年輕的緣故一直到楊堅在世時,李淵也只是做到地方州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刺史(后稱太守)。李淵的官位是在表弟隋煬帝做了皇帝后,開始一路飆升的。
隋煬帝一登基,李淵就被升為滎陽、樓煩二郡太守,不久,就調任朝廷擔任了殿內(nèi)少監(jiān),成為大隋帝國權力中樞里的重要人員。大業(yè)九年又提升他為衛(wèi)尉少卿。是他表弟隋煬帝讓他從地方進朝廷的,是他表弟讓他掌握軍政大權的。當國家大規(guī)模討伐高麗之時,隋煬帝對李淵這位表兄還是十分照顧的,沒有讓這位當時著名的神箭手去前線,而是讓他在安全后方督運糧草。
大業(yè)十一年。李淵被拜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大業(yè)十二年李淵升為右驍衛(wèi)將軍。李淵大業(yè)十三年成為太原留守,掌管太原、雁門、馬邑、樓煩、西河五郡。可以說李淵徹底掌握了國家的邊關重鎮(zhèn)與軍事大權。
在一些史書中說隋煬帝一直對李淵不放心,一直打壓他,這與實際上步步高升、官運亨通的李淵待遇是相符矛盾的,這其實是李淵做了皇帝后為自己反楊廣找借口的。否則能說隋煬帝對李淵恩德隆盛,李淵卻還反隋煬帝嗎,這不是說李淵不忠嗎?
3.李淵能文能武...
查看詳情>>與“你知道唐高祖李淵的背景嗎?原來他的背景奠定了創(chuàng)立唐朝的基礎”相關的文章
唐高祖李淵做了哪些事情才筑起歷史上眾所知曉的唐朝帝國的?
唐高祖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唐高祖李淵出身在北周的一個貴族家庭,七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唐國公。等到隋煬帝即位后,李淵又擔任過滎陽和樓煩這兩郡的太守。隋末天下大亂,李淵起兵攻占長安城。義寧二年,李淵接受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統(tǒng)一全國。
唐高祖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的后裔,家族顯赫。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時期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是北周時期的御史大夫和柱國大將軍,被封為是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北周天和元年,李淵出生在長安。在李淵七歲時父親去世,他襲封為唐國公。李淵長大后,寬容待人,性格開朗,為人十分灑脫。
開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即皇帝的禁衛(wèi)武官。由于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皇后,所以隋文帝十分器重李淵,先后讓他擔任過譙州、隴州、岐州的刺史。李淵在隋煬帝即位的初期做了滎陽和樓煩這兩郡的太守,后來又被任命為衛(wèi)尉少卿。
大業(yè)十三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晉陽宮監(jiān),成為地區(qū)的最高執(zhí)行長官。李淵奉命出兵征討飛賊,與飛賊在雀鼠谷交戰(zhàn),李淵大獲全勝。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過程中,李淵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知道隋朝必定會滅亡,于是暗中結交豪杰,網(wǎng)羅各路人才。
義寧二年,唐高祖李淵接受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統(tǒng)一全國。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禪位給兒子李世民。在唐高祖李淵統(tǒng)治的八年里,他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方面對國家進行了規(guī)劃和改變,一方面能夠讓國家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以此來鞏固和加強自己的政權建設。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體系,但同時又有一些發(fā)展和改變。唐朝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各個部門職責分明,相互牽制,能夠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地方的政權機構分為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需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同時還要推舉人才。而縣令負責一個縣的事務,官雖小但是事情很多。
唐朝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這種制度起源于西魏時期,經(jīng)過北周、隋朝,一直沿用到唐朝。在太原起兵之時,李淵就逐步將自己手下的軍隊納入到了府兵制當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進行分離,能夠有效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朝廷。
經(jīng)濟方面,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賜田可以進行買賣,老百姓因為貧窮無法辦理喪事的時候可以賣掉永業(yè)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搬遷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時也可以賣掉永業(yè)田。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唐高祖李淵又實行了租庸調制,這種制度更有利于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查看詳情>>與“唐高祖李淵做了哪些事情才筑起歷史上眾所知曉的唐朝帝國的?”相關的文章
李淵作為唐朝開國第一人所向披靡,竟對兒子有著深深的畏懼
李淵為什么斗不外李世民呢?我想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是有意義的問題。下面我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明白。
一、李世民為什么那么拼命
李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自己沒有多大能耐,他的天下是靠他的兒子李世民打出來的。其時有一種說法是,李淵許諾李世民,幫他打下山河,到時候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就把父親的話牢牢記在心中,奮勇殺敵,立下汗馬勞績,因為心中有了期待,引發(fā)了李世民無窮的戰(zhàn)斗力,在這個歷程中,他以為戰(zhàn)斗是為了他自己,一切支付都值得。可是也有一種說法是李世民無心覬覦皇位,當上天子純粹是被逼無奈的舉動。
二、李世民為什么逼李淵
一種說法是當李淵上位以后,李世民才發(fā)現(xiàn)自己被忽悠了,李淵好像都忘記了他以前對李世民的許諾,不光沒有立他為太子,反而立了李建成為太子,他很是的傷心和失望,以為自己受到了欺騙,心田充滿了惱怒,于是有了奪取皇位的心。
另外一種說法是玄武門之變是李建成一手籌謀。因為其時太子是立了李建成,可是李建成怕李世民的存在,威脅到他的皇位。所以想趕盡殺絕,徹底消除這個隱患。李世民為了自保殺死了李建成。其時的李淵身體就欠好,聽到李建成被殺的消息,他一度瀕臨瓦解,他誤以為李世民是為了奪取皇位而發(fā)生了殺害李建成的做法,一氣之下憤然退位。
三、玄武門之變來龍去脈
唐高宗李淵繼位以后,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建成之所以成為太子,就是因為他是李淵的大兒子,根據(jù)正統(tǒng),是由李建成當太子。
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很是的嫉妒,就團結了李元吉想陷害李世民。話說有一次,李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去喝酒,李世民喝了幾杯,發(fā)現(xiàn)自己的肚子劇痛,后面竟然吐出血來,喝酒喝到吐血,這不太可能,后面他才知道,李建成居然在酒里下毒,后面還好是實時請?zhí)t(yī)治療,撿回了一條命。
李建成還派人去行賄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敬德,被尉遲敬德給拒絕了,李建成那里想善罷甘休。他怕尉遲敬德把這個事情告訴李世民,就派人到尉遲敬德家里去刺殺他。后面因為尉遲敬德早有預防,刺殺失敗。
厥后,突厥進犯中原,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議讓元吉帶兵取代李世民北征,同時把李世民身邊的精兵強將尉遲敬德等人全部都帶走,留下李世民孤苦伶仃,這樣利便把他殺死。
李世民得知此事,感應很是的震驚,也意識到事情的危急。他就找來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商量此事。李世民說:“兄弟相互殘殺,這欠好吧,我們還是等他們動手,我們再動手吧。你們怎么看?”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都說:“如果李世民你還不動,我們白白等著受死,死無葬身之地啊?!?/p>
當天到夜里,李世民就進宮向李淵舉報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行刺他的來龍去脈。李淵說:“明天你們?nèi)齻€一起進來,我要劈面問清楚?!?/p>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擺設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帶兵匿伏在玄武門。一會兒,李建成和李元吉來了,他們的第六感告訴他們有異常,正想調轉馬頭逃跑。這時候,李元吉看到了李世民,就想時機來了,就想用箭射死李世...
查看詳情>>與“李淵作為唐朝開國第一人所向披靡,竟對兒子有著深深的畏懼”相關的文章
李淵退位后只說了一句話,沒想到暗示了唐朝的命運
唐朝是我國古代最為繁榮富強的朝代,彼時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無一不處在世界領先職位,真可謂是一片欣欣向榮,繁榮富強的太平情形。而在其時,許多外番都市潛史來唐朝貢,希望換取唐朝珍貴的絲綢和玉器。而唐之所以這么繁榮,就離不開它的開國者李淵和締造者李世民的孝敬。
眾所周知,唐朝開國者李淵自晉陽起兵反隋以來,每逢戰(zhàn)事勝多敗少,僅短短幾年間就平定了天下建設起唐朝,而唐朝能建設最大的元勛數(shù)李世民,是他領導秦王府的將領最終南征北戰(zhàn)資助李淵平定了天下,可是李世民野心極大,在平定天下歷程中逐步生長自身實力,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以及李淵的忌憚,他們都希望使用權利打壓秦王府班底,徹底搞垮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也不是吃素的,他提前預感應危機,先發(fā)制人在玄武門匿伏重兵殺死了李建成,欺壓父親李淵退位,順利登上了他求之不得的寶座。
面臨兵強馬壯的李世民步步緊逼,年過半百的李淵自然無可怎樣,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他被迫做起了太上皇,可是面臨李建成、李元吉這兩個兒子的死他卻充滿了愧疚,回憶往昔不勝感傷,他也許想的是當初不應該給予李世民“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
如果沒有可以當太子的理想,那么李世民也就不會一步步袒露野心,有了想取李建成而代之的想法,也就不會泛起手足相殘的悲劇。而更讓李淵接受不了的,是李世民接下來做的這件“大事”,逼得李淵破口痛罵李世民14個字,也預言了唐朝興衰不會凌駕300年。
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誅殺以后,如那邊理他們的家屬問題提上議程,有人認為李建成李元吉己死,罪不及家人,應該放他們一馬。
然而李世民卻認為“除草不除根,東風吹又生”,他擔憂李建成李元吉子女長大會報仇,因此下令將他們?nèi)繗⑺?,除了李元吉一名妾室被李世民看上幸免于難以外,其余人等皆被屠殺,李淵在得知這件事后精神受了很大刺激,當眾痛罵李世民14個字,預言了唐朝壽命不超三百年。
這14個字就是:“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是?!?/strong>意思就是你殺了我子孫,等到以后,你的子孫同樣也會自相殘殺,而這句話預言了唐朝壽命不會凌駕300年,李淵的這句話最終也報應在了李世民自己身上,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與四子李泰爭奪皇位失敗被流放致死,另外的十幾個兒子中大多數(shù)到場謀反被正法,14個兒子中僅有李治和過繼子李?;盍讼聛?。
等李治登上皇位,寵信武則天,皇權旁落武氏家族,好不容易發(fā)生神龍政變迎還李顯為帝,李顯的侄子李隆基與姐姐太平公主又崛起,誅殺了韋后后又掌握實權,事后又是侄子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的戰(zhàn)爭。
可以說唐朝統(tǒng)治團體自李世民開始到唐亡,一直都是走“六親不認”的程序,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事件頻頻上演,這樣的政權縱然國家再茂盛繁榮,終于還是敗在自己人手里。
也許這就是李世民篡權奪位所必須支付的價格,也可以說是因果報應。唐朝正是因為統(tǒng)治團體的內(nèi)亂?才提前終止了它的繁榮,從開國到死亡僅290年,不凌駕3...
查看詳情>>與“李淵退位后只說了一句話,沒想到暗示了唐朝的命運”相關的文章
李淵退位前只留下短短十幾個字,幾十年后一一應驗
說到大唐的最高統(tǒng)治者,最有名并不是李淵,而是其子李世民。無論是他的赫赫戰(zhàn)功還是即位后所開創(chuàng)的大唐盛世,在世人看來都是值得流傳千古的佳績。他的一生是極為傳奇的,可能唯一顯得不那么光彩的就是“玄武門”一事了。雖然他的確為李唐打下了半壁江山,但得到皇位的方式卻終究不那么“名正言順”,最后落得個弒兄殺弟、逼父退位的名聲。這件事情可以說是成為他的“人生污點”了,就連其父也因此對他頗為怨恨,畢竟都是他的骨血至親。身為父親,還有什么比看著自己的骨肉自相殘殺更痛苦的呢?據(jù)說在其被逼退位之時絕望的對秦王說了一句話,而這14個字竟如詛咒一般在多年后一一應驗了。
其實李淵的孩子還是蠻多的,有記載的就多達四十一個,而我們所熟知的也就四個而已,剛好也是最有出息的四個。有趣的是這三子一女皆為一母所生,那就是李家的正牌女主人,也就是歷史上的竇皇后。竇氏乃出身皇族,也不知是基因好還是嫡出所受的教育有所不同,她所生的三子一女皆是人中龍鳳。李世民是正宮所出的第二子,是赫赫有名的少年英雄,他廣納賢才為李唐開辟了半壁江山,但終究抵不過一個“嫡長子”的名號,太子之位毫無疑問落到了其兄長的身上。一個在戰(zhàn)場用血汗換來功績的他又怎會甘心輸給一個憑嫡長子的虛名而成為太子的李建成呢?
李世民的文韜武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榜上有名的那些李唐開國功勛多半都是他的心腹,像尉遲、程秦等人都是他的左膀右臂。能讓這么多的能人異士對他忠心耿耿,想必他也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領導者,在這些大將的幫助下也最終成功坐穩(wěn)了大唐江山。難道李淵就真的看不到他的才能嗎?并不是,只不過自古以來的長幼之觀又豈能輕易改變。眼看著自己的孩子骨肉相殘,他也是無比的絕望,最后只說了一句:“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是?!惫烙嫯敃r也是太絕望了,他們是父子,那他所說的那些子孫不還是自己后代嗎?讓人意外的是,這一句話如同詛咒一般竟都一一應驗了。
李世民的軍政業(yè)績是大豐收的,就這一方面而言他是個相當成功的統(tǒng)治者,那么就個人而言就真的是一言難盡了,尤其是家庭關系。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他的子嗣自然是相當多的,但說得上名字且結局不錯的又有幾個呢?就像其父罵他的那樣,他也經(jīng)歷了血肉自相殘殺之事,而且與他當年奪位的事兒相比是更加凄慘。
前有太子與四子的明爭暗斗,后來甚至引發(fā)叛亂,以流放致死告終。而其他的幾個兒子相繼都以謀反的罪名被殺,十幾個兒子最終活下來的也就一個李治還有一個叫李福。繼承皇位的這個李治也是個沒多大出息的,將父親的才人扶上了皇后的位子,最終李姓江山還改姓武了。至于武后對于李家這些后人是怎么處置的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吧,真的是一個比一個狠。后李姓好不容易重新當家作主了,但無論是過程還是結局卻還是那么悲慘,而后來的唐朝就這樣在風雨飄搖中迎來了結局。
后來這些子孫真如預言那般自相殘殺,但歸根結底這也并不是那句“詛咒”的作用,千百年來的皇室爭奪本就如此殘酷?;蛟S只有經(jīng)過這般殘酷考...
查看詳情>>與“李淵退位前只留下短短十幾個字,幾十年后一一應驗”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