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最全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信息
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來歷是什么?它們有怎樣的故事
掛艾草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那么為什么在端午節(jié)那天掛艾草,掛艾草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今天日歷網(wǎng)的小編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傳說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jīng)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chǎn)。
掛艾草來歷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qū)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p>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
查看詳情>>與“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來歷是什么?它們有怎樣的故事”相關的文章
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最靠譜的傳說?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傳說之一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大詩人屈原;傳說之二是紀念也是當時的楚國人后投吳國的伍子胥;傳說之三是紀念東漢為救父而投江孝女曹娥;傳說之四是紀念也是東漢時期的清官廷尉陳臨;傳說之五是紀念清明節(jié)出過場的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
這些傳說,各有其理,名位朋友、特別是中小學生朋友可以作為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歷史典籍有記載,哪一個更有說服力……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之所以是傳說,那是因為,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標志性活動。這兩個活動,早在傳說中最早的人物屈原之前就有了。
在新石器時期,地我國南方地區(qū),春秋時期之前就有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最能證明的是屈原本人。在他的詩作《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鼻说倪@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zhì)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這至少說明,屈原在世時期,就有了競渡風俗。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專家推測,當時的古越族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他們將部落圖騰繪制在獨木舟上,又劃著這種舟去探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一起,便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并從中產(chǎn)生出競渡的游藝形式,此后漸漸形成為我國各地的傳統(tǒng)風俗。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考證: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他們把龍刻在船上,甚至把船造成龍的形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還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
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和賽龍舟,在不少地區(qū)還有一個重要的標志性活動那就是掛艾草,它的作用是祛驅(qū)百蟲、辟邪消災。這里面當然也有一個傳說:
古時候,一場烈性傳染病流行之后,整個村子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只有負責掌管火種的一家人,幸免于難。于是人們仔細檢查了這家人與其他人家的不同之處,發(fā)現(xiàn)這家人土屋的墻上掛滿了艾草,因為艾葉制作的艾絨是一種非常容易燃燒的物品,他們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也就是端午節(jié)前后——艾葉生長最茂盛時上山采摘大量艾葉,掛到自家墻壁上晾干,目的是為了取火及保存火種之用。由此人們認為艾葉可以辟邪祛病。此事傳播開來,人們每年就有意識地在春夏之交,采摘艾葉懸掛于自家房屋墻上或門窗之上用來辟邪,成為一種習俗。
其實,這個傳說不像屈原、伍子胥傳說那樣是一種具有紀念意義的人文文化,而是有其實實在在的科學...
查看詳情>>與“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最靠譜的傳說?”相關的文章
掛艾草:招百福的端午習俗之一,緩解疲勞的好幫手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p>
艾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
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jīng)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藥。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jīng)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且現(xiàn)代醫(y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煙薰防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
作用:
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zhèn)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zhèn)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藥用特性: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jié)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稈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chǎn)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傳統(tǒng)藥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止血、安胎等作用?,F(xiàn)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zhèn)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zhèn)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除了可以食用以外,我們還可以將艾草用來泡腳,艾草泡腳對身體健康有非常大的好處,它可以緩解疲勞、治療失眠、減輕壓力等多種功效。由以上我們可以得出艾草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多的。因此小編建議大家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可以經(jīng)常用艾草做各種菜肴來食用,或者用艾草泡腳,這樣對你的身體健康有非常大的幫助。
與“掛艾草:招百福的端午習俗之一,緩解疲勞的好幫手”相關的文章
掛艾草: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防病提神好利器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節(jié)期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nèi)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jié)俗內(nèi)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與“掛艾草: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防病提神好利器”相關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nèi)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