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發(fā)布時間:2020-07-13
      1、

      李賀的哪些最經(jīng)典詩詞你知道嗎?李賀的詩逐漸“詩鬼”化是怎么造成的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詩鬼李賀的詩

      唐朝最有想像力的詩人是誰?非李賀莫屬。作為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李賀的詩作,想像力極為豐富,他經(jīng)常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chuàng)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

      那么李賀經(jīng)歷了什么,讓李賀逐漸充滿的悲哀,幽冷,鬼神等元素,是怎么逐漸詩鬼化的呢?

      1、唐憲宗元和二年(807)秋,韓愈奉召回長安,擔任國子博士。

      此時的韓愈,職位雖低,但在文壇的地位卻已今非昔比,被譽為“文章巨公”,身旁是一大批杰出文人組成的“韓門弟子”。唐代有“行卷”也稱“干謁”的習尚,也就是應試者會在考試前,將自己的詩文呈給有名望的人來看,希望借此得到賞識,揚名立萬。再有一個多月便是秋試開考,韓愈的府邸上,上門投卷者絡繹不絕,惜才愛才的韓愈則來者不拒,對投卷者的詩文總是認真閱讀。

      這是一個悶熱的午后,韓愈正靠在床榻邊小憩。這時,有門人來報,昌谷李賀來拜,并呈上了他的詩文。韓愈腦中還有些迷糊,隨手翻開了李賀的詩稿,只見第一篇題為《雁門太守行》,一行字突跳入他的眼簾: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韓愈不禁為之一震,一身疲憊頓時消散,口中喃喃道:“好,好呀,開篇便已是高潮,兵臨城下,箭在弦上?!?/p>

      他迫不及待地繼續(xù)往下讀: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韓愈耳邊仿佛聽到了角聲陣陣,兵戈聲聲,北方將士們慷慨激昂的怒吼——誓守吾城,雖死不悔!韓愈再不遲疑,立即著門人將李賀請進屋中。

      從此,李賀的詩便受到韓愈的大力推崇,兩人間更是亦師亦友,情誼深重。就在李賀躍躍欲試,準備在秋闈中一舉得中時,突然收到了來自昌谷家鄉(xiāng)的噩耗——父親去世了。李賀只得懷著悲痛的心情,回家守孝三年,盡自己人子的責任。

      三年后,元和五年(810),這一年韓愈任河南縣令。在他的多次寫信勸告下,李賀參加了河南府試。在當時,除了一些達官顯貴子弟可以直接被選拔、推薦到尚書省外,其他家境普通的士子必須要先參加各府的鄉(xiāng)試,成績優(yōu)異者,才有資格入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在這次府試中,共有二十多個縣的學子參加,可謂群英薈萃。州府試的試題一般是要求寫五言律詩十二句,只要符合題意即可,比較僵化,因此能夠寫出新意者,寥寥無幾。

      而李賀卻是憑著自己出眾的才華,寫就了組詩《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獨出心裁地從正月寫到十二月,再加上閏月。這十三首詩,從三言、五言寫到七言,句式長短不一而富于變化;內(nèi)容上,更是從春日的梨花、盛夏的老井,寫到秋夜的天街、嚴冬的飛雪。毫不意外地,李賀被推選為“應進士舉”,才名更加遠揚。

      府試后,韓愈以地方長官的身份,宴請了這些將赴長安的士子們,勉勵他們:勉哉戒徒馭,家國遲子榮。

      21歲的李賀,信心十足,他想,長安是這樣好的一座城市,他所有的夢想都將在這里實現(xiàn)。

      2、長安,終于到了領取解狀的時候了。

      解狀,其實就相當于我們?nèi)缃竦臏士甲C。有了這份...

      查看詳情>>
      2、

      李賀的經(jīng)典古詩《雁門太守行》,用了哪些色彩描寫?有什么作用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錢鐘書說:“長吉穿幽入仄,慘淡經(jīng)營,都在修辭設色?!背踝x李賀的詩沒有什么異常,看到錢老的評價后再讀李賀,才發(fā)現(xiàn)李賀詩中的色彩豐富變幻,遠不是今人能想到的。盛唐詩人表現(xiàn)色彩,或用互補,或用映襯,或直白的描述,手法不拘一格,總體上看詩中的色彩搭配是和諧的。中唐時期,當孟郊、韓愈在詩壇上掀起了追求顯怪的詩潮后,詩中的色彩表現(xiàn)就變得詭異了,李賀則成了代表。

      唐詩中靈動的顏色,寄予了唐朝詩人理想中的自然美,那便是魯迅曾說的“魄力雄大”。當然,唐詩人運用色彩的主流,大多屬于輕靈派,講求含蓄蘊藉,要清真本雅。

      而惟有那么一位,個性中含著一股奇氣,在詩歌中鑲嵌繁多密集的顏色詞藻,創(chuàng)造出攝人心魄的奇幻之境。汪曾祺曾評價李賀說:“別人的詩都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p>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是一首頗具爭議的詩,一般來說,寫悲壯慘烈戰(zhàn)斗場面不應該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這首詩里面作者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和其他的色彩都成了一幅慘烈的色彩圖。借助想象給事物圖上各種各樣鮮明的顏色。這首詩的奇特在于,作者不僅用色彩的斑駁描寫了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畫面,而且進一步準確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分光與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表現(xiàn)真切倍致。

      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

      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詩人還把一些性質(zhì)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

      詩人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

      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zhàn)爭風云。

      首聯(lián)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并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頷聯(lián)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的悲壯氣氛和戰(zhàn)斗的殘酷;頸聯(lián)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尾聯(lián)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diào)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李賀以色彩構造意境的特點是自己在唐朝文豪榜中梳理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打開《李長吉詩集》那些蘊含各種色彩的詩句紛雜入眼,相比于詩人,更像一位印象派畫家,肆無忌憚的運用各種色彩與色彩的關系,而他的詩歌是色彩繪制而成留給后世的瑰寶。


      查看詳情>>
      3

      李賀最經(jīng)典詩詞《雁門太守行》,詩中有哪些知識點?用了什么典故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diào)曲》三十八曲舊題之一。漢代古辭今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擬作都是詠嘆征戍之苦。本篇亦寫邊城將士苦戰(zhàn)報國之意。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后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中有哪些知識點吧!

      雁門指的是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云在此是形容戰(zhàn)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一說是實寫天空中的黑云。

      “甲光向日金鱗開”是用來形容鎧甲在日光下閃耀。日:一本作月。據(jù)說王安石批評這兩句詩不合理:"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則認為既有黑云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賀之詩善狀物",而王安石則是"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沈得潛也說"陰云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唐詩別裁》)。

      “塞上胭脂凝夜紫”解說不一:一說是寫暮色漸濃,夜幕將臨,晚霞變?yōu)榘底仙?,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如王勃《滕王閣序》有"煙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一說是寫戰(zhàn)斗激烈而且殘酷,從白天到晚上,戰(zhàn)場上的血跡在夜色將臨之際呈現(xiàn)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易水是指今河北省易縣。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zhàn)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去刺秦王,荊軻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霜重鼓寒聲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響了。此句暗示戰(zhàn)事慘烈,乃至戰(zhàn)鼓都喑啞了。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p>

      詩中最后兩句運用了黃金臺的典故。那么黃金臺是什么呢?

      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筑,為燕昭王尊師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興縣高里鄉(xiāng)北章村臺上。

      據(jù)史料考證,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執(zhí)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著手招徠人才。有感于千金買骨的故事,高筑黃金臺以招賢納士,以致名將樂毅、劇辛先后投奔燕國。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聯(lián)合各國攻齊,占領70余城。推測筑臺時間起于公元前310年。當時只言筑臺而無黃金二字。南朝宋文學家鮑明遠作品《放歌行》“豈伊白壁賜,將起黃金臺”始見黃金臺之名。

      此詩詠唱的是一個古老的生命主題——報效君王,為國赴難,士為知己者死?!吨型硖圃娺祻椉芬旁t曰:"此詩言城危勢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橫秋,夕陽塞紫,滿目悲涼,猶卷旆前征,有進無退。雖士氣已竭,鼓聲不揚,而一劍尚存,死不負國。皆極寫忠誠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后,邊境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詩中所寫的戰(zhàn)爭或非實指某地某次。"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說,...

      查看詳情>>
      4

      李賀《雁門太守行》詩歌鑒賞,這首詩的主題是寫什么?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唯其奇詭,愈覺新穎;唯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jié)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全詩如下: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戰(zhàn)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號角聲聲,響徹秋夜的長空,塞外天邊的云霞將夜空凝結成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為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這首短詩,后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zhàn)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于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把浴蓖狻≈耙狻彪m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后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后四句,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黑云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nèi)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看后四句?!鞍刖砑t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鞍刖砑t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芭R”字也表現(xiàn)行軍的動勢。那么,“臨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

      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lián)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p>

      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zhàn)爭形勢的嚴峻。三...

      查看詳情>>
      5

      詩鬼李賀《雁門太守行》佳句賞析,李賀的詩標新立異,不同凡響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古題,多寫邊庭征戰(zhàn)之苦。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中唐時期戰(zhàn)爭頻仍,一是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一是與各地藩鎮(zhèn)的戰(zhàn)爭和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面,戰(zhàn)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方面,又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建功立業(yè),博取功名的機會。李賀希望有這樣的機會,雖然老天沒有給他機會,但是卻并沒有泯滅他的希望:“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贈陳商》)他盼望著有老天開眼的一天。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色彩的運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黑色、金色、紅色的碰撞,描繪出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zhàn)爭風云。“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開篇氣勢非凡,日落時分,城外的敵人鋪天蓋地而來,那氣勢好像要把城池都壓垮似的,但是守城的將士毫不怯懦。落日余暉顯得他們神采飛揚,他們的盔甲閃閃發(fā)光,猶如天降神兵。這種絢爛的色彩在古詩中運用的很少,但是李賀卻熟練的將他們運用到詩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詩總共八句,李賀先是描繪了大軍壓境,城下是黑壓壓的敵軍,一樣望去就像是濃厚的烏云向著城池壓迫而來,展現(xiàn)了敵人兵多將廣,氣勢浩大的景象。這種危急時刻,李賀轉而寫我軍,我方的士兵也是早有準備,早就擺好了陣勢,陽光照耀在鎧甲上,反射出的金光射破了這濃厚的黑云,象征著我軍最后必會勝利,之后的兩句描繪了在開戰(zhàn)之前,雙方擂鼓交戰(zhàn),一直打到了天色漸晚的時候,將士們的鮮血滴在土地上在夜色之下呈現(xiàn)出了詭異的紫色。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strong>

      寒冷的秋天,塞外的戰(zhàn)場,一場激戰(zhàn),傷亡慘烈。將士的鮮血就像胭脂一樣,在夜色中凝結成一片暗淡的紫色。秋天除了金黃就是荒涼,但是在塞外的戰(zhàn)場,卻有流血的戰(zhàn)士,“凝夜紫”將環(huán)境和場面結合,起到了不一樣的效果,既有悲壯也有凄美。

      全詩的后四句描繪了一群英勇的將士趁著夜色突襲敵軍的英勇善戰(zhàn)。我軍的將士們“半卷紅旗”悄悄的靠近了易水邊上,“易水”既是表現(xiàn)了戰(zhàn)場是在河邊也借用“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典故來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的悍不畏死。終于突襲戰(zhàn)事爆發(fā)了,霜露很重所以鼓聲非常低沉,在這樣艱難的局面下,我軍將士英勇作戰(zhàn),矢志以死報國。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易水寒”是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典故,遙想從前,易水河邊白衣飄飄,眾人為他送行,荊軻等人慷慨悲歌,也體現(xiàn)了邊塞將士黑夜行軍,連戰(zhàn)鼓都悶聲不響的悲壯精神。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strong>

      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曾修建“黃金臺”為招攬人才。李賀引用這個典故,就是想要表明一顆報效國家的赤膽忠心。李賀也有一顆報國的心,他希望遇到燕昭王這樣的明主,能夠讓自己為國家奉獻。

      李賀這首詩意境蒼涼,格調(diào)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

      查看詳情>>
      6、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鑒賞,寫戰(zhàn)爭卻不直接寫戰(zhàn)斗的過程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李賀是唐代詩人中一個名副其實的“另類”,其實詩人們中的另類太多了,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正是因為這種與眾不同,才能令他們脫穎而出。但是李賀又是這些另類中的“另類”,因為他是一個自帶“限制級”的詩人,他的詩風詭異奇特透著一種瘆人的陰森之感,儼然是一種恐怖派大唐詩人。

      詩人們似乎都是帶著浪漫情懷和燦爛光環(huán)的,像“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這些名號聽著就光芒萬丈,積極、正能量!但是李賀卻被稱為“詩鬼”,聽著就恐怖、嚇人!李賀能有這樣的名字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的長相,“消瘦蒼白,眼窩深陷,長眉毛連到一起。”長得就這么獨特詭譎,和好看不沾邊,和帥更絕緣!

      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李賀的詩風,他的詩中總是不加掩飾的直接描寫神仙鬼魅,“嗷嗷鬼母秋郊哭”、“鬼燈如漆點松花”這畫風簡直就是膽小勿入的驚悚恐怖電影啊!而這些都是早在幾千年大唐時期李賀所作的詩句。李賀的詩風不僅有恐懼的鬼神,還有鏗鏘有力的邊塞經(jīng)典,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這首《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雖然在中學課本中有所選錄,但對其的解讀過于淺顯,雖符合中學生對于古典詩歌的認知,但其真正的內(nèi)涵價值遠不止如此。

      李賀的這首詩不僅反映了其詩歌的特色,還代表著盛唐、中唐到晚唐時期的詩風流變,體現(xiàn)的是當時文人的精神面貌。

      《雁門太守行》唐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關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種:此詩創(chuàng)作于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jié)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一種說法,據(jù)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后也很欣賞。時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歌延續(xù)了李賀一貫的風格,采用的是一種跳躍式的寫法,每一聯(lián)之間的關系都有些斷層,但在內(nèi)里卻有相關性,仿佛各種畫面拼接在一起,組成一組用以敘事的圖集一般。

      首聯(lián):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一句講述的是敵軍圍城的壓抑狀態(tài),前半部分寫氣氛,后半部分寫景象。一時間戰(zhàn)場上的緊張氛圍就此凸顯,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頷聯(lián):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這一聯(lián)沒有承接首聯(lián)去寫戰(zhàn)爭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戰(zhàn)后場景,沒有勝敗,雙方休戰(zhàn)。

      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雙方在打掃戰(zhàn)場。

      霜天之中,時不時響起的角聲,為激戰(zhàn)之后的時間里更顯凄涼,而入夜之后,城下土壤依舊呈“紫色”,更是彰顯了這場戰(zhàn)爭的慘烈。

      土壤呈紫色,這是因為人血過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長城就有一個別稱,名為“紫塞”。

      頸聯(lián):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這又是一重跳躍,前面寫敵軍壓境,這句寫自身反擊。

      在絕境之中,城中戰(zhàn)士依然在尋覓戰(zhàn)機,沒有憑險據(jù)守,而是主動出城進攻,趁著敵軍疲憊之時,前去劫營拔寨。

      這一句有“易水”這一意象...

      查看詳情>>
      7、

      李賀一首最經(jīng)典的詩詞《將進酒》賞析,詩人筆下的歌酒舞會是怎樣的?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詩鬼李賀的詩

      在中國浩瀚的詩壇歷史上,李賀絕對是一個奇葩的存在。他擅長寫冷艷,奇譎的字句,喜歡用其他詩人意想不到的字眼,描繪景物,抒發(fā)內(nèi)心。李賀的詩,艷麗多彩,奇幻的想象力,比李白尤過之,而他詩句的意境,更是想其他詩人之未想,出乎世俗詩詞的寫法,自成一種風格。

      例如這一首《將進酒.琉璃鐘》:

      唐代:李賀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tuo)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這首詩可謂是物盡其美,詞盡其華,把酒宴歌舞的奢侈場面,寫的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光可鑒人的琉璃酒杯里,盛放著琥珀色的美酒。還有朱紅色的佳釀,淅淅瀝瀝盛在小酒杯里,看著煞是喜人。不僅有美酒,還有美食,馬肉烹飪熟了,雄雞也做熟了,伴隨著陣陣香氣,吃在口里,好像能聽見油脂吱吱做響(看來吃的是烤馬肉和烤雞肉)。周圍的羅賬也吹來陣陣香風。人生得意如此,豈不快哉!

      吹起歡快的笛子,擊打揚子鱷的皮做的鼓,美人們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還伴隨著舞女的歌聲。

      青春就是要得意尋歡,桃花繽紛而落,就像下春雨,那么多的落紅,踐踏了自己的青春,卻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朋友啊,盡情暢飲吧,不要思考那么多了,人生苦短,一眨眼就是生死之間,你看劉玲那么愛喝酒,現(xiàn)在也喝不到了。墳上也沒有酒了,所以趁著現(xiàn)在,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李賀這首《將進酒》,寫的節(jié)奏很快,還沒等我們反應過來,便已經(jīng)擺上了琥珀美酒,琉璃杯,烤熟的馬肉,雄雞肉,羅幔,香風,落紅,龍笛,大鼓,美女和歌舞。一派有聲有色的酒宴場面,寫的斑駁絢爛,綺麗熏人。

      現(xiàn)在我們正是過年時節(jié),這種宴會的場面,應該有所觸及。酒桌上琳瑯滿目的美食,還有造型精美的酒杯,做工精良的紅酒……真是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和多年不見的朋友們相聚,肯定是開心,愉悅的,大家說說最近的狀況,然后互相敬酒祝賀來年一切順利。

      想來,李賀是一位很會享受生活的詩人,也許只是平平常常的物品,食品,在他筆下,寫的讓人羨慕饞涎,充滿了美好的想象,詩人能夠用這么少的字符,刻畫出酒宴其樂融融的場面,真是一個天才!


      查看詳情>>
      8

      李賀最經(jīng)典的詠劍詩詞《春坊正字劍子歌》,詩人暗示了什么?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詩鬼李賀的詩

      詩鬼李賀一首很妙的詠劍詩,構思新穎,結尾的轉折意想不到

      劍在古代是很受俠義之士推崇的。在有些時候,劍甚至可以代表一個俠客的身份,因此,只要是心里有一個仗劍濟貧的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出對劍的喜愛。古代有不少詩人都寫過詠劍詩,比如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里就寫過“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的詩句來描寫寶劍,而李白本人也是個詠劍高手。但縱觀大部分詠劍詩,基本上都是在描寫寶劍的鋒利和名貴,或者歌頌使劍之人,并沒有跳脫出這個套路,除了李賀的一首《春坊正字劍子歌》。清朝時期的詩詞評論家沈德潛曾經(jīng)評價過大部分的詠劍詩“只形其利”,而李賀的這首詩卻“并傳其神”。也就是說李賀這首詠劍詩不僅寫出了寶劍的鋒利形態(tài),還把它的神韻氣質(zhì)都表現(xiàn)出來了。事實上,這首詩寫得很妙,而且構思新穎,在結尾還來了個意想不到的轉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

      春坊正字劍子歌

      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yún)亲T斬龍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練帶平鋪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鵜淬花白鷴尾。

      直是荊軻一片心,莫教照見春坊字。

      挼絲團金懸簏簌,神光欲截藍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

      從題目《春坊正字劍子歌》,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應該是李賀在擔任九品小官奉禮郎時寫下的。李賀在科考之路受阻后,曾受人推薦當上奉禮郎,才有機會見到春坊正字的劍?!按悍徽帧笔且粋€官名,是唐朝太子宮中負責校正經(jīng)史文字的官名,因為隸屬于左春坊,因此李賀就用“春坊正字”指代當時擔任這個官職的官員,“劍子”就是劍的意思。因此從題目上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知道李賀要寫的就是擔任春坊正字官員的一把名貴寶劍。全詩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前面六句,主要描寫了劍的外形和鋒利,“直是荊軻一片心,莫教照見春坊字”是第二段,主要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最后四句則來了個轉折,升華了詩歌的主題,由詠劍到表明自己的志向。

      從開篇詩句我們可以感覺出李賀對于這柄寶劍毫不掩飾的喜愛,說它置于匣中放出耀眼光芒,明亮得如同三尺秋水。它不僅外形懾人,而且實力也不容小覷,曾經(jīng)進入過吳潭斬殺蛟龍,來歷不凡。這里的“先輩”指的就是春坊正字,也就是這柄好劍的主人,唐朝會將已經(jīng)及第的舉人稱為先輩。而“吳潭斬龍子”則是一個典故,說的是西晉時期周處在吳地潭水中斬殺蛟龍的故事,借此說明寶劍的厲害之處。如果說這兩句還是比較平的,那么接下來的四句就像明珠出匣,大放光彩了。接下來這四句構思新穎,比喻新奇,詩人沒有正面描寫寶劍的“奇”,而是用一連串的比喻讓人真切感受到寶劍的明亮鋒利。

      他寫寶劍寒氣逼人,就像從云中間隙直投下來的清冷月光,又說它像平鋪白絹,周身筆直,邊緣齊整,臥于匣中風吹也不起。這兩句寫的是寶劍的整體觀感,下面兩句寫的就是寶劍的細節(jié)所在。劍的劍鞘是由老鯊魚皮制成的,質(zhì)感極好,銀光閃閃,其上的花紋就像蒺藜刺一樣突出來。劍身因為涂有鸊鵜鳥的油脂,而呈現(xiàn)出水亮光滑如鷴鳥尾羽的景象。到目前為止,...

      查看詳情>>
      9、

      李賀最經(jīng)典的一首詩詞《巫山高》賞析,李賀想象的巫山是什么樣?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詩鬼李賀的詩

      從古至今,巫山就是一處名風景,它景色優(yōu)美,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無形中就給它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巫山最有名的神話傳說就是巫山神女,戰(zhàn)國時期的宋玉就曾寫過一首《神女賦》來記錄楚襄王苦追神女不得的事情。除了宋玉,千百年來也有很多詩人到了巫山之后,見到怡人風景忍不住提筆作詩,比如李白在《宿巫山下》就寫過“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的詩句,來體現(xiàn)巫山兩岸猿聲不止的奇景。而劉禹錫也在《巫山神女廟》中以“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的詩句形容過巫山美景。其實李賀也寫過一首《巫山高》,在這首詩里,詩人生動地展現(xiàn)了巫山的陡峭和云霧縹緲。寫巫山本沒有什么可驚訝的,但這首詩的特別之處在于,一切景象都是詩人憑空想出來的。李賀一生未到巫山,卻以自己驚人的想象力寫下了一首浪漫奇特的《巫山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全詩。

      巫山高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楚魂尋夢風飔然,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云間。

      這首詩的構思很精妙,著筆處是巫山景色,卻以神女典故來做過渡,逐漸寫到神女廟現(xiàn)狀,同時表達了自己空懷神女的心情。開篇三句詩寫得很有氣勢,一下子就將巫山全貌展現(xiàn)在了讀者眼前:它隱于萬樹間,綠意盎然,上有高聳入云的險峰,下有翻滾不息的大江,都籠罩在縹緲的云霧之中。這三句詩描寫了巫山的奇,山奇、水奇、云霧奇,“大江翻瀾神曳煙”這句詩寫得尤其妙,好似巫山云霧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因為大江翻滾才蒸騰出來的。一個“曳”字把巫山云煙緩行漸止的繚繞情景表現(xiàn)得精準到位,就好像是神女的裙角在拖曳著云霧前行。這三句詩有動有靜,有高有低,色彩鮮艷,層次分明,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那個引人遐思的巫山美景。

      在這種詩情畫意中,會想起頗具神秘色彩的傳說也是正常的,于是詩人就從一個“神曳煙”引出了神女的典故。相傳楚襄王有一次夢游巫山的時候遇到了高潔美麗的神女,驚為天人,一下子就愛上了神女。楚襄王曾苦苦追求神女,但都被神女拒絕了,此后他就一直飽受相思之苦,常想于夢中再與神女相會,所以詩人才會說“楚魂尋夢風飔染,曉風飛雨生苔錢”。這里又有一點不同的是,大部分詩人寫神女典故都會寫她與楚襄王于夢中相會,但是到了李賀這里,卻變成楚襄王入夢而來,遍尋不得神女,只看到?jīng)鲲L驟起,細雨紛飛,苔蘚遍生的景象。這個角度是比較特別的,隱含悲意,而詩人也在下文解釋了為何奇景會有哀情。

      這是因為神女已經(jīng)飛走一千年了,這里的“瑤姬”指的就是神女,相傳巫山神女就是赤帝的女兒,本名就叫瑤姬。既然神女飛走了,楚襄王自然找不到了,為了強化這種凄涼氛圍,李賀還用丁香、筇竹、老猿等意象來襯托楚襄王的傷感,說丁香翠竹中傳出老猿的陣陣悲啼,更叫楚襄王心下凄楚。佳人不在,古祠空留,最后兩句詩人再次運用了奇特的想象力描寫了神女廟的日漸冷清。他寫古祠幾近月宮,因為與月宮中的蟾蜍月桂相伴,愈顯高寒,而涼風一過,紅艷的椒子花朵就會墜...

      查看詳情>>
      10、

      詩鬼李賀一首最經(jīng)典的詩詞《致酒行》,李賀的風骨是怎樣的?

      李賀的最經(jīng)典詩詞
      李賀的詩
      詩鬼李賀的詩

      李賀的這首詩新奇且富有大唐氣息,其中的一句更是被多人引用

      李賀,與李白和李商隱共稱“唐朝三李”,他們的詩文名滿天下,見證了大唐從盛到衰的歷史變遷。李賀的詩歌,同李白一樣,也是頗有浪漫主義色彩。不同的是,李白的詩歌浪漫而清新,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感;而李賀的詩浪漫而極盡奇麗譎幻,所以他被后人稱為“詩鬼”。

      雖然李賀的詩沒有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但是很多人依舊喜歡李賀的詩歌,偉人毛主席便是如此,經(jīng)常飲用李賀的詩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唱天下白”等。

      今天,我們走進李賀的詩歌世界,感受他的這首《致酒行》。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

      李賀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唐憲宗元和四年的一個冬至。三年前,李賀和許多莘莘學子一樣帶著滿腔熱情踏進社會,渴望中科舉,走仕途之路。然而,老天像是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在李賀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由于他父親的名字為李晉肅,”晉”與“進”同音,李賀就這樣以忌諱他父親“晉肅”的名諱為理由,剝奪了考進士的資格,這個奇葩理由在現(xiàn)在簡直可笑至極,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確實如此。

      李賀在長安的歲月中,窮困潦倒,愈發(fā)貧寒,憤怒之下,寫下了這首《致酒行》。

      在冬至這一天,李賀依舊是仿佛一葉浮萍,沒有一個安穩(wěn)的落腳地,而且相當窮困潦倒。他來到一個小酒館借酒消愁。酒店的老板似乎看出了李賀內(nèi)心的痛苦與哀愁,便舉起酒杯,祝他身體健康。

      本以為酒店老板要說一些祝福李賀的話。但是詩中卻突然插入了兩個典故。

      一個典故是說漢武帝時期主父偃的故事。當年主父偃西入關,當時的物資匱乏,而他也經(jīng)常屢遭非議,導致主父偃郁郁不得志。更哀愁的是他與家人的離別之苦,家人思念親人,折斷了家門前的柳枝。

      另一個典故是說唐朝的名臣馬周,在年輕的時候經(jīng)常受到地方官吏的欺辱,在去長安途中投訴新豐的客棧,客棧老板對他非常不友好,甚至待遇還不如商販。

      后來馬周的命運時來運轉,憑借著他寫的幾行字,被皇帝所賞識,從此平步青云。

      詩中提到主父偃和馬周這兩個典故,是安慰李賀的不幸遭遇,雖然現(xiàn)在的處境很差,但是總會有撥開烏云見月明的時候。瘦弱的李賀,雖然會彷徨和失望,但是在他心中,仍然充滿了對大唐和自己人生的自信,所以他用充滿想象力的筆調(diào)寫道:雄雞一叫,天下大亮。

      人無論何時都要有凌云之志,別人是不會總是同情和憐惜你,所以自己何必總是唉聲嘆氣?

      這就是李賀的風骨。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