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td id="ivdo3"><tr id="ivdo3"></tr></td>
      <track id="ivdo3"><tbody id="ivdo3"><noframes id="ivdo3"></noframes></tbody></track>

    • 
      
      <center id="ivdo3"></center>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著名的送別詩

      發(fā)布時間:2020-07-31
      1、

      唐朝的一首送別詩,一首詩不足以表達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寫一首

      著名的送別詩
      送別詩名句
      送別詩有哪些

      今天小編要講的是唐朝的一首送別詩,詩人一首詩不足以表達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寫一首。

      唐詩宋詞之所以在我國文學界的地位如此之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只需要用簡短的語言,就能生動地描繪一個意蘊深遠的情景、就能表達詩人內(nèi)心當時復雜的心情與情感、就能道盡在文字本后所蘊含的那無窮無盡的意味。

      在之前的很多詩詞中,小赫赫最喜歡用“寥寥數(shù)語”、“短短七個字”等來展示詩詞的這一魅力。比如王維的那首經(jīng)典的田園詩《田園樂七首·其六》中就只用了幾個字即勾勒出了一派盎然恬靜的田園生活: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李清照在她的《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中也用那寥寥的一筆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與不舍: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里就不再贅述,很多讀者想必比小赫赫更了解詩詞的這一特點。

      今天為大家?guī)淼囊皇自娋褪浅鲎杂谧栽偂拔逖蚤L城”的劉長卿之手。他用短短四句話20個字充分展現(xiàn)了詩詞在表達方面的特點,使得漢字的底蘊更加深厚。

      這一首唐詩是《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劉長卿與張旭一樣,同時唐朝著名詩人,他們都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而劉長卿更是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他的一生坎坷不順,詩詞也以山水詩為主,主要描寫的是當時在安史之亂前后唐朝興衰的對比,將自己內(nèi)心的憤懣與無奈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而這首詩時劉長卿詩文中比較罕見的一首送別詩,從題目中的“重送”就能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之所以叫“重送”是因為在這之前劉長卿曾經(jīng)作過一首題目一樣的送別詩,只不過當時的那首詩時五言律詩而已。

      亂軍交白刃,一騎出黃塵。

      漢節(jié)同歸闕,江帆共逐臣。

      猿愁歧路晚,梅作異方春。

      知己酂侯在,應憐脫粟人。

      重送并不是送了兩次,而是寫一首送別詩無法表達此刻劉長卿對友人裴郎中的不舍,遂有了今天的這首《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這兩人是一起被貶至鄂州(今湖北武昌)的,但是此時的裴郎中卻再次遭到貶謫。曾經(jīng)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就要離自己而去,此地空余一個只能思念朋友的人在這里,兩人的情深意切也隨著那詩中的孤舟而漸行漸遠,讀后真真地令人痛惜與傷感。

      首句

      黃昏時分,兩岸的猿聲已經(jīng)逐漸悲涼了起來,面對著日沉暮色還有這蒼茫無盡的江水,在江邊送人的人們已經(jīng)逐漸散去,而我還在此處不肯離去,遠遠地望著那飄在江水上的船,它為何不能將我的思念一起帶走呢,而是自顧自地流著?

      前兩句突顯漢字與唐詩的特點,簡短但足以說明問題——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事件,可謂是不能夠在清楚了。

      時間:暮(黃昏);地點:江頭;事件:客散(送行)

      但是,開頭這短短的七個字不僅交代了以上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將整首詩的基調描繪了出來——暗淡的、悲涼的(猿啼:猿猴陣陣悲鳴,更讓這個淡色的離別場景平添了幾分冷色調),這樣的意境與基調為后文的感情迸發(fā)奠定了基礎??芍^沒有一個字是多余的,也沒有一個字是可替換的。...

      查看詳情>>
      2、

      王之渙的一首送別詩,流露出了無限的憂愁

      著名的送別詩
      送別詩名句
      送別詩有哪些

      今天小編要說王之渙的一首送別詩,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唐朝的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其實并不多,一部《全唐詩》也只不過區(qū)區(qū)四萬九千多首,要知道宋朝的陸游一個人就寫了三萬多首,另外的乾隆皇帝更多足足有四萬多首。不過數(shù)量并不代表什么,優(yōu)秀的詩人哪怕只有一首詩流傳于世,那同樣是名垂青史,讓后人能夠記住;譬如崔郊只有一首《贈去婢》,但是同樣在唐朝詩壇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再譬如南宋詩人志南也只有一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流傳于世,可是他們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

      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并不在于作品的數(shù)量,而是作品的質量,這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還有一位唐朝詩人,他一生也只六首詩流傳于世,那就是盛唐詩人王之渙,提起這位詩人相信大部分的讀者都不會陌生,他的一首《登鸛雀樓》,可謂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王之渙雖然只有六首詩,但是每一首都是經(jīng)典,除了《登鸛雀樓》之外,另一首五言絕句《送別》,那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用詞講究,情感細膩,寫得也是極為凄美,每一句都充滿了無限的憂愁,這樣的作品自然是不容錯過,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纷x,而詩人也正是把骨子里的悲痛之苦,還有送別時的無奈,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充滿了憂愁。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古人與朋友之間那份深厚的友誼,其實也最是令人感動,彼此之間真誠相待,從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當另一位要離開時,他們就會依依不舍,于是會寫詩贈送給對方,無非是給對方留個念想。再說古代不像我們今天,交通和科技都很發(fā)達,我們現(xiàn)在出門已經(jīng)是用小時來計算,可是古人不一樣,他們出門是用年,或者是用月來計算,往往離開了之后,那么就再難相見。

      王之渙,字季凌,今天山西人氏,盛唐著名的詩人,他的詩自成一派,寫得也是很有韻味,在這首《送別》一詩中,他正是通過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骨子里的憂愁,還有送別之時的無奈,開篇的兩句,那就寫得很是傷感,“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春風之中那遠處一排一排的楊柳在風中左右搖曳,沿著那護城河兩岸呈現(xiàn)出一片綠色。這兩句是著重點是突出時間和地點,同時也營造出了一種凄美之感。

      最后兩句又是直抒胸臆,沒有任何的過渡,但是卻寫得很深刻,讓這一首送別詩更具有感染力,“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最近寬攀折起來并不是很方便,可能是要分別的人太多了。古人在送別時也喜歡折下柳枝贈送對方,這也是一種習俗,而詩人正是有感而發(fā),于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寫下了這么一首送別之作,每一句都感人肺腑,還充滿了無限的憂愁。

      王之渙的作品盡管并不是很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經(jīng)典,寫得也很細膩,在這首《送別》中,他正是以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來描寫,從而讓這首詩顯得無比傷感,字里行間也流露出了無限的憂愁,這樣的作品其實是最能夠打動我們。唐詩里面這一類型的題材也很多,不過這首詩寫得更為簡練,也更具有感染力,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是字字憂愁,每一句都有一種...

      查看詳情>>
      3

      經(jīng)典的送別詩詞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別有那么詩情畫意

      著名的送別詩
      送別詩名句
      送別詩有哪些

      經(jīng)典的送別詩詞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別有那么詩情畫意。

      詩詞之所以能夠感染人,也正因為它用語言見證了人類情感的共通性。

      人的一生中有過無數(shù)次的送別,在每一次“珍重,再見”之后,總是期待著下一次再見。也許是轉頭的瞬間,也許是舉手搖別的那一刻,剎那間,所有的情感達到高潮,并隨著眼淚迸發(fā)出來。即便不舍,也只能隨他而去,我們始終阻止不了離別的到來,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說一句“再見”!

      在唐詩中,送別詩占了很大的比例。不是說唐朝的人常常分別,而是唐朝的詩人在把握分別的情緒時,拿捏得十分到位!流傳下來的送別詩,都是抓住了千古送別中感人的共性細節(jié),然后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呈現(xiàn)出來。所以每一首經(jīng)典的送別詩,都是那樣的扣人心弦,讀起來總有淡淡的憂傷。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唐·白居易《南浦別》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最后分手,才是迎來送別的高潮。

      分手后,離人雖已登舟而去,可他依舊頻頻回過頭來相看。離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的“腸一斷”,涌起陣陣酸楚。此時此地,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詩人最后勸慰離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頭了。其實詩人他并不是真要離人趕快離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雙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分手脫相贈”,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語淺情深。

      千金之劍,分手脫贈,這里不僅是強調寶劍本身的價值,而且有身無長物的意味。這樣的贈品,將是無比珍貴,就如詩人對友人的感情般,不可等閑視之。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這句詩,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蕩開。詩人設想:分別之后,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

      這一思想,不僅道出了彼此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而且給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即使相隔千里,我們的心意還是相通的,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唐·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

      這句詩看似只寫行者,未寫送者,卻不知友人離去的背影,是詩人久久佇立,目送著友人漸行漸遠的結局。可以想象到,此時詩人目光中的依依不舍,該是有多么深邃!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唐·李白《送友人》

      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而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詩人希望友人到達洛陽以后,那里的親友如果問起詩人的情況,就這樣告訴他們:他的一顆心,仍然像一塊純潔清明的冰盛在玉壺中。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

      查看詳情>>
      4、

      著名的送別詩有哪些?前兩首課本里有,后一首你絕對想不到

      著名的送別詩
      送別詩名句
      送別詩有哪些

      著名的送別詩有哪些?前兩首課本里有,后一首你絕對想不到。

      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源遠流長的經(jīng)典,一直以來,不僅向我們講述著先人們的生活,更向我們述說著先人們的心緒。而就在這數(shù)無可數(shù)的詩詞樂章之中,有一種詩詞,一直以來寄托著詩人眷戀不舍的深情,也炙烤著讀者的內(nèi)心。這就是——送別詩。

      從小到大,我們學了很多的送別詩。

      膾炙人口的有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這四句簡單直白的詩,不僅展現(xiàn)出了汪倫的熱情,李白的真摯,汪李二人之間友誼的深厚,更為我們刻畫了一幅生動活潑的送別圖:將走之際,老朋友突然出現(xiàn)在身后。雖無所雕飾,卻感人至深。

      除李白的《贈汪倫》之外,高適的《別董大》也一直為后人所稱道。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和《贈汪倫》不同,《別董大》的關注點不只是送的人和別的人的友誼之深。

      在這首詩里,詩人沒有直說自己和董大的友情如何,有多么多么深厚,而是說,從此一別,你要奔赴更好的前程,不要對未來太過憂慮,你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通過寫詩人對友人的美好祝愿來間接傾述兩人之間友誼之深。正是因為是至交好友,知音知己,所以才能吐露出如此真摯的祝福。

      《贈汪倫》和《別董大》分別從送者和別者兩個角度來講述了兩段有關送別的故事,傾述了兩種送別之情。

      《贈汪倫》一詩中,李白是被送者,汪倫是送者。詩是以被送之人的角度來寫的,詩人李白看到前來送別自己的好友汪倫,感佩送別之人的深情始有此作。

      而《別董大》一詩則是以送別者的角度來寫的,詩人高適是送者,友人董大則是被送者。詩人看到即將遠行的友人,心頭既有戀戀不舍之情,又有對友人的祝福與撫慰。

      而在“詩中之詩”的“詩三百”中,亦有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別詩。

      燕燕

      國風邶風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這首《燕燕》頗有緣故。多數(shù)解詩人認為這是莊姜送別衛(wèi)桓公之生母戴媯之作。

      詩以燕子起興,通過燕子的“差池其羽”“頡之頏之”“上下其音”,既寫出了被送者的漸行漸遠,更突出了送別者眷眷難分的惜別之情。就像燕子盤旋在空中,送者與被送者依依傷別的場面好像就這樣刻畫于我們眼前。

      末章送別者寫被送者的性格溫柔,為人和順,善良謹慎,通過回憶友人的這些優(yōu)良品質,使不舍之情被烘托的更加熾熱。

      難怪王士禛會認為,此詩“為萬古送別之祖”。由此也可見,此詩對后世的影響之深。


      查看詳情>>
      5、

      唐朝的那些送別詩,這兩首你都學過

      著名的送別詩
      送別詩名句
      送別詩有哪些

      唐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個極具藝術美,格律美,韻律美的文學體裁,早在我們從上學開始,就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接觸了很多的唐詩,那么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唐朝的那些送別詩,這兩首你都學過,一起來看一下吧。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出自大家都很熟悉,才華橫溢,冠絕古今的唐代被人稱之為詩仙的大詩人李白。當時的李白雖然在詩壇上負有盛名,但在朝堂之上卻不受重用,最后受人排擠以致丟了官職。郁悶的李白眼看著曾經(jīng)到手的理想就這樣在自己面前灰飛煙滅,只好收拾一下心情繼續(xù)自己從事一生的“驢友”生涯,再次開始窮游全國各地。

      這首詩作于李白乘船離去,汪倫為他送行之時。關于這首詩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當時的汪倫仰慕李白已久,但又苦于沒有什么認識的機會。而李白一生酷愛飲酒,喜好游歷,于是汪倫給李白寄去一封信,信上稱他那里有“十里桃花,萬家酒樓”。李白看后欣然前往,但去了之后并沒見到汪倫所說的這些。心生奇怪。汪倫告訴李白“十里桃花”是十里外的桃花渡口,“萬家酒樓”是萬氏開的一家酒樓,為了能見自己偶像一面,萬般無奈才出此下策。

      李白聽后卻并沒有生氣,反而豪爽大度的哈哈大笑,后來又留在汪倫處與汪倫飲酒游歷,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李白離開的當天,汪倫借口沒有上船去送李白,李白心中疑慮,也不免有些傷感。就在船即將離岸的時候,忽然傳來了當?shù)剜诹恋拿窀杪?,一排排的村民聚集在岸邊,踏著拍子,唱著民歌為李白送行。李白為汪倫的苦心所感動,于是寫下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p>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出自在少年時期就極負盛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便能作文章,文筆流暢,語言優(yōu)美,在當?shù)乇环Q為“神童”。十六歲便進入沛王府做官,人生得意。

      王勃在沛王府擔任修撰時,他的朋友杜少府即將離開長安到蜀州赴任。王勃在離別之際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王勃通過運用作詩的“工對”中的“地名對”,點名了送別之地以及友人將要到達的地方。也通過第一句描寫長安的城池樓閣被遼闊的三秦大地所拱衛(wèi),表現(xiàn)出了長安城的氣勢雄偉?!拔褰颉奔瘁航奈宕蠖煽凇鞍兹A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五津泛指“蜀川”。詩人用“風煙”,“望”等字眼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接起來。

      詩人想要通過“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二句來告訴友人:你即將離去,但我和你一樣悲傷,我們都是一群寄居外地,遙望故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來讓友人的心情能夠有所好轉。第一句已隱隱有離別的悲傷情緒,但詩人通過第二句將這離別之情更加重了一層,讀來無比溫婉凄惻。

      雖然離別不去難過很難,但詩人還是想要老友不要因此而傷心頹唐,所以一反前兩句的憂傷凄惻的語調,用“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豪邁的千古名句來告訴友人:...

      查看詳情>>
      6、

      王維著名的送別詩《送沈子歸江東》賞析,詩人用什么比喻相思之情?

      王維的古詩
      王維的詩
      王維的送別詩

      讀王維的詩,就如嗅茶的芬芳,很容易被它清新自然的余韻所陶醉。這和王維多年與山水相伴的隱逸生活不無關系。他寫的送別詩,婉轉含蓄,意境高遠,將宏大的場景巧妙而貼切的與摯真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送沈子歸江東 / 送沈子福歸江東

      唐代: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這首《送沈子歸江東 / 送沈子福歸江東》的寫作時間是從王維的經(jīng)歷中分析出的,應該是他740年前后在長江上游送好友沈子福所作,而沈子福何人,無以考證。

      題目中的“江東”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長江過九江之后向東北方向流去,所以長江中下游被稱作江東地區(qū)。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這兩句中的渡頭,就是渡口。行客,指來往的旅客。罟師,指的是船夫,劃船的人。臨圻,指友人將要去的地方,圻,指曲岸。

      楊柳一詞,點明了詩人送友的季節(jié),楊柳依依,柳絮飄飛,渡口行人稀少,船夫搖著船槳一直劃向了臨沂的方向。詩人站在岸邊,一直眺望著船行的方向,直至船行河流拐彎處不見蹤跡。詩人還原了送別的現(xiàn)場,只字沒有提及內(nèi)心的惜別之情,但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他的黯然神傷。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相思,在這里指對友人的思念。江,指大江,今天指長江。

      這兩句是全詩最獨特的地方。意指,友人行走的水路兩岸,山花爛漫,春光明媚,對好友的思念有若兩岸無邊的春色,一直陪伴著他回到江東。詩人把自己對朋友的難舍之情,非常巧妙的比作裊裊不絕的春色,可謂是匠心獨運,別具一格。

      送別詩中的思念,總會帶有一絲惆悵與傷感,誰人能不動真情,而以王維的這種方式來比喻這種相思之情,卻是并不多見,長至無際的江岸,兩側是濃濃的春色,這便是詩人對友人的真摯之情,自然貼切,又別有新意。


      查看詳情>>
      7、

      溫庭筠著名的一首詩《送人東游》賞析,逢秋而不悲秋,送別而不傷別

      溫庭筠代表作
      溫庭筠的詩
      溫庭筠經(jīng)典詩詞

      古詩詞中經(jīng)常將地名融入其中,既顯示出明確的地域特征,也表達出詩人的深情,比如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還有陸游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等等,都抒發(fā)了詩人的復雜心情。

      唐詩中還經(jīng)常用三字的地名,如杜甫的“松柏邙山路,風花白帝城”,全句皆用實字,上句言故里,下句言客居,雖實寫而各有寓意。作者將地名連接起來,未用虛字,但依然感覺渾然一體。下面介紹溫庭筠的一首五律,精彩紛呈,不亞于詩佛王維的意境。

      送人東游

      唐代:溫庭筠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溫庭筠,字飛卿,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少有天賦,文思敏捷。但是他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于是屢試不第,終身潦倒。溫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溫庭筠50歲時被貶為湖北的一個小縣尉,有一次他送別友人,心情復雜,于是便臨別贈言。

      開篇就顯出慷慨激昂,“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落葉枯黃、荒戍凄涼,友人雖然即將遠行,卻意氣昂揚,情緒毫不低沉。

      這樣的情緒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前途一片光明,此去即將建功立業(yè);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對方不愿讓送別的場面太凄涼,于是故作精神振奮。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令讀者感到好奇,于是就有了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詩人卻并沒有點破玄機,接下來開始描寫周圍的環(huán)境,“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漢陽渡是非常繁忙的渡口,而郢門山則與其相距千里之遙,詩人不可能分身,所以頷聯(lián)是互文,統(tǒng)指荊山楚水。

      詩人描繪了一幅遼闊雄奇的畫面,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颯颯秋風、杲杲旭日,以此為友人壯行色,可謂描畫生動。

      朋友就要遠行,無論是前途輝煌,還是道路漫長,都不會一帆風順。頸聯(lián)中詩人懸想對方在路途中的情況,“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一葉偏舟即將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際,親友們大概正望眼欲穿,期盼著他早點歸來?!皫兹恕⒐妈辈粌H對仗工整,而且化用了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的詩句,極其富有意境。

      詩人最后希望與朋友早日相逢,把酒言歡,“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至此我們終于知道,這位朋友并不是前程似錦,所以之前的“浩然離故關”,也是難能可貴,則詩人依依惜別也更充滿真情。

      縱覽溫庭筠的這首詩,情景交融,貌似悲涼而不低沉。頷聯(lián)尤其描寫精彩,“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雄健而高渾。作者用地名而兼寫風景,后面三字皆實字。

      漢陽為江漢合流之處,急浪排空,天風浩蕩,故以高風狀之,見出江天壯闊。對句形容江上行客,清曉揚帆,而江上看山,以曉色為佳,旭日照之,青紫百態(tài),自漢江眺望郢門山色,以初日狀之,盡顯妖嬈。

      詩人王維在《送方城韋明府》中也曾有“高鳥長淮水,平蕪故郢城”,以高鳥寫長淮之闊遠,以平蕪寫郢城之蒼茫。溫庭筠似乎受到了他的啟發(fā),但絕不是照搬,詩人只在首句稍事點染深秋的蒼涼氣氛,便大筆揮灑,造成一個山高水長、揚帆萬里的遼闊深遠的意境。

      溫庭筠的這首詩逢秋而不悲秋,送別而...

      查看詳情>>
      8、

      陳子昂著名的送別詩《送魏大從軍》,這首詩不見兒女情長,沒有悲切

      陳子昂代表作品
      陳子昂最著名的什么詩
      陳子昂的詩

      人生之路漫長,知己之間卻又聚少離多。送別的時候總是愁緒滿懷,離別之后更是感到寂寞難耐。你輕輕地揮手,一騎絕塵;我慢慢地回味,兩行熱淚。你像天空中的雄鷹,越飛越遠;我似你拋出的纜繩,友情一直牢記心中。唐代一位詩人寫了一首送別詩,心中就充滿了這樣的感受。

      送魏大從軍

      唐代: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提到初唐的詩人,怎么也繞不開的才子就是陳子昂。他少年時就輕財好施,慷慨任俠,不僅精通武藝,而且24歲就中了進士。在同輩的眼里,他是佼佼者;在對手的心中,卻是必須除去的肉中刺。被貶之后,陳子昂孤獨苦悶,“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他的才情感動讀者,他的感慨卻穿透歷史,千年之后,依然撲面而至。

      此詩作于武則天當政年間,是詩人在長安任職期間所作。陳子昂的詩歌蒼健有力、寓意深遠,可是他的才華卻遭人嫉恨,若不是他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沒有人會了解這位杰出的才子。他也曾希望脫穎而出,大展宏圖。雖然”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但詩人終究還是只留下一聲長嘆。

      這首送別詩不見兒女情長,也沒有凄苦悲切,詩人言辭激越,鼓勵出征者立功沙場,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的慷慨壯志?!靶倥q未滅,魏絳復從戎”,前兩句讀罷令人震撼,仿佛能感受到詩人無比激動的心情。詩人以漢代唐,“匈奴”指入侵的敵人,“魏絳”是春秋時晉國的名將,這里指作者的朋友魏大,很顯然詩人是鼓勵朋友能像他那樣留名青史。

      接下來兩句表達出作者的一些悵惘之情,“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彼此就要分別于繁華的長安,心里總不免有些感慨。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執(zhí)手相約沙場建功。“三河道”在這里指代送別地點長安,“六郡雄”指漢武帝時的名將趙充國,這兩句對仗工整,氣勢恢宏,令人動容。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這兩句想象魏大將要從軍地點的場景。雁山橫亙、狐塞高聳,組成了一個保衛(wèi)長安皇都與內(nèi)地的天然屏障。作者在這里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并反復推敲地使用了“橫”與“接”兩個字,意味著魏大此行任務的重大和光榮,也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殷切期望。

      結尾處陳子昂更是希望友人能不負期望,早奏凱歌還?!拔鹗寡嗳簧?,惟留漢將功”,此處依然用典。東漢車騎將軍竇憲曾經(jīng)立下卓越的戰(zhàn)功,他率軍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并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詩人痛惜自己不能親自在沙場建功,便對魏大寄予了無限期待之情。

      陳子昂送朋友從軍,這首詩慷慨激昂,氣壯山河,讀完久久不能平靜。陳子昂作為初唐的一位豪杰,曾經(jīng)“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希望能盡自己微薄之力為國家效力,但又不遇明主,壯志難酬,終于感嘆“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躕?!痹娙瞬荒転閲喤_,長使英雄淚占襟,也讓千年之后的讀者唏噓不已。


      查看詳情>>
      9、

      王昌齡的一首著名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賞析,詩中摻雜了詩人什么情感?

      王昌齡的詩
      王昌齡的送別詩
      王昌齡詩集大全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strong>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742年,當時的王昌齡正順道與辛漸一起趕往江寧赴任,詩中提到的辛漸是他的朋友,在赴任的路途中王昌齡會陪他的朋友路過潤州,然后他們會在潤州這個地方分開,以后還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滿滿的離別之情涌上心頭,隨后詩人便寫下了這首充滿思念友情的千古名詩。

      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第二天清晨兩人在江邊離別時的情景,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朋友離去的傷心之情。人傷心難過的時候,外面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其感到傷心難過,面對外面灑落在大地上的小雨,也不禁讓詩人有感而發(fā)。清晨,當詩人送別朋友之時,感覺自己就像楚山一樣的孤獨寂寞。

      當你回到洛陽的時候,故鄉(xiāng)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時,請你轉告他們:我的心永遠像一顆珍藏在玉壺當中的冰,依然保持著晶瑩純潔。"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就是全文的核心,"冰心"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清正廉潔,也暗示了詩人想對朋友表達一種即使你不在我身邊,但是我對你的心永遠都不會變的情感。詩人冰心的名字也取自于此。

      王昌齡是一位偉大的唐朝詩人,雖然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有目共睹,但是在朝廷上的他卻不盡人意。王昌齡的性情豪放、不拘小節(jié),也因此被朝廷中的一些小人誣告陷害,被貶到嶺南,從嶺南回來后又被分配到江寧,幸好一路上都有辛漸的陪伴。

      這首詩也是他被貶后,在江邊送別友人時所寫的,詩中也因此摻雜了詩人多方面的情感,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離去的悲傷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詩人在遭受打擊后的憤怒,以及被貶江寧的孤獨。全詩也是詩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雖然被貶,但是自己依然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

      早年的王昌齡家境貧寒,一家人主要靠農(nóng)耕維持最基本的生計,但是他從小便勤奮好學,30歲就進士及第,于是便帶著滿腔的熱血出任秘書省校書郎,后來又相繼改任了很多職位。王昌齡的詩現(xiàn)存達181首,主要的題材就是本文所寫的離別詩,他創(chuàng)作的詩質量都很高,千百年來從不缺乏讀者,也是現(xiàn)如今各大詩歌研究者爭相報道的對象。

      《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送別詩,是唐詩中比較常見的詩歌題材。這首送別詩構思新穎、條理清晰,作者依托外面連綿的小雨,襯托出對朋友的離情之情,反而重點的體現(xiàn)了自己冰清玉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優(yōu)良品德。詩人眼中的友情也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暗示著我們也要用心地對待自己的朋友,用心呵護,才會天長地久。

      辛漸即將離去,此時王昌齡的心中總有那么一絲絲的牽掛,不知身處異地的朋友是否也想念著自己,在這悲傷的日子里,祝愿我們的友情愈久愈濃,留守江寧詩詩人一定會像玉壺中的冰那樣純潔、無暇。


      查看詳情>>
      10

      王昌齡的著名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賞析,從未放棄自己,從未放棄初心

      王昌齡的詩
      王昌齡的送別詩
      王昌齡詩集大全

      中國人歷來厭倦戰(zhàn)爭、愛好和平,但面對強敵入侵的時候,中國人也從來不膽怯,不怕死。在初唐、盛唐尚武精神和崇尚軍功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王昌齡從青年時代就充滿了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王昌齡是一名優(yōu)秀的邊塞詩人,他生于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他出身貧寒,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不同的角色轉化,他當過農(nóng)民,種過地,也到過嵩山學過道,他懷揣著夢想出征邊塞,也高中進士當過校書郎,他出生在繁盛的大唐,他有著愛國的夢想和遠大的抱負,他渴望建功立業(yè),自愿前去邊塞保衛(wèi)邊疆。他在大漠度過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日子雖然艱辛,卻鍛煉了他的意志。大漠與風沙,戰(zhàn)爭與死亡,造就了歷史上這位偉大的邊塞詩人。

      王昌齡的詩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第二類是贈友人系列,這都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相關,戍守邊塞是他最斗志昂揚的時光, 與朋友的友誼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情誼。特別是王昌齡的送別詩,不僅表達對朋友的不舍和祝福,也會借助送別表明自己的志向,展現(xiàn)自己始終不變的初心,最有名的當屬這首《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strong>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題中的“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這首詩就是王昌齡送別朋友時所寫的一首贈別詩。

      詩的開篇先寫氣氛,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天地,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斑B”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展現(xiàn)了高遠壯闊的境界。朋友即將遠行,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就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

      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北模扔骷儩嵉男?。玉壺,指自然無為的心。詩人想要表達思念,不僅僅是對友人的,而是對故鄉(xiāng)親人的集體思念。從清澈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讓他帶去自己的思念,以表達對洛陽親友的深情。這份赤誠之心,是他在遭遇數(shù)次貶謫和流放之后依舊不忘的初心。這就是王昌齡,也許生活并沒有給他想要的生活,甚至讓他承受了太多的挫折和苦難,但卻從未放棄自己,從未放棄初心。

      可惜的是王昌齡,在他五十八歲這年,辭官返鄉(xiāng)途中遭遇了不幸,他被毫州刺史閭丘曉殘忍殺害,幾個月后,河南節(jié)度使的張鎬在平定安史之亂時以貽誤戰(zhàn)機罪,將閭丘曉處斬,行刑前,閭丘曉曾以家中仍有母親需要贍養(yǎng)為由懇求張鎬手下留情,張鎬問他:“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可憐的王昌齡死的時候,他的母親還在苦苦等他回家。王昌齡的死,讓他的朋友們心痛,雖然他在歲月的洗禮下,早已不是那個斗志昂揚的塞外少年, 但是他卻一生都是那個胸襟開闊“一片冰心在玉壺”的不忘初心的七絕圣手,初心不忘,這就是王昌齡最好的人生總結。


      查看詳情>>